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吉林大学 潘星儒丨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引热议:让开放真正成为一种社会精神

潘星儒 红星评论 2024-01-14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发文表示,为尽可能满足社会人员的入校需求,学校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实现校园有序开放。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正在有序推进校园开放。此前,北京大学副教授“跨栏”进学校一事,让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对于校园开放,高校方面不乏以下担忧与顾虑:社会人员进入会不会对校园安全造成威胁?校内资源会不会被挤占?学生的正常上课秩序会不会被打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对此,已经宣布开放的高校均表示会通过加强安保、严格审核程序以及启用各类技术手段,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做到有序稳步推进开放。可见,开放与安全并非悖论。
毋庸置疑,大学校园不仅应该开放,而且还会受益于合理开放。科学合理、稳步有序的开放在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良好的校外形象等方面均有所助益。而“该不该开放”之所以成为一个“不该是问题的问题”,不仅体现出高校管理对于封闭路径的依赖,更体现出开放的社会精神的缺失。虽然不可否认,疫情期间,高校实行了严格的封闭管理政策,抗疫优先、生命至上的主基调在无形中保护了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但当疫情消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开门迎客,不仅是治学之道,更是社会之要。大学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它的开放,将有力促进疫情之后开放社会精神的回归。
教育家梅贻琦曾言:“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这其实也在强调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大学开放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在对外开放的时期,举办了许多对外开放的活动和课程,是北京市各类文化的聚集地之一,自由开放与思想艺术碰撞出绚烂的火花。可见,让在校大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度过大学生活,也是对他们开放精神的无形熏陶和引导。大学之“大”,更应是精神意义上的“大”,消除学校与社会有形或无形的边界,让每一位年轻人成为开放社会精神的塑造者、践行者、传播者,拥有真正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做向阳而生的盛开之花,而不是在温室里被小心呵护的、娇嫩的花骨朵。
而对于反对校园开放的学生,也不必冠以“自私自利”的名讳进行道德绑架。学生们担忧最多的校园安全问题不失其合理性。高校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完善开放基础上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做好开放后的一系列工作,外来入校者也应该在校园里遵守规定。如此“双向奔赴”,实现真正的“有序开放”。

(文/潘星儒 个人报名三队  指导老师:沈彬)


*文内作品系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吉林大学 潘星儒丨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引热议:让开放真正成为一种社会精神

潘星儒 红星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