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淮河:至关重要,无比忧伤之河

汜水禾 我们的河 2022-04-01

为什么安徽和江苏两省,南部和北部从语言、文化乃至到经济上,差别如此之大?皖北、苏北为什么方言和生活习惯上同豫东,鲁南更接近?或者为什么豫东、皖北如此落后,口碑如此不佳?这都和一条河有关。他就是淮河。一条至关重要,无比忧伤之河。




淮河曾经在中国河流里排第四,江(长江)、河(黄河)、济(济水,今已不存在。相关内容可参见我们的河系列文章:济水,一条消失的河流。),淮。淮河作为中国东部平原介于黄河长江之间的一条河流。是中国历史无法绕开的一条河流。淮南子、十里淮扬,风花雪月。但今天,淮河两岸几乎成了中国污染、癌症,乃至更早一些的洪水、饥荒等时代的代名词。但是,在近代以前,乃至中国进入现代化之前,淮河对于中国经济、交通来说,至关重要。


淮河两岸曾经决定了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淮河主流发源于河南与湖北之间的桐柏山,东流河南东部平原、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平原。最早从淮安东流入海。但北宋至清代被黄河改道夺淮入海之后,下流河道逐渐淤积成湖(今天的洪泽湖),今天的淮河被迫南流京杭大运河扬州入长江。而黄河的上源支流几乎囊括了河南黄河以北,大别山之南的所有平原地带。黄河北源头北汝河、颍河皆发源于河南西部的伏牛山余脉,东流进入安徽境内入淮。


历史上,古豫州曾经包括淮河两岸的河南、安徽北部等地。元代,甚至以淮河两岸为轴心,划分了河南江北行省,更是囊括了淮河上下游两岸。某种程度上,由于黄淮平原之上,几乎直线自西向东扇面状东流的淮河,其河道河网(北部颍河、汝河、贾鲁河、涡河等)的便捷性,再加之后世不断修运河河道(汴河、阴沟、鸿沟),唐代之后,淮河中游两岸成为中国南北交通要道。


从今天的关中平原(华北平原),经开封-亳州-颍州(阜阳)-寿阳(寿县)-合肥(庐州)-芜湖-南京,可达苏浙湖平原。而当时这里是唐宋之后担负朝廷的税赋的富庶之地。而之所以如此交通,完全寄托于淮河南北支流河道。从开封经汴河、涡河可达淮河,再南经芍陂大泽(今寿县瓦埠湖),南经淠(音皮)河、肥河,直达巢湖,再至长江。《读史方舆纪要》载,司马迁言,合肥、寿春(今淮河中部岸边寿县)受南北潮,便是这个含义。


可以说,在当时没有铁路的情况下,水运是最便捷的南北交通方式。中国东部,近代史之前,正是在以淮河为中心,构建了三条南北交通要道:刚才讲的中部水道,开封至合肥至南京;西部洛阳至南阳至荆州;东部山东至徐州至淮安至扬州(泗水-京杭大运河南段),而中部和东部无一例外均是借助淮河水系。


《读史方舆纪要》在记载南直隶(安徽、江苏)时,谈到过淮河的南部交通之地位可谓。“淮东要害在清河口(今天泗水入洪泽湖处),淮西要害在涡(涡河)、颍(颍河)口。欲固两淮,先固三口。”我们过去多次提到,古人一直有一个观点,守江南必须守淮北,淮河不保,江南亦失。而《读史方舆纪要》更是认为,“固国者以江不以淮,固江者以淮而不以江。”


今天的安徽、江苏两省便是由明清两代的江南省所东西分二而成。西部为安徽,东部为江苏。而之所以,明代南直隶(清江南省)如此之大,便是由于朱元璋的小心机,将江南富庶之地以及和江南唇齿相依的两淮都划归南直隶。



安徽、江苏北部(淮河两岸)与皖南、苏南人们的性格差异明显


不仅仅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线,巧合的是,从三国曹操开始,两淮便是南北交汇之地,东晋、南宋甚至是南北疆域。但这也造就了淮河的性格:多事志气,为四战之地,和平年代,屯田灌溉农业之地。当然,纵观中国近代史,淮河,富足时代少之又少,战火则不绝。我们多次提过一个观点,对河流加以利用的人工灌溉必须建立在中央政府威权的前提(历代的为数不多的太平盛世)之下,诸侯混战的乱世,不可能有发达持续的灌溉农业。黄河南下入淮的几百年里,淮河泛滥的一面被加剧,这也是后世,共和国建政后提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口号。


依托河流农耕平原地带的农业居民在乱世,要么为兵,要么为匪。别无聊赖。这也就是历史上,黄巾军、捻军等起于两淮的一个原因。而近代史上,淮军,乃至之后的北洋军其大多将领皆是淮人。淮人多从军,同在安徽省域,淮南淮北的皖北,与长江两岸的安庆,以及皖南徽州的多崇商,重耕读的狭义安徽人(安庆+徽州),性格迥异。


乱世淮河泛滥,高发的黄(黄河决口南流侵淮)、蝗(虫)之患,淮河流民只能离乡乞讨,一度,淮河两岸哀婉的凤阳花鼓曲之所以几乎成为乞讨的代名词,便是明证。据说,当年大清朝没有国歌,李鸿章在和列强签条约需要奏国歌时,李中堂就曾经索性让奏了一曲凤阳花鼓。


正是由于四战之地,农业荒废,两淮成为历代农民起义的渊薮。《读史方舆纪要》载,“淮北风气杂糅,类多顽梗,朱温以砀山群盗而擅干唐祚,(元末)刘福通之徒皆以妖术惑众骚动天下,今其余风或未殄也。”


一直到近代,捻军还成为淮河两岸的大害。之所以称为捻军,便是豫皖苏苏鲁一代的方言,灯捻也,量词个数代指。近代李鸿章,乃至后世的袁世凯直到冯玉祥的北洋系,今天的少林寺主持释永信、京东刘强东等,身上便有深深的淮河人性格特征。李鸿章是淮河南岸合肥人。袁世凯是淮河上游颍河支流岸边的项城人。冯玉祥亦是安徽人,释永信是颍上县人,刘强东是淮河下游宿迁人。


袁世凯之所以后世成名,便得益于早年,李鸿章手下淮军庆字营将领吴长庆的提携。吴氏父子在太平军之乱时,守庐州(今合肥),长毛围城之急,吴长庆便快马北上淮河,到在此剿捻军的袁甲三(袁世凯的叔祖父)处求救兵。袁的儿子袁保恒不同意去,而其侄子袁保庆(袁世凯后过继给保庆做儿子)则认为应该相救,最后袁甲三权衡之下,没有出兵,袁保庆则自己亲身前往相救,虽然后来庐州城不保被攻陷,但吴长庆始终对袁保庆很感恩。这也是后世如此提携袁保庆的嗣子的一个原因。


直到今天,安徽北部的亳州、阜阳、宿州,乃至更南一些的六安,方言均是中原官话,豫鲁苏皖地区的方言极为接近。与长江岸边的安庆,长江南岸的徽州人(黄山-九华山谷地)更区别极大。


但近代以来,京杭大运河-津浦线(东)的繁盛,以及京汉线(西),使得,过去依靠两淮河道兴盛的安徽北部,淮河地带错失发展良机。开封至合肥-南京一线,建国后,没有规划修建任何重要铁路干线。聊以自慰的是,被安徽人捡漏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据说当年预建在河南,河南时任省委书记以养人太多财政负担过重为由推了)的合肥今天成为科技人才重地。而随着南京经合肥,淮南淮北至开封-郑州的高铁规划,合肥自然成为发展洼地。(学历史出身的民间经济学家)叶檀便将合肥列入了其撰写的十大有发展潜力城市之一,也不无道理。


由于多年淮河上游中游支流的严重污染,使得淮河一度成为癌症等负面字眼的代名词。而发展的落后,也造成了人们观念的落后。但是,不要忘了,历史上,淮河几乎是中国的经济命脉。直至近代,淮河下游的淮安、宿迁,得益于京杭大运河与淮河的十字交汇,依然是经济重镇。


而下一步,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之后,两淮兴,才能造就中国的全面复兴。




江苏的省会南京如此靠近安徽的原因


一些人一直可能有疑问。江苏省会南京几乎是陷入到安徽南部西南部。过了长江北岸便是安徽滁州,西面过了江宁区便是安徽马鞍山市。而纵观安徽、江苏两省全貌,会发现:两省几乎犬齿相交。北部江苏的徐州深入安徽,而中部安徽滁州天长县则深入江苏。划界搞得如此你来我往,为什么不搞个直线划界,这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清代清廷为了自己统治的一己之利,将江南省一分为安徽、江苏两省时是心机极重的。划分的目前其实不是为了两省经济发展,而是互相牵制。这一点后世必须明了。否则,今天的安徽、苏北的经济发展落后问题依然解决不了。


之所以将原来江南省的省会南京划给了江苏,但是金陵城(南京)自古以来的防范要地:西部采石矶,北部滁口则全部划给了安徽。这就使得,南京乃至江苏在后世发展中无法一家独大,诸侯割据。


《读史方舆纪要》载,“京口、采石俱是要地”。“横江济采石,袭陷姑熟,至慈湖,建康震骇”。“横江而出采石,济滁口而向金陵,则长江而不为固矣。”“有事于江南者,……寿阳(又是寿县!!!)、历阳(今天沦落为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城关镇——历阳镇)来则十之七,采石渡者三之二。”


采石矶历来是南京门户。但今天名字已经变成钢铁城市,不伦不类的名字马鞍山。历史底蕴全无。马鞍山一名仅仅是一座山名,远远没有慈湖、采石等在历史上有名气。


而之所以将安徽的地界滁州天长县深入到江苏腹地,将徐州、宿迁、淮安划归江苏,而且徐州深入到安徽北部腹地。届时使两省互相牵制的一个原因。


很好理解,清廷政权完全是为了自己上层专制统治的一己之利,不可能为了发展需要划分两省乃至中国分省的疆域。但是一个历史后遗症就是,民国乃至今天,所有的分省疆域几乎完全沿用了满清当年的划法。每个人的省籍观念已经 。再想纯粹从发展角度调整中国省域何其难矣。


但是,今天,知道一些历史,一些曾经的河流变迁,以及其所带来的省域变迁,将有利于当下的中国飞速发展区域经济。尤其是依然落后的淮河领域,在未来的中国高铁时代,淮河两岸一定会迎头赶上。毕竟,在历史上,淮河两岸曾经兴盛过。


试想一下,在当年,摇橹浮于汴(水),达于淮(水),再达于肥(水),达于江(长江),一帆风顺。而两岸稻花飘香,人们曾经富足,鼓腹而歌。此情此景,令人神伤神往。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我们的河。搜索输入:“我们的河”或ID:our river 2016 可添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