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大学 杨子贤丨高校陆续开放校园:知识殿堂何不拆除藩篱

杨子贤 红星评论 2024-01-14

年来,高校校园是否应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如何开放的问题多次引发公众热议。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关于自己“跨栏”入校的文章在网上引发关注,让该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之而来的,是多所高校相继发布对开放校园进行“有序推进”的通知。

从校内人员代理预约到社会人员自主预约,众多高校陆续放宽进门要求,向社会重新敞开紧闭的大门。门总算开了点,但是总感觉还差了点“意思”。虽然允许游客参观,但教学区却成为了诸多高校的“社会公众人士禁区”。作为先进文化、先进思想与理念的知识殿堂,高校何不进一步开放,拆除公众与课堂知识之间的藩篱?
知识具有公共性。知识的本质和无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特性使得它可以被广泛传播和共享,而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或特定群体,同时它在社会创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加强教育普及和推动教育资源的获取,使不同年龄阶层、社会阶层的人都能获取知识。
社会需要更开放的大学,大学也需要在开放中拥抱社会,知识的殿堂理应扩大开放、拆除藩篱,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旁听学习的机会。“风筝爷爷”李雪成曾因七年在大学“蹭课”而出圈,其所“蹭”的郑州大学随之走红网络,赢得广泛点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进入大学课堂学习,由此不难见公众对知识殿堂的向往。回首过往,中国古代书院从诞生那天起,便向社会下层和民间士子开放,只要有志于学业的无论如何均可入学,即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中国,人民有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利,作为公共资源的大学理应敞开大门,为公众提供学习机会,为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平台。
但目前主动向社会开放教学、开放课堂的高校却鲜有所闻,知识殿堂的开放程度远远不够。虽然从2013年慕课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开始,大学就向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吸引了近千万青年人观看学习,但据相关调查,慕课的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存在受众面窄、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知识殿堂的藩篱因为“半开放”仍然居高不下,阻隔着社会公众进一步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
诚然,开放知识殿堂会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干扰,但大学开放是底层逻辑,如何管理则是技术问题,不能因为管理遇到困难,就连“开放”这一大学的灵魂一并丢掉。毕竟,只有知识殿堂尽快拆除藩篱,促进知识普惠,方能引导民众拓宽认知地图,增加知识储备,厚植学习型社会氛围,同时减少群际壁垒,提升知识效用,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文/杨子贤 重庆大学四队  指导老师:刘海明)


*文内作品系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大学 杨子贤丨高校陆续开放校园:知识殿堂何不拆除藩篱

杨子贤 红星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