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龙江大学 王家培丨“开放的学校”不等于“完全放开的校园”

王家培 红星评论 2024-01-14

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发文表示,为尽可能满足社会人员的入校需求,实现校园有序开放,学校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自行登记入校系统(简称“人大通”)。然而,尽管这一看似积极的信号表明校园逐步开放,但网友却对此并不买账,说道:“校园为什么不彻底放开?”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大学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这是毋庸置疑的。大学不同于小学与中学,不仅承担着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任务,还有着悠久的建校历史,拥有许多见证国家繁荣复兴的历史遗迹。深度参与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学本身,也是作为红色教育的爱国基地。例如,2021年,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就在五四运动的纪念地、揭开中国革命红色序章的北大红楼建立。到目前为止,该纪念馆已经接待了超过40万人次的参观观众。可以看出,肩负教育社会,科普大众也是大学的使命之一。
其实,大学校园的门“开还是不开”一直以来就是社会舆论的焦点所在。在经历了疫情的约束与限制之后,如今的公众,他们对于“自由”有着从“心”的需求。但是想让大学校园像公园一样无条件地向社会开放,虽于情却不于理。社会环境复杂,人员鱼龙混杂,如就单单将大门敞开,势必会发生许多的安全隐患。此前,有两名游客前往武汉大学赏樱花,其中一人未办理预约赏樱手续,遭到校方保卫人员制止后,继而引发肢体冲突。虽然此类偶发事件并不常见,但像学生个人物品被校外不明人员盗窃,甚至外卖也会神秘失踪这样的事件却依然屡见不鲜。
除此之外,我们正处于“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直播盛行。如果不对校门加以限制,让那些并非出于对大学的敬仰和向往,而是为了博取流量赚钱的人涌入校园,这不仅无助于大学与社会之间深层次资源的共享,反而会扰乱校内的科研和教学秩序,无法保障在校师生的权益不受侵害。因此,大学应该开放,但不能放开。
 诚然,开放校园,说起来容易却做起来难。大学“怕”开放的原因在于校内校外责任边界难以界定。但维护校园秩序,保护学生安全,这本就是大学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不是与社会保持距离的理由。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校门向社会敞开,这也意味着“出了事儿没人负责”的借口也已是无稽之谈。大学除了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成熟的校园开放管理制度外,还要积极对长期习惯于学校闭环生活的在校师生进行教育引导,分阶段逐步开放。例如,开放初期可以打开校门,先让公众走进校园,然后逐步开放如体育馆、食堂、教室等公共设施。这种阶段性的开放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众对于大学资源的实际需求,还可以给予学校管理适应环境变化的时间。
但要想真正地破解“如何开放”的困境,让校门能一直“打得开”,不需要仅学校自身的主动,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积极联系社会发出倡议行动,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以推动校园开放,为学校解决“后顾之忧”,才能保障校门能够“放心开”。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通力合作,才是解决大学校园“开放与放开”之争的关键所在。

(文/王家培 黑龙江大学一队  指导老师:张世光)


*文内作品系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黑龙江大学 王家培丨“开放的学校”不等于“完全放开的校园”

王家培 红星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