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状元陈倓

2016-10-31 作者巫晨 仪征事

  在仪征县学的泮池两侧,曾经建有文状元桥、武状元桥各一座,现在旧址(今仪征实验中学)内,还保存着文状元桥,那是为纪念陈倓考取状元而建的。
【仪征实验中学内的文状元桥】

在《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三十一《人物志》“宦绩中”条目中,有陈倓的传。陈倓(1695-1739),字定先,仪征人。康熙庚子(1720)举人,中举后当上了睢宁县教谕。雍正癸丑(1733),会试第一,廷试第一,授修撰,年三十九。

陈倓天性纯笃,志向宏远。九岁即能作佳文,年少有才名。父亲陈在璿,好学之士,怀才不遇,其训子严厉。陈倓“昼夜苦读,学益进,摇笔文就,惊倒宿儒”。陈倓不慕富贵,“器量远大”。康熙四十九年(1710)16岁时考中仪征县学秀才,康熙五十九年(1720)26岁时乡试中举。

康熙六十一年(1722)陈倓28岁时,陈家遭遇火灾,陈倓背父拉母,将双亲从火中救出,而女儿就在着火的对面房里,他分身乏术,边跑边哭,为救父母丧失爱女,家产也荡然无存。遭此大灾,陈倓的父母、妻子伤心绝望,不久相继离世,仅剩一个儿子,支撑着陈倓活下去。

雍正五年(1727)陈倓33岁,进京赶考,没有考上。

雍正六年(1728)34岁,这年春天陈倓接到了朝廷任命,出任睢宁县儒学教谕。(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

陈倓当时文章的名声已经很响,当了睢宁县儒学教谕后,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他还刻苦深研经义,尤其对“易”有深邃的研究。他对于朱熹的书一直很喜爱,从朱熹生平著述学起,融会贯通理学,烂熟于胸。但是不久陈倓唯一的儿子也不幸故世,儿子去世的打击使他精神恍惚,心灰意懒。当时恰逢大水淹城,他参与赈粥活动,左手点簿右手给粥,无滥无缺,把为民办事作为全部的精神寄托,邑民也爱戴他,欲为解其忧,大家就鼓动陈倓再去京城应试。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主持会试的是户部尚书鄂尔奇、吏部侍郎杨汝谷和礼部侍郎任兰枝。参考的一千多名举人中,有三百二十八人考中进士,阅卷考官称赞陈倓的文章“雅健醇茂”,给他会试第一名(会元)。紧接着参加殿试,雍正皇帝亲自阅卷,陈倓再度夺魁(状元),名震海内,这一年他39岁。


【陈倓书法】

阮元在《广陵诗事》卷八中记载,陈倓中状元时三十九岁,而房师(阅卷荐举的考官)励衣园(励宗万1704-1759,字衣园,静海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入翰林,年才十七)先生才二十九岁,时任顺天府尹的老乡程盛修(1691-1777,字风沂,泰州人,雍正八年进士)写了两首诗祝贺:

其一

三载凄凉冷署秋,此番高出众仙俦。

教官金榜非难事,难在蓬莱最上头。

其二

雄姿英发妙初时,三十卿才认本师。

衣钵相传作公辅,到来已是十年迟。


考中状元的当年五月,陈倓授职翰林院修撰,同时任日讲起居注官。

雍正十三年(1735),陈倓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奉命编纂“文献通考”,授国史馆修撰,又奉命编撰“续文献通考”。后来又任文颖馆提调,实录馆纂修。

雍正十三年(1735),安南国(今越南)的国王黎维祜去世,其弟黎维祎接任大权掌理国事。乾隆二年(1737年),黎维祎遣派使者前来大清国告哀,进贡方物,并请求中央政府袭封其安南国王位。乾隆二年(1737)二月二十日,皇帝派遣翰林院侍读嵩寿、修撰陈倓册封黎维祎为安南国王(《清史稿》卷十本纪十高宗本纪一)。

嵩寿和陈倓一行轻装简从,于乾隆二年(1737)九月十八日到达了广西省,受到广西布政司事杨锡缓的接待,修整后又于九月二十八日自广西省起程由水路前往安南,顺利完成册封使命。

因去安南经历了长途跋涉,加上水土不服,陈倓身体十分虚弱。在去安南的途中,他已染重病。乾隆三年(1738)陈倓回到京城,不久,又受命典试顺天武乡试。乾隆四年(1739)陈倓因病卒于任上,年仅45岁。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阮元仪征事》,传承历史、赞赏奖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