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25

2017年8月4日,滨海新区第二期基层文化管理人员培训班在滨海一号酒店举办。培训班邀请了安徽省芜湖市文化馆馆长王岭就“如何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了专题讲座。

2月9日,滨海新区2018年春节军民联欢会在滨海文化中心举行。

国家级非遗项目汉沽飞镲


2018年4月,天津滨海新区正式获得了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标志着滨海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向新阶段。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中心地带,面积2270平方公里,辖5个经济功能区、21个街镇,常住人口近300万,其经济总量占天津市一半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滨海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天津市委精神,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坚持走重投入夯基础、重服务强体系、重普惠促公平、重创新上水平的公共文化建设发展之路,着力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连年获评天津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被原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体系化、多样化,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滨海新区通过“建、改、调”多种方式,积极弥补设施短板,目前全区形成了区级、功能区、街镇、居村均衡发展的网络设施体系。近5年,滨海新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先后分区域建设空港文化中心、滨海文化中心“五馆一廊”、滨海广电大厦等一批重大工程,成为全区服务设施的龙头;相继提升改造原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成为服务区域的文化中心;塘沽文化馆、汉沽文化馆、大港文化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滨海新区图书馆、泰达图书馆、空港经济中心图书馆均为区内大型图书馆;与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结合,广泛提升街镇文化站、居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夯实了服务基层的节点,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使得居民可就近享受高品质文化服务,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坚持制度化、长效化,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滨海新区健全组织领导,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专家指导、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体制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五纳入”,即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强街强镇计划、纳入机制体制深化改革。滨海新区常年将公共文化服务列入民心工程和政府重点工作,加强督察督办;经费保障充足,除基本建设和人员经费保障之外,还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出台《滨海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用制度保障了全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和文化活动的经费。此外,滨海新区政府正在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大剧院等文化单位机构整合与法人治理结构等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均等化、效能化,不断创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滨海新区培育了滨海艺术节、国际作家写作营、国际版画创作营、国际观鸟文化节、滨海新区新年音乐会、春节军民联欢会、“滨海杯”少儿评剧节、“滨海杯”天津市青年新歌手大赛、“中塘杯”天津市中老年歌手大赛、汉沽飞镲节等一批重点文化活动品牌,每年组织活动数百场;创新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在全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基础上推出了滨海“2191”公益电影放映特色服务品牌,将公益电影放映的服务范围扩展至城区居民、外来建设者、驻区部队、学生等群体,每年放映公益电影4000多场次;不断加强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保障,出台了《滨海新区文化服务外来建设者十大举措》,创办了滨海新区外来建设者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品牌,每年举办一届滨海新区外来建设者艺术节,把文化服务送到外来建设者集中居住地。全区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泛开展阵地和流动服务,每年累计举办讲座600多场次、展览300多场次、演出1000余场次,形成了滨海市民文化讲堂、“戏进农家”“送欢乐进基层”等一批深受百姓欢迎的服务品牌。

坚持互动化、社会化,让群众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滨海新区积极深化文化机制改革创新,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在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中,通过政府采购择优选用文化企业参与活动举办,不再由文化馆等事业单位“包打天下”,把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转变为社会化的“大循环”,撬动社会力量参与供给,形成了百舸争流的局面;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服务决策,送演出做到“你点我演”,送电影做到“你点我放”,送文化器材做到“你挑我采”;出台了《滨海新区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考核补贴的方式推动了汉沽国际版画藏书票艺术收藏馆、大港奥林匹克博物馆等一批民办博物馆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新区对外文化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出台《促进滨海新区文化艺术人才发展办法》《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学艺术精品奖励办法》等政策,以奖代补,鼓励社会文艺人才积极举办展示个人或团队艺术成果的展览、演出、研讨会等活动,5年来全区共有300余人次获得了政策奖励;制定《滨海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团队)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促进非遗项目传承人面向市民积极开展传承与展示活动,汉沽飞镲、大沽龙灯、评剧、大港剪纸等国家级、市级和区级非遗项目备受瞩目;以社区居民为主的社区艺术团、社区剧团以及涵盖京剧、评剧、梆子、民间花会、广场舞等的130多支文化志愿者队伍,常年活跃在社区、农村、工地、军营,成为滨海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生力量。

坚持便利化、数字化,创建文化综合服务数字平台

滨海新区树立“互联网+”思维,目前已经建成“文化随行——滨海新区公共文化服务百姓互动数字平台”,并在文化建设中广泛发挥作用。作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该平台融合“互联网+”技术系统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理念,集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了滨海新区文教体、工青妇等系统的全部文化类设施及其事业类、产业类服务项目,构成了高水平、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集供需互动对接、资源共享、点位导航、服务宣传和服务监管等功能于一体,成为一个可移动、全天候、永不关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文化直通车,深受广大市民好评。目前,实名注册用户累计超过25万。滨海新区还积极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阵地数字化建设,全部设置免费WiFi,丰富数字资源,建立了网站、微信公众号和APP,实现了数字资源的互联互通。

发展无止境,初心永不变。滨海新区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以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奋勇探索,加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争做公共文化均衡发展的示范;提升服务效能,争做优质服务供给的示范;提升数字服务水平,实施地方特色文化工程,争做文化科技融合的示范;转变服务方式,争做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活力的示范;优化管理体系,争做公共文化管理创新的示范;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先行区、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实践区。到2020年,滨海新区将形成具有新区特色、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产品丰富、服务优质、保障充分、全国一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文化保障。



获取更多资讯及精彩阅读

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公共文化空中大课堂”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