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财富不是原罪,没有人希望自己三代都是农民

张是之 奥派经济学 2021-09-10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文丨张是之

1.没有人希望自己三代都是农民

臧克家有首诗叫《三代》,全文只有 21 个字: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诗的创作背景是 1942 年,短短几句把三代人一辈子与土地为伍,一辈子当农民的现实与痛苦。
很多年前,央视有一条公益广告,是一个记者和放羊娃的对话,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
在记者和陕北黄土地上的放羊娃的对话中,放羊娃说出了自己的「理想」。
放羊为了什么?为了挣钱;挣了钱呢?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呢?放羊。
都说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我们都很清楚,没有人想让自己的家族三代还在放羊,或者三代还是农民。
很多人都会感叹生活生活不易,在经历过自己的不易之后,甚至都不愿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不愿让孩子接班。
贵族不贵族什么的也先不说,大多数家长其实期待的,不过是孩子比自己要强一点,最好能再上一个台阶。
臧克家的诗如果反过来,变成「爷爷,在土里埋葬;爸爸,在土里流汗;孩子,在土里洗澡。」
这就是一种希望,三代人可以不用被拴在土地里,不用一辈子只有一个农民的身份。
但这种代际间的提升是需要积累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财富的积累。
财富的积累和传承,是人类非常朴素的想法和愿望。


2.历史上有名的富二代

从小的方面讲,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未来,即使从人类历史的大角度看,财富的积累,尤其是代际间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
历史上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都是有名的「富二代」。
现在很多有钱人会把孩子送到昂贵的「贵族学校」,但历史上那些真正的贵族教育,可不仅仅是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那么简单。
传统的贵族教育中,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就是「周游列国」。当然,那个时候主要是欧洲列国。
就是请专门的教师陪同,到欧洲大陆的各个国家游历,拜访各个领域的文化名流。
有点像今天的「游学」,但游学导师的层次恐怕没法和当时比。
比如亚当·斯密,原来一直在大学任教,在 1959 年出版《道德情操论》之后名声大噪,于是就有人请他当私人教师。
1764 年初,斯密辞去教职,担任布克莱西公爵的私人教师。
当年,他就陪着这位公爵从英伦三岛出发去欧洲旅游。
他们游历了法国、德国,结识了很多研究经济学的学派,拜访了重商学派、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
两年半后的 1767 年,斯密带着丰厚的报酬回到英国。
有了钱之后,斯密闭关修炼、潜心写作,10 年之后写成著名的《国富论》。
熟悉经济学的话都知道,《国富论》中的很多思想并不全是斯密的原创,他综合了很多前人的观点,这与他的游学经历密不可分。
斯密是被「富二代」贵族聘请为私人教师,享受着优越的私人教师待遇才做出的历史性贡献,还有一些「富二代」自己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
比如著名的牛顿,牛顿的父亲在他出生之前就病故了,留给牛顿母亲的大概有 459 英镑,但还有几百只绵羊、几十头牛,以及几谷仓的粮食。
这些遗产在当时是绝对的「大户人家」,所以牛顿从来都不用担心生计问题。
而这些遗产的继承,如果往上追溯的话,一直可以追溯到牛顿的高曾祖父,大概就是爷爷的爷爷的父亲。
牛顿的曾祖父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土地就有 24 公顷,全是肥沃的土地。
从牛顿的曾祖父开始,一直到牛顿的父亲,这些土地一直都在牛顿家族中传承。
牛顿的父亲从牛顿的爷爷那里继承了 24 公顷良田,还继承了一栋庄园,是族人中最富裕的。
这些财富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地传给了牛顿,牛顿不需要为生计而焦虑,专心钻研自己热爱的领域。


3.财富不是原罪

经济日报头版刊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实等文章称,要进一步完善面向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分配政策,建议适时开征财产税(如房产税、遗产赠予税等),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
对此,我们的看法是,财富不是原罪,遗产税既无正义亦无效率。
众所周知,现有的征税方式,我们在各种交易的各个环节都已经纳过一次税。
老人身故之后的遗产,那恐怕都是已经纳税之后的一辈子的积累。
用老百姓常用的话说,那真的是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攒了那么点钱。
这点钱再征收遗产税,相当于是在此前征税的基础上再次征收,既缺乏法理依据,也不符合我们的常识常情。
另外,遗产税的征收对整个社会也未必是好事。
前面我们介绍了亚当·斯密和牛顿,其实除了他俩还有不少我们熟知的名人都是「富二代」,都不缺钱。
比如孟德斯鸠、罗素、叔本华、托尔斯泰、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思想家们,再比如发现氢气、称量地球重量的卡文迪许。
「富二代」、「不缺钱」,他们更容易真正意义上的「做自己」,坚持求真,不轻易为了眼下的功利而转变自己的立场。
哲学、思想、科学、技术,很多领域的历史性贡献,都有家族性财富积累的贡献。
而且很多哲学、科学上的问题,有些可以说就是「无用之学」,在当时看起来可能完全没有实用价值。
在当时看起来没有实用价值,但并不等于说将来没用。但当时看着没用,就意味着当时的研究不能及时变现,不能用来解决生计问题。
在今天,这些「无用之学」的研究,大都是由国家来资助的。
但在历史上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对自然科学、哲学思考的研究都是由私人赞助的。
对于科研工作本身来说,尤其是对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往往不能带来财富的快速增值。
所以,对于基础科学的研究,要吸引真正热爱他们的人,最好还是某种意义上的「富二代」,不用为生计发愁,醉心于自己的热爱。
总之请记住,三代未必出贵族,但代际间的财富积累是家族上升必不可少的一环。
交易的过程已经征税,财富不是原罪,财富的积累和传承是人类朴素的愿望,遗产税既非正义亦无效率。
2021年08月25日

题图:Isaak Ilyich Levitan

上一篇:一段视频判赔7万,张女士到底冤不冤?

更好地理解这其中的经济学逻辑,欢迎来“一课经济学”视频精读课一起学习。
  • 课程内容:《经济学入门50讲》视频精读

  • 主讲人:作者张是之

  • 课程形式:视频(PPT+字幕)

  • 课程难度:入门级,经济学科普级

  • 适合人群:对经济学感兴趣,虽然读过《经济学入门 50 讲》,但自己看书还是有一定难度朋友;或者部分内容没有理解,想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朋友。

  • 完成情况:目前已完成录制 12 讲内容,后续陆续更新。

  • 更新频率:计划两个月内完成所有 30 讲内容的视频讲解。(书上后 20 讲内容相对简单易懂,完全理解前面 30 讲,后面 20 讲完全没有问题)

  • 课程售价:最终价格 99 元;目前价格 49 元,越往后越高。

  • 超级会员可再享受八折优惠价。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为什么我们必须寻求正确的经济学?

点击阅读原文


学习一课经济学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