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永谋 | 《21.0:当代简史》一个德国人眼中的当代世界

Editor's Note

欢迎关注刘永谋老师的公号“不好为师而人师者”,近乎每天更新和分享他对技术、哲学与世界的原创观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不好为师而人师者 Author buhaoweirenshi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刘永谋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留一切知识产权,侵犯必究。




作者简介

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



罗德:21.0:当代简史


一般说来,“历史”指历史事实,即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或者指历史文献,即对历史事实的记录和研究,又或指历史观,即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诠释。无论如何,历史的对象是过去。近来兴起的“大历史”,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将视野扩展至人类史之外,将人类史和自然史融为一炉,讲述宏大的起源故事。但是,大历史仍然是过去的故事。


“当代”尚未过去,如何可能有名副其实的“当代史”?不是说时间上的“上一秒”没有过去,当然可以把24小时以前的事件和活动作为“过去”来讲述。但是,只有一定时间间隔的历史事实,才适于作为历史学家反省的对象,因为历史学试图从过去提炼智慧。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想理解历史真相,考察对象最好离当下有足够时间间隔,但是又不能太过久远,太近可能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惑,太远历史事实则可能变得太过模糊而难以辨认。


21.0:当代简史》面临的危险是前一种。它非常不像一本历史书,更像是当代社会问题研究,可能“当代世界鸟瞰”之题名更切合它的内容。即便换题,“当代”的时间起点选取,仍然颇费周章。罗德给出2个时间参考点:一是20世纪7080年代现代性开始被质疑,二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人类社会被加速和不确定所支配。就一部“当代”史而言,两个时间点相差太远,而书中的讨论常常远溯到西欧、北美的工业革命时期。


21.0:当代简史》在时间轴上没有清晰的界定,根源在于罗德对于当代性没有仔细思考。当代性是否是与现代性相对的概念?如果当代性是现代性之后,现代性被质疑便是合理的起点。如果当代性是现代性的延续,视野便可以扩展之现代之初。


如果将当代史等同于当代世界概览,时间轴问题将不再重要,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是理解身处其中的当下,而非从过去寻找某种智慧。《21.0:当代简史》正是如此写作,囊括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方面,又没有放弃提炼某种宏大的历史观野心。单从某个问题看,《21.0:当代简史》的讨论都是浅尝辄止。从整体看,它的讨论又显得有些零碎,相互之间缺乏明显的关联。


然而,正因此《21.0:当代简史》才是一本非常适合普通公众来看的书。看起来像模像样的历史观,加上散见各处的某些细节或智慧,已经足够非专业人士来学习和吸收了。对于老百姓来说,能在当代世界鸟瞰中,获得一星半点的心得,已经足够。何况该书包罗万象,大家能想到的“高光”问题都有涉及,引起读者的兴趣的“点”肯定会很多。


21.0:当代简史》总体化理解并不成功的另一原因,在于罗德全球视野明显有些狭窄。对此,他在绪言中已经承认。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德国人眼中的当代世界”,相当多内容是德国史,称为西欧北美史亦可,但作为全球当代史,颇有些勉强。作者的西方中心主义太过明显,对于近东、远东和拉美缺乏必要关注,非洲、大洋洲基本上不在他的视野之中,因而显得缺乏某些理解当代世界足够的知识和常识。


譬如,罗德理解全球化有三波浪潮:第一次全球化发生于19世纪中叶之后,基本上是西欧与北美的“全球”交流;第二次全球化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新自由主义支配世界的结果,终结于2008年金融危机;第三次全球化则是当下正在发生的数字化基础上的深度全球化进程。显然,罗德完全是站在西方立场是看世界的。2008年金融危机重要到暂停全球化浪潮吗?这是德国人的感触,因为金融危机源头在美国,对西欧冲击巨大,而金融危机对东亚和中国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并且,世界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中恢复过来之后,第三波全球化浪潮卷土重来,还是如特朗普所言:全球化已经终结?换言之,罗德对于全球化的未来是否太过于乐观?


因此,读《21.0:当代简史》应该多一点反思,多从中国现实来理解当代世界。但是,批判性阅读不能成为完全否定。《21.0:当代简史》非常值得一读,我读完有感触的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是当代世界的加速现象。1860年就有人感慨:“现如今没有人能享受到清闲,人们总是在活动着,不管是在寻欢作乐,还是忙于工作”。加速现象体现在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技术加速发展,生活加速变化,越来越强烈的时间压迫感。一些理论家将加速视为当代社会的本质特征,称之为加速主义。对于社会个体而言,二战以来越来越多的精神疾病,以及近来备受关注的“过劳死”,都与加速主义信仰相关。


二是数字化的深刻意涵。在当代世界的阶梯式加速中,数字化已经成为提供加速度的重要推动力。反过来,世界加速又给人类社会进一步数字化的合理化支撑。在如此相互刺激之下,当代社会在加速中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确定性。数字化究竟是什么?罗德说,面对信息汹涌,可不可以换个思考方式,或者干脆隔绝所有不必要的信息流。实际上,“数码联盟”起初是由书呆子和军队组成的,硅谷崛起之后就被信息技术与跨国公司的联合所取代。面对“数码联盟”的碾压性力量,每一个人都不能不加以警惕。


最后是当代政治的媒体化。西方国家各种选举仍然如常举行,但公共舆论和辩论空间日益被大众传媒和公关专家所操纵。无论是对现实政治的理解,还是对未来改革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大众传媒所引导,从而帮助实现西方社会制度的稳定。如此民主还是民主吗?专业化的大众传媒遵循的是媒体逻辑,决不是真相,关注的是短期炒作,而不是长远规划。于是,政治日益表演化,以上镜能力决胜负,依据媒体统计数据来决策。这就是2016年美国大选中,“假新闻”(fake news)一词走红,成为特朗普口头禅的原因。


总之,善于读书的人,必定会从历史的野地中采撷到精华,从万花筒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本推文编辑:宴安)

往期回顾

01  |  

张绍欣 | 从符号学解码人机关系与图灵测试

02  |  

丁卓 | 科幻教材编写10原则

03  |  

吴攸 | “中国想象”在西方科幻世界的传播

04  |  

切尔尼亚克 阎美萍 | 数字时代的俄罗斯文学:趋势、体裁、作家

05  |  

江玉琴 | 后人类理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方向



欢迎扫码关注

机器人人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