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交通大学 郭思航丨大学之“大”,有容乃大

郭思航 红星评论 2024-01-14

近日,多所高校发布开放校外人员登记入校的通知,引发广泛关注。例如,为尽可能满足社会人员的入校需求,中国人民大学自2024年1月1日起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实名预约即可持身份证入校,6岁以下儿童则无须登记备案。截至2023年12月30日,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均已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

其实,高校早该开放了。
这事儿的必要性,在北大“跨栏”教授李植引起的巨大反响中可见一斑。这位教授在知乎发帖称,多年前,北大门口并没有闸机和人脸识别设备,摇晃一下手中的证件,就可以大摇大摆地通行。现在,闸机前常常排起长队。李植不禁感叹:这种严防死守的模式不适用于大学。此外,暑期“每人收费10800元进北大”天价研学团的出现,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家长们让孩子到名校一游的热切愿望。
我高中时和朋友约定,要一起到上海读大学,因为可以“互相串门”。事实上,前几年,我们一直被对方高校的闸机拒之门外。2023年早些时候,上海高校陆续开放校外人员登记入校,我和朋友“串门”成功,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串门”还有好处。复旦大学有系列通识讲座、华东师范大学常能请到莫言等知名作家做分享……之前,我看到相关消息,只能暗暗感叹,“别人家的学校”,真好!现在却能坐在每一个喜欢的课堂里,做一名心潮澎湃的旁听生。
某种意义上讲,高校门禁逐步放开,不仅仅让我逾越“围墙”、进入校园,更让我在心理上与它们更为贴近。漫步在复旦大学红墙绿瓦的园子里,随机“闯入”教室、享受知识的洗礼时,我总恍然觉得自己也成了一名复旦学子,而校园里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大学之“大”,有容乃大。
不过,高校此前“严防死守”,也有其苦衷。有高校表示,出于学生安全、教学秩序、校园环境卫生、科研资源等综合考虑,大学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我对此深有体会。2023年暑假,许多人带上老人、孩子,进入我的学校参观。在湖边、草坪上等地玩耍并无不妥,可他们竟涌入自习教室、图书馆,伴以大声喧哗,引得埋首苦读的同学们愤怒不已。
因此,校园开放势在必行,但仍需探索有序、有层次的开放。例如,在图书馆、实验室等核心建筑设置门禁,不让象牙塔变成任意出入的公园。另外,亦可尝试在高峰期间错峰限流开放。
大学精神里,本有开放基因。古有稷下学宫思想交锋,今有北大旁听生历史已逾百年。在保证校园秩序的基础上,不妨让“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成为新时代普适的大学风范。
(文/郭思航 个人报名三队  指导老师:沈彬)

*文内作品系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交通大学 郭思航丨大学之“大”,有容乃大

郭思航 红星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