查看原文
其他

大数据打脸性别偏见

Lens WeLens 2022-05-10



如果说,“女性比男性更不在乎钻戒和婚纱”“女性和男性遭受过家暴的比例几乎一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更多的是女性”,你会不会感到有些惊讶?


生活里存在着很多刻板印象,涉及男女比较的尤其多。

这次,就用大数据来回击吧。




职业中的性别偏见



印象1:“女司机都是马路杀手”


计算比例时已经排除男女司机数量不同的影响


印象2:“技术人员大多都是男性”



不仅职场现实并不符合以上的性别偏见,实际上许多刻板印象中男性主导的职业和技术开创者也是女性:


世界上第一名程序员:拜伦之女 Ada Lovelace。

她是数学家、穿孔机程序创始人,建立了循环和子程序概念。


为世界上第一部便携式计算机写代码,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主要代码撰写者:玛格丽特·汉密尔顿。


计算机语言领域的开拓者 格蕾丝·霍波

设计了第一个编译程序,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bug。


Wi-Fi之母:海蒂拉玛。她是四十年代的电影明星,从纳粹出逃的好莱坞女神,同时也是Wi-Fi技术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无线电最重要技术之一调频-扩频技术的专利持有者。


世界上第一名长途自驾司机:贝尔塔·本茨。正是她打破当时人们对于汽车的成见,才帮助奔驰取得了初步的发展。


同时,也有一些被认为是女性从事的职业,比如从“裁缝”到服装设计师,其中的很多杰出人士都是男性。




婚恋中的性别偏见



刻板印象1:“女性会当然地更看重家庭”


但从数据调查来看,认为“爱情比事业重要”的,男性反而居多。



而且,同来源的数据显示:

认为婚姻是必需品的,男性为75.65%,女性为49.33%。

在单身人士中,“想赶紧脱单”的,男性为57.68%,女性为45.92%。



刻板印象2:“女性会更讲究婚礼的排场和仪式感”


来看几组数据:

数据来源:百合网《2017中国婚礼状况调研报告》



可以看出,在蜜月和钻戒预算上女性的平均期望比男性更低,在钻戒预算中甚至有更多的女性认为不需要。婚纱礼服价格预算则几乎没有差别。



刻板印象3:“女性希望由男性出婚房”


数据来源:百合网《2017中国婚礼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上述数据,认为应该男方出钱的女性只有不到四成。

而另据贝壳发布的《2019年女性安居报告》显示:去年,女性购房者比例整体达到了46.7%,与男性购房者比例接近。

74.2%的受访女性说,她们是在没有伴侣提供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买房的。45.2%的人在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买房,29%的人完全靠自己买房。




受害/施暴关系中的性别偏见


很多人的印象里,女性和弱者、受害者划等号,男性则更可能是施暴者。一些恶性事件中,提到受害者人们会下意识地忽视掉男性。


刻板印象1:“只有女性会受到性侵害”


事实上,在性侵案中,男童与女童受到性侵害的比例几乎一致。

学者方向明在向世卫组织提交的一项报告中称,其研究文献中提及的女童被性侵的比例,在7.5%~11.5%之间;男童被性侵的比例则是6.5%~9.6%。


广东省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2005年时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更发现:在青少年中,男生受到性侵害的,是女生的2.2-2.3倍。



刻板印象2:“家暴都是男的施暴女的”


根据政府的数据,男女遭受家暴的比例并不悬殊。


而男性遭遇家暴这个数字在美国是28%,在英国超过了三分之一。


今年3月27日,湖南省出台了草案,拟将男性纳入家暴保护对象,引起了热议。

而以往男性遭遇家暴时,因为没有对应的帮扶组织,一般是投诉到妇联。


需要说明的是:家暴的受害者认知固定往往源自男性和女性生理力量的天然差别,但家庭暴力并不仅限于身体暴力,还包括语言侮辱,金钱控制等等一系列行为。



刻板印象3:“只有女性会受到就业歧视”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发布的一份调查中,表示没有遭受过职业歧视经历的女性占70.50%,而男性的对应比例则只有65.40%。

也就是说,更多男性遭遇了职业歧视。

不过,他们遭受歧视的原因有所不同。

统计显示:男性员工更容易因“学历”(19.30%)、“年龄”(12.20%)、“户籍”(5.80%)、“背 景”(2.60%)等原因而被歧视,而职场女性受歧视的原因则主要是“性别”(5.10%) 和“外貌”(1.60%)等。





消费方面的性别偏见



刻板印象1:“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喜欢网上购物”


据美国互动广吿局(IAB)与IAB中国联合发布的调査结果表明,无论是从PC端还是移动端进行网购的中国居民,男性消费者占比均超过女性。

其中,PC端网购,男女占比分别为57%和43%;移动端网购,男女占比则为53%和47%。



刻板印象2:“女性更喜欢购买衣物美妆,而男性对电子设备和游戏产品情有独钟”






人格倾向中的性别偏见


刻板印象1:“女性更容易受骗”



事实上,在多种诈骗类型中,都是男性更容易受到伤害。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男性受到情感类诈骗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似乎也驳斥了女性更加感性,而男性更加理智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2:“女性更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


根据美国相关犯罪数据显示,在90%的谋杀犯是男性的同时,谋杀的受害者中77%是男性。

从人口统计学上来看,男性群体更容易成为暴力犯罪的受害者。

男性死于自杀的可能性是女性的3.5倍,而他们的预期寿命比女性短4.9年。



刻板印象3:“男性更爱看‘小电影’?”





为何有这么多性别偏见?


既然有相当一部分刻板印象与事实不符,为什么依然长久地维持了下去?


这是因为人无法全面地获知超越生活范围的信息,事实认知和观念塑造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体选择性提供和展示的信息。这就是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

当然,在今天,社交媒体、朋友圈等等也在取代传统媒体的功能。


在舆论中,女司机相关新闻被选择性高频报道;

女性喜好购物“剁手”的形象在新闻和段子中被建立;

广告中,女性固守家庭而男性奔波劳碌的二元设定已经成为常态;

电视剧中,家庭关系、婚恋过程、职场生活描写下女性和男性的性格属性,人物形象、角色关系、生活矛盾也都存在模版化现象,在迎合既有偏见的同时不断进行强化。



在查阅数据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相当一部分被数据印证的性别困境。


比如,虽然男性可能在更大比例上受到就业歧视,但女性却更容易因性别受到歧视,差不多是男性的两倍。


再比如,虽然女性在技术岗上的比例节节攀升,但女性在领导岗位的比例不高,甚至在下滑。

此外,女性平均薪酬只有男性77%,很多地方都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最新的妇女地位调查数据报告显示,在过去10年间,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男性和女性比例分别上升了10.5%和10.7%。

在经济不断发展,平权运动此起彼伏、女性地位不断上升的今天,又是什么催使更多的人相信“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呢?



失去标准的“越界“


打破刻板印象,不是单一性别要做的事,也不是彼此攻击能解决的。

因为偏见其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比如,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哪些时候让你感受到了社会对男性的歧视?”

有一个上万高赞的回答里提到:“男人就该忍受压力,男人怎么可以哭,男人竟然怕痛,男人被家暴好搞笑,男人怎么会被性骚扰,男人就该有阳刚之气的时候。”


“必须认识到,所谓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完全是由文化和社会建构起来的。而不是由男女两性的解剖生理差异造成的。”社会学家李银河如此说道。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区分是维持传统性别秩序的工具。

它带来的后果是:使人们误以为某种性别就是某种样子的;限制独立自由的选择;要求按照规范行事。


在这种压力下,女性容易对男性化感到恐惧,富于攻击性的、有抱负的、高智商甚至留短发打扮中性的女性被视为不够“女性”的女人;

同时,男性也会因女性化感受到歧视,怕人说自己有“女人气”“娘娘腔”。


在2000年,生物学家兼女性主义者Anne Fausto-Sterling,首次提出了性别光谱论来代替二元性别的传统概念。



这种理论在发展中提出了性别本身是流动的,男性和女性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并非完全稳定,每个男性个体和女性个体都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

因为界限并不存在,所以“越界”也就失去了标准。


别让性别制约了你的想象力。



编辑理:马越扬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