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吉林大学 刘晨阳丨现实的围墙固然存在,但好的大学没有“围墙”

刘晨阳 红星评论 2024-01-14

据报道,为尽可能满足社会人员的入校需求,实现校园有序开放,中国人民大学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其中,6岁以下儿童无须登记备案。此前,高校校园是否对社会开放的话题引发讨论。

高校校园是否应该开放?就在12月17日,北京某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某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因没有授权学校使用其人脸信息,他使用“跨栏”的方式进出学校。李某还称,多年前,北京某大学是可以随意进出的。该消息经媒体扩散后,有高校老师接受新闻采访时表示,大学本应是开放之地,校园开放应该成为常态。
在现实世界中,学校的围墙矗立着,倘若一个学校封闭不与外界交流,是否可以将这小小的学校比做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因此,抛去三维空间不谈,在精神世界中,学校不应存在所谓的“围墙”,来限制大学生活,阻隔学生知识汲取的通道。
 出现封闭现象—即“围墙”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后加上去的管制措施变为常态化。比如预约进校制是新冠疫情期间大范围流行开来的,疫情现已过去,但是学校把预约进校制保留了下来,延续到了今天,这明显属于疫情期间强管制思维的惯性遗存。其次,是对管制措施的逃避。实行校园开放会导致校园管理成本增加,增加管理措施、管理人手,同时出现问责制度,而封闭校园恰恰可以防止以上事情的发生,说的通俗一点,不过是胆小怕被问责,自私自利不愿加钱管理,不如从源头解决一切,干脆不开放算了。但这真的就是对学生负责吗?
大学之大,在大师之大,格局之大。大学从来都不是封闭的象牙塔,也不是滋养花朵的温室。曾经,没有“围墙”的大学坐满热情蹭课社会“学生”。现在,却筑满“围墙”,像老鼠一样躲在暗处警惕不被发现。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固然需要围墙的存在;但另一方面,高校也承担着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的功能,需要更加开放。可以看到,一直以来,北大以“开放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引领中国思潮,为大学树立榜样。疫情期间封闭大学校园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不应成为一种固定的常态。大学重回“开放”,拆除“围墙”是社会进步和知识传播的必然趋势,更是顺应时代之呼声、发扬大学之精神的重要途径。
(文/刘晨阳 吉林大学  指导老师:曲昭琦)

*文内作品系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吉林大学 刘晨阳丨现实的围墙固然存在,但好的大学没有“围墙”

刘晨阳 红星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