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小平小路

2017-11-28 木虫 木虫

小平小路

 

                                   文|木虫

 

 

一条田间红土小路,不宽不长,绵延1.5公里,坎坷不平,曲曲折折,延伸于杂草之间。冬天,白雪皑皑,雪地上是一溜孤独的脚窝;夏天,雨水绵绵,土路变得泥泞、光滑;秋天,小路的四周,一片荒芜,落叶纷纷,杂草遍地;春天,绿意酣畅,百草茂盛……

 

一位65岁的老人,在这样一条小路上,踟躇、徘徊、思考。他时而低头沉思,长时间伫立不动;时而仰望辽阔的天空,观看蓝天白云;时而侧耳细听唧唧的虫鸣,远来的风声;时而面露微笑,自信地前行。

 

这位老人时而想起法国的高楼大厦、繁华盛景、灯红酒绿、人民富足;时而想到眼下的国人物质匮乏、生存艰难、狂躁不安;时而想到经典的哲学和主义,伟大的理想;时而思考眼前的人民,一粥一饭,一衣一袜,来之不易;时而想到三千年的华夏历史,朝代更替、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时而想到西方文明,普世价值,人权、博爱、自由。

 

我们工作、斗争、奋斗、革命,究竟是为了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资本主义的苗和社会主义的草究竟有什么本质不同?人世间,究竟什么是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又是什么?

 

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高级动物?人的本性又是什么?

 

中国落后、闭塞、狭隘的根源是什么?中国为什么是一个五千年之久的农业大国?如何发展民族工业、工商业、市场经济?如何调动每一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如何让整个民族为美好生活去工作和努力,而不是天天争论孰是孰非,谁白谁黑,谁握有真理?阶级斗争究竟是谁在斗谁,谁在毁灭谁?这对国家、民族、未来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对社会文明有什么促进?对社会财富有什么增长?对民族进步有什么启发?

 

一个民族的文明,如何才能融入国际文明?一个国家,如何才能避免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潭?如何才能发挥集体智慧?如何保持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如何彻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国家发展问题、家庭致富问题?

 

这样一思考,就是3年零4个年头。

 

这样一思考,就有了神州大地的改革开放。这样一思考,就有了高级领导干部退休制度。这样一思考,就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一思考,就有了不争论,不斗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述。这样一思考,就解决了姓“社”姓“资”的问题,社会主义也可以长苗了。这样一思考,知识分子就不再是臭老九和人民专政的对象,而是人民的一份子了。这样一思考,发展经济、追求美好生活就成了中心工作和人民追求的总目标。这样一思考,中国就有了经济特区、有了市场经济、有了个体经济、有了伟大的活力。这样一思考,就奠定了中国日后加入WTO,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

 

 

解放思想,求真务实。

 

经济是思想的画皮。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而苦难又是思想的源泉,智慧的催化剂,人生的财富。

 

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罗兰、罗曼说,有理想的人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黑境中看到光明,因为他的逆境只是过渡,黑暗只是一时的过程。叔本华说,对于人生的种种不可躲避的灾祸和不可改变的苦难,除了忍,就是勇敢的面对;苦难生英灵,最强壮的人,性格上总是带着苦难的烙印,一切享乐和幸福都是消极的,只有痛苦才是积极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光彩夺目的大人物: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孔子。他们都是在困厄之中,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深入思考后,顿悟人生,并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学问,堪称圣贤。

 

王阳明被貶贵州龙场,在那里,一住就是三年。期间,孤独、寂寞、焦虑、语言不通、生活艰难、饥寒交迫、衣食不济。甚至,时刻有生命之忧。然而,正是这样一种环境,磨炼了他的意志,催发了他的智慧。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王阳明终于醒悟,豁然开朗,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也即史称的“龙场悟道”,遂创立了流传后世的“心学”。

 

孔子在55岁那年,带领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历时长达13年之久。期间,经受了种种磨难,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苦,饥寒冻馁,惶惶如丧家之犬。然而,他的抱负始终得不到实现,才华得不到施展。正是怀才不遇,坎坷艰难中的孔子,最终创立了“儒家学说”,影响中华文明,三千年而不绝。当年,经常饿肚子的孔子,为我们后人创造了多少饭碗。以至于,有人因为贩卖、解读《四书五经》、《论语》,而大发其财,腰缠万贯。

 

邓小平,在眼前的这条“小路”上每天踱步,思考着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发展;思考着真理、世界和未来。他为自己提出无数个为什么?无数个怎么办?然后,又在苦思冥想中,寻找着答案和解决办法。

  

 

1969年10月至1973年3月,被打倒的小平,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当普通工人。他在严密监督下,失去部分人身自由,实施劳动改造。工人们为了他的安全,在南昌步兵学校和新建县拖拉机配件厂之间,修整了一条简易的田间小路。

 

于是,在江西南昌西郊城外,大家看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踱步。有时候是老邓一人,禹禹独行,有时候是夫妻并肩而行,偶有交谈。一道田埂,就这样被渐渐踩宽,慢慢成了一条坚实的小路。可是,谁曾想到,正是这条小路,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正是这条小路,连接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幸福生活。

 

曾经指挥过淮海战役的双手,此时此刻,种菜、喂鸡、劈柴、生火、做饭……

 

小平在烟熏火燎的煤炉旁劈柴;弯腰伸手到鸡窝里去取微微发热的鸡蛋;到菜地里去泼一瓢大粪,以便收获几苗青菜,弥补菜金的不足。65岁的老人,是一家3口中,唯一的一个壮劳力。他要担负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要照顾养母,后来,还要照顾残疾中的儿子。这时候,他已经停发工资,只有少许的生活费。

 

除此之外,小平还要每天要到车间强制劳动3个小时。他手中不离锉、锯、钳子、榔头、老虎钳。干活时,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就这样,一干就是3年多。他打磨过的螺丝,油光程亮,精巧美观,赢得工友们的一致好评。按着他的实际技术,相当于四级钳工。有一次,小平带病坚持工作,正在打一枚磨螺丝时,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工人们慌忙围过来,妻子卓琳也被叫来。

 

卓琳说,他是低血糖,可能犯病了,并问:“谁家有红糖水?”

 

女职工程红杏说:“我家有”,并匆忙从家中端来一碗红糖水。卓琳轻轻托起小平的身子,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喂进去。果然,邓小平喝下了糖水后,慢慢苏醒过来……

 

邓小平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我被打倒过两次,这种经历并不都是坏事,它使我有机会冷静总结经验,思考社会。因为那段经历,我们才有可能提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和大政方针,特别是提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没有小路上的沉思,就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日后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富裕、社会的进步。

 

当然,邓小平也是人。是人就不是神,就有自身的局限性,就不会完美无缺。不管是思想家,还是政治家,都有自身不能逾越的沟壑。我们不须苛责前人,不能因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因噎废食,看不到曾经的坚实和光辉。我们同样不能局限于前人,固步自封,失去创新和突破的动力。因为,未来属于后人。

 

小平小路是一条思想之路、哲学之路、发展之路、宽容之路、解放之路。

 

小平小路是一条勇敢之路、奋斗之路;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创新之路。小平小路是一条辩证之路、富强之路,是一条通向文明社会的阳光之路。

 

小平小路是一条不迷信、不盲从、不骄傲、不自闭的心之路。2017.11.2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