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洋 | “拟论文”与科幻思维

Editor's Note

学术论文教学实践中的“拟论文”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Author 刘洋

摘要 目前已有众多高校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了学术写作课程,目的是培育学生撰写论文的写作能力和规范,但是因学生知识程度和科研经历有限,其教学过程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借助于对虚拟事物的研究论文——拟论文,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些教学上的困难。基于“拟论文”的学术写作教学,可以很好地适用于没有科研经历的本科低年级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论文的写作规范和写作技巧,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事实上,这种“拟论文”具有与科幻创作共同的思维范式。 
一、引言
为了应对学生写作能力下滑的现状,近期国内众多高校开设了写作类课程。这些课程并不仅是中学阶段写作课程的简单延伸,教学重点也并非是创意文本的写作,而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应对目前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堪忧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将来的科研学术生涯打基础。笔者任教的南方科技大学,也在2018年秋季学期开设了“写作与交流”课程。课程分为三个教学板块,分别是应用写作、学术写作和限时演说,其中重点则是学术写作。然而,在此类教学实践中,课程的设计无可避免地会面临许多困难。首先,因为课程面向的是本科学生,且以低年级学生居多,学生并没有科研的经历,也没有写过论文,所以在课堂上讲授的诸多规范只能是泛泛而谈,学生体会不深。因此在教授论文的写作规范时,很难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其次,论文的核心精神在于创新,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现或观点。然而在传统的学术写作课上,学生写出的“论文”其实更接近一篇文献综述。另外,不管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案例还是学生的练习作业,多以文科的课题为主(在理工科课题具有较高门槛的情况下做出的无奈选择),但我们也发现,开设这类课程的院校以理工科院校居多,听课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理工科专业。这就导致课程所学与以后的实际写作拉开了一段距离,因为在很多细节处理上,理工科论文和文科类论文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在这些困境之下,我尝试了一种有别于以往传统教学方法的新的思路。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关键点在于,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学习和吸收论文的写作经验——当然,学生写的其实并非真正的科学论文,而是一种“虚拟论文”,我们不妨称其为“拟论文”。
二、从虚拟书评到拟论文
所谓的拟论文,指的是一种以现实的科学方法研究“不存在之物”的研究论文。这种以不存在之物为对象进行的写作,乍看上去似乎只能在小说等虚构文本中出现,但事实上在一些非虚构文本的写作中也能看到。最普遍的例子,大概就是“虚拟书评”了。在虚拟书评里,写作者评述的其实并不是某本真实存在的书籍,而是假想之物。这种设计其实很早就有,比如博尔赫斯在其《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序言中就写道:“……比较好的做法是伪托一些早已有之的书,搞一个缩写和评论。卡莱尔在《旧衣新裁》、巴特勒在《安乐的避难所》里都是那样做的;那两本书也有不完善之处,和别的书一样芜蔓。我认为最合理、最无能、最偷懒的做法是写假想书的注释。”[1] 在中国,让这个概念变得广为人知的是在2010年出版的一本名为《虚拟书评》的书,其中收录了很多对于虚构书籍的评论文章。[2]而以学术论文的方式进行的对不存在之物的研究和写作,在当前主要发表于一些学术论文的预印本网站上。其写作者往往是真实的科研工作者,但在论文的署名上有时候会假托于一些虚拟人物,以便和论文的旨趣相投。这些论文当然是他们的业余调剂之作,但其写法却严格遵循了真实论文的写作规范,其中的研究方法往往也是现实中他们所通常使用的。比如在arXiv等网站上,我们可以找到多篇对史诗奇幻剧集Game of Thrones中虚构的 Westeros大陆的气候进行研究的论文。[3-5] 这些论文基于一些气候的数学模型,通过特定的数值方法对Westeros大陆的气候进行了模拟,尝试对其气候异常的现象给出某种解释。但在中国,这样的虚拟论文写作尚不多见。
三、基于拟论文的学术写作教学实践
把拟论文引入到学术写作的教学之中,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让学生在拟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习学术写作,避免空泛的讲解规则,从而让学生的体会更深刻。其二,由于拟论文研究的都是假想之物,客观上减小了研究的难度。因为不管在哪个虚构文本中出现的物品,其总是受限于母文本本身的设定,而不可能具有真实事物的丰富程度。对这类虚构的、简化的客体进行研究,也巧妙地规避了论文在科学性上可能存在的疑虑。其三,这种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文类写作,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写作热情。学生会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虚拟物品,再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发挥,往往可以写出很惊艳的文章。其四,拟论文的写作通常都是遵循理工科论文的写作范式,可以很好地贴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学生可以将其视作自己今后科研和写作经历的一次预演。在选题方面,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我给出了三个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可以自选其一进行写作。第一个主题是“金箍棒”,让学生从《西游记》中的这一虚构之物出发进行构思。论文自选题目,可以面向任何方向和类型进行写作。从学生的成稿中来看,也确实是如此。有的论文是实验性的,比如《基于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对金箍棒化学成分的研究》;有的是理论性的,比如通过公式的计算,探究定海神针与海水稳定性的关系;甚至还有医学类的,比如《金箍棒与孙悟空外耳道的损伤及并发症的研究》。第二个主题是“垂直都市”。我们设想在未来的深圳市南山区,人类新建了一座1000米高的大楼,以此来思考一下这座大楼的结构、设计及其相关的物理或社会效应。比如,可以讨论大楼的供水、供电、光照、通风、消防怎么处理,如何抵御地震和台风,楼层的功能分布,楼层间来往的交通方式,楼里的生态环境或人际关系等问题。在写作时强调让学生选择一个小的角度切入,不要面面俱到地进行宽泛地讨论。第三个主题是“二维宇宙”。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具有三个空间维度的宇宙中,但根据弦论或M理论,我们的时空其实还具有一些额外的维度,只不过它们都蜷曲到普朗克尺度而无法被观察到。那么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三个空间维度再次被紧致化,变成一个只具有两个空间维度的宇宙,那么在这个宇宙中会发生什么?显然,这个主题是受到科幻文本的激发而产生的,在《平面国》等众多科幻小说里,二维宇宙已经被大量摹写。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对二维宇宙的物理其实已经开展了一些真正的科学研究,比如对二维宇宙的黑洞,就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因为从一个较低的维度上可以简化物理模型的求解难度,同时也可以对我们三维宇宙的物理规律给出一些重要的启示。这些主题涉及到的都是不存在之物,不管是金箍棒、万米高楼还是二维宇宙,都不是我们当前这个世界上的客观存在,所以基于这些主题进行的论文写作,当然应该归于拟论文的范畴。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论文的规范进行写作,从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论,到参考文献,所有的标准都向正式的科学论文看齐。我也鼓励学生采用一些自己掌握的真实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比如有学生写《二维宇宙中单电子原子的电子轨道》,就是基于求解二维的薛定谔方程,来得到电子轨道的主量子数和磁量子数。还比如有学生写《基于烟囱效应的气流发电技术在南山大厦中的应用》,他就真的选取了一个合理的边界条件求解了对应的微分方程。另外,针对目前理工科论文越来越重视图片的呈现这一趋势,我要求他们尽量多地在论文中加入图片,从而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如下图所示,就是其中两篇论文中所附的图片。



图一学生论文中的图片示例。其中图(a)为金箍棒结构示意图,来自袁雨航同学论文《基于金箍棒物理特性的星际武器开发》;图(b)为二维宇宙锁具示意图,来自王思尧同学论文《二维宇宙中的容器与锁具设计》。当然,基于拟论文的写作教学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在引言写作的时候,通常要引用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立论基础,但由于拟论文研究的对象都是虚构之物,所以很难找到合适的文献进行引用。对此,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注重对研究方法进行文献引述,而规避对研究对象的文献引用。


四、结语
基于对不存在的虚构客体进行论文写作,我们克服了前述的常规学术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几大难题,在教学实践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深入地体会学术写作的各种规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科学想象力。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介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文体写作范式,非常类似于科幻小说的创作范式。在科幻小说,特别是核心科幻小说中,通常我们会设计出某种超现实的科学或技术,然后设想其会带来的种种后续影响,以此推动故事的进展。这种What-If式的思维,正好和拟论文的构思方式相同。比如有学生写的《基于金箍棒的高层火灾救援》,就是假设在金箍棒真实存在的情况下,如果围绕它建构一个高层建筑的火灾救援体系。如果我们把“金箍棒”换为“具有极高温致形变系数的刚体”,那这篇论文就完全可以视为一篇科幻小说的核心设定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基于拟论文的写作练习,不仅可以视为对学生学术写作能力的训练,还可以视为是对学生科幻创作思维的一种训练。这是科学和科幻在写作课程领域的一次意外相遇。



参考文献:[1]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全集[M]. 王永年,等译. 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2] 比目鱼. 虚拟书评[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3] Florian Freistetter and Ruth Grützbauch. Sitnikov in Westeros: How Celestial Mechanics can explain once and for all whywinter is coming in Game of Thrones. arXiv:1803.11390, 2018.[4] Veselin Kostov, Daniel Allan, NikolausHartman, Scott Guzewich and Justin Rogers. Winter is coming. arXiv:1304.0445, 2013.[5] Griffith P. and Douglas T. Game of Thrones: There’s a Scientific Reason for Westeros’s Years-Long Winters. VanityFair. 2017.



 作者简介 


刘洋  科幻作家,物理学博士。在《科幻世界》、Clarksworld、Pathlight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科幻作品八十余万字。曾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引力奖、黄金时代奖、光年奖、原石奖等奖项。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完美末日》、《蜂巢》、《流光之翼》,长篇小说《火星孤儿》等。目前任教于南方科技大学,从事数字人文、创意写作、凝聚态物理等教学与研究工作。同时,作为首席世界架构师,参与多款科幻电影和游戏的制作。


往期回顾

01  |  

“与机器人同行”:2020,我们分享了哪些文章?

02  |  

王晓华 | 人工智能与后人类美学 

03  |  

维依斯 | 从恰佩克到阿西莫夫:机器人“创造”小史 

04  |  

吴岩、陈发祥 | 阿西莫夫诞辰百年:人类的远望探头 

05  |  

简圣宇 | 后人类语境中的身体美学问题 



欢迎扫码关注

机器人人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