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探访仪征古迹之龙埂

2017-03-01 巫晨 仪征事

龙埂是古陈公塘的大堤遗址

  今天(2015.3.21)是农历二月二,这一天据说是龙抬头,适宜带女儿,适合往外走。其实就是一冬天过去了,春暖花开,阳气上升,鼓励大家走进大自然。
  这样的好天气我自然不会放过,今天我们两口子要去探访龙埂。
  龙埂是个啥玩意呢?说起来可了不得,这是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字元龙,下邳人)主持修建的陈公塘的大堤遗址。

  陈登,字元龙,下邳人。建安二年(197)任广陵太守。在任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陈公塘是其中最大的工程。位置大部分在仪征县城东北三十里的原龙河乡,现已并入新城镇。
  该塘周围九十余里,三面环山,有三十六汊来水,东南面(在今新城镇官塘村龙埂组附近)修筑一道大堤,长八百九十余丈(约三公里),塘水一直回淹到白羊山下,面积万亩有零。

  陈公塘不仅用于灌溉,还用于仪扬运河补水,开放塘闸后,塘水沿着太子沟进入仪扬运河,可以提高枯水时节运河的运载效率。
  陈公塘还曾用于战争。绍兴四年(1134)、开禧二年(1206)曾两次开闸放水阻止金兵入侵。嘉定十四年(1221),还修浚西湫将塘水引到真州城濠用于护城。
  从汉末到明朝中叶的一千三百多年里,陈公塘屡经兴废,历代政府都花大量人力财力疏浚修复和维护,工程最大的一次为南宋淳熙九年(1182),江淮制置发运司判官钱冲之,招募民众以工代赈,从三月到八月,耗工数万终于完工,竣工之日,百姓们扶老携幼相拥而来,载歌载舞赞美钱冲之:“新塘千步,膏流泽注,长我禾黍,公为召父”。
  陈公塘周边一直有占塘为田的现象,到明代中期愈演愈烈。嘉靖三十年(1551),将军仇鸾索性放任占塘,收租自肥。接着在瓜洲抗倭筑城时,管工官高守一竟拆塘闸移运石料,至此陈公塘全废,得塘田10016亩。
  明末和清初有地方官奏请恢复,但塘已成田,一万多亩的租金税收利益和拆迁筑坝工程的花费,两者相权,未获批准。
  陈公塘存世一千三百多年,仪征百姓对陈登敬爱有加,称塘为陈公塘、爱敬陂,塘畔建有恭爱庙、官塘庵。
  陈公塘废弃后,低洼部分形成龙河上游,其泄洪河道就是龙河下游。龙河在新城镇的桃坞村注入仪扬运河。
  陈公塘列古代扬州“五塘”之首,是全国著名的古塘之一,载入《文苑英华》《古今图书集成》《全唐文》和《中国水利史稿》,在中国水利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仪征市水利志》(方志出版社2011年版)介绍,至今尚有龙埂遗迹,位于新城镇官胜村官塘组与周营村鸭赵组之间,我在地图上扒扒,有一个“龙埂” 地名呢,今天既然是龙抬头,我们就去寻访龙埂吧!

【《仪征市水利志》书影】
  我把汽车开到龙河街道新龙河大桥以北,有一条水泥路向西,路边是一家玫瑰园,直开进去后没看到与众不同的大埂,到达一个庄台后停车查手机地图,发现王二骑毛驴——[huæ]过了,掉头慢行,路边有一老乡坐地,停车请教,他晓得涅。
  老乡姓基,叫基成新,坐在路边是等农村公交去龙河街上洗澡泡一个的,听闻我们的来意,他来了兴致,说不仅晓得龙埂在哪里,还晓得龙河石闸和官塘庵的位置,自愿带路前往,澡也不洗了。嗨嗨,咱们仪征的老百姓就是棒!我在寻访都天庙、扬子县护城河、宋返魂梅花院等地方时,都有老乡热心指路。

【与基成新合影】
  再跟他聊聊,他原来在城里油米厂做化验员,已经退休了。有一子二女,都已成家立业在大仪和扬州,家里就老两人,田也租给别人种了,整天优哉游哉,快活似神仙。弟弟在城里当干部,还有个族亲原来是仪征的干部,现在升官到扬州了,说起来,他弟弟和这位族亲我都认识,世界很小哦。
  闲话少说,在他的指点下很快来到了龙埂,老基说龙埂的标志是这三棵树,这里属于新城镇周营村龙埂组,我事先做了功课,打开手机拍的水利志照片比对,这个地点与《仪征市水利志》上的照片的拍摄地点基本在同一个位置,水利志的照片是2006年拍的,与我今天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对照,树只剩三棵了。

【我拍的龙埂】

【龙埂上的三棵树】
  按照水利志的描述,龙埂长约一公里,最宽处10米以上,大约有3米多高,以我拙眼观察,水泥路横穿龙埂,路北长度不足500米,路南基本被挖低消失,宽度不到4米,高度不足2米,埂上居然还新建了一座坟,估计过不了多少年,龙埂就要消失了啊。
  我在拍龙埂的时候,有个村民大姐好奇问我拍龙埂做什么?我说龙埂好看呢值得拍,她说拍照片要给钱呢,我说你把龙埂挖了那么多,要罚你钱呢!她赶紧说不是我挖的。
  龙河已经是仪征的后山区,老黄土,但是龙埂附近的田地里,黑黝黝的土壤,不是黄泥巴,估计是被千年陈公塘淤积的塘泥吧?
  看完龙埂,老基带我去龙河边去看石闸,他说小时候经常在那里玩的,虽然有好些年没去了,但是那家伙都是巨大的条石,一般人是搬不动的,也许还在那儿。我也暗自祈祷还能看到些东西。
  来到龙河边老基记忆中的石闸处,这里是省级粮库,但见新建的河道石驳岸,新建的粮食仓库,新做的水泥地平,老基指着某仓库说,这里就是官塘庵的旧址,从前的规模跟城里的东岳庙差不多。在河道拐弯处下游,老基指着一个抽水机站头的位置说,石闸应该就是在这里,太陡了下不去,看起来石闸没有也啦。

【龙河河湾】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对这里有记载:……建减水石闸,闸身并用石板、石条、石柱铺砌,塘岸高二丈,脚宽四丈。潦则减水,不至冲决塘岸,旱则放水,得以接济运河。
  陈公塘不仅给四周百姓提供灌溉之利,更重要的是凭借万亩水面的巨大蓄水量向下游放水,通过带子沟连接真扬运河,保障漕运畅通。甚至还上演过“水淹七军”的历史活剧。带子沟就是阮元在《乘二礼芦洲船宿真州旧江口宋梅花院,记苏公病宋梅二事》一文中提到的太子沟。

【疑似石闸遗迹】
  虽然没看到石闸遗迹,但是在龙河边看到很多野盖菜,我老婆很喜欢,弯腰[kæ]之,一袋烟儿的功夫,就[kæ]了这么多。

【野盖菜】
  龙埂的故事说完了,有兴趣的同志直接按图索骥,一定能找得到。这事儿要赶紧,说走就要走,去迟了被蚕食,您可就见不着龙埂啦!

【龙埂位置】


巫晨所著《阮元仪征事》梗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