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师范大学 张源丨当我们谈论校园开放时,我们在开放什么?

张源 红星评论 2024-01-14

2023的夜空坠入大地,2024的钟声徐徐敲响。回望此前,疫情的肆虐封锁了各大校园,全国高校大都采取“围城”的姿态: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而当病毒的阴霾终于散去,世界的航船坚定有力地驶出历史三峡时,校园大门是否开放,何时开放成为热议。

事实上,“高校对外开放”的议题并非“疫情限定”,早在十年前,高校“限客令”与进校旅游参观的乱象就曾引发讨论。当李植“跨栏”入校喧嚣尘上时,无非是将社媒平台的大众目光再一次拉回到校园开放的议题。固然,疫情为网民的热情赋魅了另一层意象:即封闭后对开放的热忱希望。但古老议题产下的问题依旧浮出水面:
开放校园,我们开放的是什么?以及,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高校?
敲开高校的门扉,里面拥有的,首先应是“有教无类”的公共资源与有机化的社会联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高校亦是如此。与传统想象里的“象牙塔”不同,在今天,高校已成为城市生产力的重要部分,与社会有着紧密联结。开放校园,就是要把高校承担着的公共资源重新释放出来:保安能蹭一堂喜欢的课、周边居民能在傍晚去校园操场来一场夜跑、路过的旅人累了能进学校公园里散散步,感受朝阳与白鸟带来的美好。如此,高校空间才能切中其作为生产知识和人才的公共场所的应有之义。
打开高校的门扉,里面奔行着的,更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态度与价值追求。百年前,追求科学与自由的朝气在这个春天的大地上喷薄。而今天,世界并不太平。AIGC带给我们思想的冲击,俄乌战争给陆地与海洋间再造壁垒,高校里有关食品安全,有关助学平等的问题一次次被咨询。话语权利的下放让网络空间变得空前自由,技术的进步让目之所及变得前所未有的辽阔。可看得愈多,愈是困惑。而高校有能力,也有责任成为这样一剂“清醒剂”,把理想主义,把爱与自由重新召回到这片大地。
站在高校的门扉之外,我们念兹在兹的,依旧是对“究竟需要怎样的高校”的不舍追问。教育是人类古老的议题,高校是世界永恒的焦点。今天我们谈论校园的开放与封闭,追本溯源,振叶寻根,想探讨的,还是大学到底拥有怎样的意义。那是对于“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感同身受,更是无限美丽的教育图景。当高校不再用墙划定身份与界限,而是作为整个社会的有机场所,承载着教育所有社会公民的神圣使命时,苏格拉底便也不必去到广场,不必饮下毒酒,而社会的思想方舟,也必将穿越风浪,放声而歌。
火光之下必有阴影。理想国光辉照耀下的,还是社会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探讨的现实问题。如何学会智慧管理,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做到对校园师生安全的守护,在接受外来人员的同时不影响正常教学,这是对每一位高校管理者的考验。
但有困难,绝不意味着踟蹰不前。数年前,“把孤岛连成大陆”的呐喊振聋发聩。在今天,我们更没有理由困惑忧虑。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当我们推开校园的门扉,里面必然繁花似锦,阳光打在我们脸上,温暖留在每一个人心间。

(文/张源 四川师范大学三队  指导老师:张珊珊)


*文内作品系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四川师范大学 张源丨当我们谈论校园开放时,我们在开放什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