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师范大学 万敏丨开放才是常态:大学校园不仅仅是大学生的校园

万敏 红星评论 2024-01-14
近日,网络上有一则热度超十万的讨论:“如何看待中国人民大学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开放登记入校?”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大多对校园开放持反对意见,也有人嘲讽道:“开放后的大学将变成‘人民公园’”。但这种想法真的正确吗?
受疫情影响,高校持续处于封闭管理状态。多数在读大学生,从入学至今,其所属高校都没有对外开放。因此不少学生把大学简单地理解为“大学生的大学”,认为外来人员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事实上,开放和大学生教育培养并不矛盾。
欧美国家很多高校就是开放的,但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和学生宿舍等地却设有门禁,在校园开放的同时,也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为国内高校的开放提供了参照。且国内部分高校还设立了预约制度和开放时间,也为学生正常学习生活提供了保障。
今年7月,教育部发布通知,鼓励高等学校、高科技企业、制造企业等向社会开放参观,主动服务全民学习。人大作为国内顶尖的人文社科学府,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更应该服务支撑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引领转变,努力扩大自己对公民和社会的影响力。高校开放的初衷本就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缓解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向社会开放高校资源,给公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娱活动的选择,有利于公民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构建一个更加文明、美好的社会。此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名校,高校的开放也能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当然,开放的前提是尊重大学的自主权,不能搞“一刀切”。高校作为公立学术机构,应该根据本校具体情况,逐步有序地开放,给校外人士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要完善好校内的安保机制,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在这方面,清华大学就做好了表率。清华大学基于校园承载能力的上限,实行预约入校制度,在保证正常教研秩序的前提下,通过测算分析,科学动态地调整本校的开放政策。
不过,高校开放也并非简单地让校园变成公共空间。以北京大学为例,北大正在探索面向全国开展体现首都特色、北大精神的研学游“大思政课”。各高校要抓住本校特色,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展览等活动,形成更加活跃、开放的校园文化,提升公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让更多的公众有机会高质量地享受高校资源。

(文/万敏 四川师范大学二队  指导老师:张珊珊)


*文内作品系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四川师范大学 万敏丨开放才是常态:大学校园不仅仅是大学生的校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