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岛大学 刘子鸣丨推动校园进一步开放,要帮高校卸下“思想包袱”

刘子鸣 红星评论 2024-01-14

近日,北京大学副教授“跨栏”进北大,对进校人脸识别、检查身份证件表达不满,使高校开放一事成为热议话题,目前,多所学校已官宣开放。

实际上,公众要求高校开放并非新鲜事,高校应该向社会开放早已达成了一定的社会共识。公众此次有关高校开放的讨论,多是基于自身作为社会人士进入校园的不便经历有感而发,重点聚焦在高校开放究竟应开放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上。
高校究竟应如何向社会开放,其实并无定论,高校在制定开放方式时,基于自身热度、区域位置、校内设施等方面综合考量,选择“全面开放”或是“有限开放”本身无可厚非。但也应当看到,目前公众对校园开放程度期望较高,公众希望高校可达成不设门禁,可随意出入的“全面开放”。而从目前部分高校采取的“预约登记”“时段限制”等开放管理手段来看,高校对“全面开放”仍持审慎态度。笔者认为,若要进一步回应当下公众“全面开放”的呼声,进一步推进大学的开放程度,关键在于高校能否拿出尝试校园最大限度开放的态度与勇气。而要使高校在校园开放上能少些顾虑“甩开膀子大胆干”,社会各界和高校自身都应先给高校“松松绑”。
从高校自身来看,在经历了疫情后,不论是疫情防控期间高度问责机制带来的“警钟长鸣”,还是体验过校园“一封了之”的便捷后产生的管理惰性,都成了高校在校园开放一事上步子迈不开、迈不大的枷锁。部分高校有患得患失、谨小慎微,怕困难、怕犯错、怕指责的思想包袱。高校之所以选择“小步走”,不外乎管理难度、校园安全等现实困境,然而,这些现实困境是“真难题”还是“假想敌”,实际上需要高校在具体实践的大胆尝试中体会。
可以看到,不论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改革方法论,还是当初的联产承包、放开搞活,都表明了在变革中大胆试、大胆闯的重要性。高校大胆开放,首先要冲破思维的藩篱。
同时,高校师生也要卸下“身份包袱”,破除高校身份与社会世俗的精神心理隔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于培养道德完善并对社会建设有高度热诚与责任感的君子,而非因为担心外来人员会给校园秩序造成混乱便自守自封的“出世者”。高校师生打开心结,高校在进行开放决策时方能减少后顾之忧,卸下“后院起火”的包袱。
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支持鼓励高校进行创新探索,为高校提供一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少些“严防死守”,多些简政放权。社会舆论也应理解高校开放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在出现现实问题时,多些建议,少些指责。
各界帮助下,高校在开放实践中卸下各种思想包袱,兼具“胆子”与“步子”,高校开放方能行稳致远。

(文/刘子鸣 青岛大学  指导老师:姜昕)


*文内作品系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青岛大学 刘子鸣丨推动校园进一步开放,要帮高校卸下“思想包袱”

刘子鸣 红星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