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南大学 吕楚翘丨多校官宣“开园”,高校打开的不应只是“物理围墙”

吕楚翘 红星评论 2024-01-14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宣布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其中,6岁以下儿童无须登记备案。同时,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北京多所高校也正有序推进开放校园。

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开放”行列,这无疑是好件事。一方面,这展现出高校积极承担责任,回应社会期待;另一方面,公众能借此机会一览高校风采。同时,各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也能带给公众耳目一新的体验。比如,北京大学就对外开放了新燕园冰场和未名湖冰场,从北京大学APP上可以预约、购票。
2023年6月1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通知》,鼓励推动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参观,主动服务全民学习。许多高校响应政策,逐步向公众开放。但细想来,有几所高校是真的抱着向公众提供学习渠道开放校园的?又有多少游客是抱着学习知识的态度进入高校参观的呢?大部分的高校向公众开放的都是校园内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游客拍完照打完卡匆匆离开,和参观其他网红景点别无二致。虽然看似并无不妥,但这跟“全民学习”这样的期待尚有差距。
因而,高校的开放不应仅停留在打开校门让游客进来参观游玩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从不同方面入手。
首先,高校应注重学术和资源的开放,打破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围墙”。据悉,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图书馆、体育馆一类的资源都仅对内开放,学校课堂讲座等也极少对外开放,这使得参观者难以真正体会高校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使得部分一心向学者铩羽而归。诚然,深层次的开放不可避免地会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秩序带来压力,但如果能在探索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监管、有序开放,未尝不值得一试。
高校也应积极打破“思想围墙”,探索教育革新和社会交流融合发展的路径。“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打开校门意味着更多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与社会进行更多有益沟通,是我们和高校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就目前而言,高校可以继续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实践活动等,在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实现协同发展。
围墙不应成为封闭的象征,更不应成为高校与社会沟通交流的阻碍。敞开校门,拥抱世界,这是高校应有的开放态度。高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连接社会的桥梁,在开放中展现自身的多元与活力,与社会共享智慧的果实,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的职能,彰显大学之“大”。

(文/吕楚翘 西南大学  指导老师:秦红雨)


*文内作品系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南大学 吕楚翘丨多校官宣“开园”,高校打开的不应只是“物理围墙”

吕楚翘 红星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