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州八景之新城桃坞

2017-02-04 巫晨 仪征事

新城桃坞为真州八景之首

《县志》卷三《舆地志》“新城镇”条目记载,新城镇在县东十里,土人喜植桃,春花最盛。书中还记载了自宋至清吟咏新城的诗篇六首。这里选取纪映钟(1609-1681,字伯紫,号戆叟,上元人,崇祯间诸生,明亡后不仕,出家为僧)的诗: 

  谢公城不见,仿佛见桃源。

  十里飞霞绮,一溪通水村。

  日迟行酒促,风静落红翻。

  薄暮登前阜,清江露远痕。

清代学者厉惕斋在《真州竹枝词引》中有诗:

沿堤十里谢公城,千万桃花无限情。

才过一丛花下立,又看前路众花迎。

如今市区东门外和新城境内已经看不到连片十里的桃花了,但却留下了“桃坞”的地名,这就是新城镇桃坞村,位于龙河入运口带子沟西岸。

新城桃坞又有个说法叫东门桃坞,《府志》叫东门图画,说的是同一个景色。

诸乃方《浪淘沙·新城桃坞》:

欲作踏莎行,须向新城。游踪陌上马蹄轻。

双桨绿波停泊处,柳暗花明。

满坞绛云横,莺转初晴。新妆林际笑相迎。

恍入武陵溪口路,看饷春耕。


【新城桃坞】



扒一扒古邗沟

2016年我为扬州建委的《扬州运河名镇》一书撰写了真州、新城和十二圩三个仪征的运河名镇(已由广陵书社出版),对刘文淇《扬州水道记》、吴家兴《扬州古港史》以及他们引用的《汉书·地理志》、东汉应劭《地理风俗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新唐书·地理志》、清初顾祖禹《方舆纪要》等资料进行研读,对新城又有了新的认识。

写大运河的历史,一般都从《左传》说起,鲁哀公九年(前486),“吴城邗,沟通江淮。”寥寥七个字,信息量严重不够。比如,邗沟是从哪里到哪里沟通江淮的?与淮河和长江的连接点分别在哪里?

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江都有江水祠,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阳入湖”,可见邗沟与淮水的连接处是射阳湖,与长江的连接处是江都的江水祠。

东汉应劭的《地理风俗记》说:“县为一都之会,故曰江都也。县有江水祠,俗谓之伍相庙也,子胥但配食耳,岁三祭,与五岳同。旧江水道也。”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县城临江”。这里的解读是,邗沟在江都县城附近的江水祠与长江相连,江水祠是祭祀伍子胥的。

有人据此考证说今胥浦河是古邗沟的一段,因为胥浦河边有古老的伍相祠。这个有趣的话题与本文相关性不强,不在这里展开。

汉代的江都县城在哪里呢?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记载:“江都故城在县西南四十六里,城临江水,今为水所侵,无复余地。”清代著名学者刘文淇撰《扬州水道记》考证,这里的“县”指的是北宋的江都县城,与唐代的江都县城在同一个地方,而《新唐书·地理志》则指明:江都县在雷塘西十一里。这就锁定了汉代江都县城的位置,在北宋江都县城西南四十六里。在地图上做个作业,距离扬州唐城遗址西南四十六里的地方,是现在仪征市的新城镇。


吴家兴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扬州古港史》,第一幅插图“长江镇扬河段历史变迁图”,将江都故城标注在今仪征市区以东带子沟附近,对应的位置是仪征市新城镇桃坞村和林果村交界处,汽车工业园。


【插图:长江镇扬河段历史变迁图】

东晋穆帝永和年间(345-356),由于长江水位后退,原来从江都故城附近受江的邗沟逐渐淤塞,史称“江都水断”,为了保证通航,另开新河并筑欧阳埭(新城的同志认定欧阳埭在新城三条埂),引江入埭,这条长六十里的新河直通广陵城,与长江接口处,建了个城池来守卫,叫欧阳戍,清初顾祖禹《方舆纪要》考证说:仪征有欧阳戍,在县东北十里。这正是新城镇的位置。而这条新河,就是今天的仪扬河。

新城是仪征东门外的地名,曾经做过扬子县的县治。《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一《建置志》“废城附”条目援引《晋书》记载:新城,本谢安出镇广陵时所筑垒也,隆阜蜿蜒,阻江险以为形势。可知新城作为一座城池,是太元元年(376)谢安兼任扬州刺史时开始修建的。县志和扬州府志记载,新城作为扬子县城所在地,始于建炎元年(1127),后来宋金交战,县治多次迁移,扬子县也多次撤并。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再次移县治于此。到洪武二年(1369)撤销真州改为仪真县,扬子县也同时撤销,可见新城筑城至今已有1640年,作为县城存在有242年历史。


巫晨猜想,新城之所以叫新城,也许是相应于江都故城而言的吧?


县志里记载,新城东有都天庙,是元朝至大(1308-1311)年间建的。当时真州大疫,有位楚人“孚惠”,用神符秘制饮料,治好了许多人,百姓感恩,在新城建了道宫祭祀他。他的徒弟号称五老峰人,名叫雷希复,继续扩建,成为“通真万寿观”。后来雷希复去扬州传道,通真万寿观就逐步废弃了。到了洪武初年,雷希复的徒弟要发扬光大孚惠之教,又到新城原址北创建新祠,就是“都天司疫神祠”。

巫晨曾经到都天庙遗址探访,这是扬子县仅有的地面遗存,看到那些一米多长的条石,垒砌六层,深为震撼。


【都天庙台基】


【都天庙额】


在都天庙东约二里,是东升村花园组,这里是明清仪征著名园林“白沙翠竹江村”所在地,曹寅、石涛、吴敬梓等都在此留有诗作。2014年12月从花园组发现了一块残碑,是乾隆五十三年王鸣盛(十九年探花,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写给园主余礼耕的赋、被园主刻成的碑。


【王鸣盛残碑】


2016年2月23日下午,有网友通报说,新城冷红有个水塘正在搞扩建,挖机所至,出现不少碎瓷器,有外地人在现场捡拾,该水塘几年前曾出过不少瓷器,据说当时挖机司机挖到了好东西,连工程款都没有向东家要,连夜就撤了。该网友担心仪征的文物流落到外地去,建议仪征文化部门介入。

阮元《揅经室集》再续集卷六《乘二礼芦洲船宿真州旧江口宋梅花院记苏公病宋梅二事》一文中提到的宋梅花院就在冷红,我单位离冷红很近,曾经去寻访过梅花院遗址,对这一带比较熟悉,所以我先到现场去看了一下,果然看见几个“爱好者”在捡拾,而且眼前的这个水塘,河坎及河底全是破瓦烂砖碎瓷片,这在仪征城里常见,在乡镇罕见。可见这里曾经是人群聚居地。


【我拍的冷红水塘现场】


我将情况向博物馆领导做了微信通报,刘勤馆长说马上派人去现场,后来晚上给我发来了下午的战果照片,收藏界的朋友判定为元青花、元钧,都是大窑口的东东。根据位置和瓷片年代,大家都推断这里应该是古扬子县县城遗址。刘馆长说谢谢俺对仪征文物工作的关心支持,俺心理乐滋滋的,觉得做了件好事。


【刘馆长发来新出的碎瓷片照片】


后来(2016年3月16日)我去博物馆参加建馆十周年座谈会,馆方特意请与会代表参观库房中正在修复的新城冷红新出的大量元瓷,刘勤馆长再三对我表示感谢,她说,我们博物馆藏品虽多,但元代的很少,这一发现填补了馆藏空白,也许还对发现扬子县城有重要意义呢!



【博物馆库房中正在修复的新城冷红元瓷】


网友张小宅在分答向我提问:仪征是个地名吗?简单介绍下这个地方的特色?我答道:


巫晨所著《阮元仪征事》梗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