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对摄影的那些误解和偏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声动活泼 Author 声小音


[07:38] 新闻摄影要追求社会价值,还是追求视觉美感
[24:01] 在禁区边缘,用视觉来思考城市化和工业化
[31:00] 换个视角,发现城市森林中的恐龙
[38:23] 南方小镇青年和东北年轻人能有共鸣吗
[47:40] 照片会说谎,但也同时能表达真实
[50:52] 短视频的流行给了摄影更多机会吗
[52:43] 在耶鲁学到的那些东西


人人都用手机拍照的时代,摄影师们想用照片来表达什么?如果照片是摆拍的,它还能表达「真实」的力量吗?


本期节目邀请到的嘉宾是陈荣辉。他原本是一名摄影记者,现在是耶鲁大学摄影系的研究生。他曾凭借着「圣诞工厂」系列照片获得荷赛奖。


在这期节目中,陈荣辉会聊到他所看到的不一样的摄影的力量。这和我们通常的一些理解不一样,也带给了我们一些不同的视角。而他在耶鲁的学习也带来了更多的视角。




荷赛奖是什么?


如果你喜欢摄影,那你可能多少听说过「荷赛奖」。


在新闻摄影领域,荷赛奖是最为权威的国际赛事之一,意在促进各国从业者的广泛交流和高水平专业摄影的发展。这项赛事由总部位于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WP)主办,至 2020 年已举办 63 届。有资料显示,在荷赛奖成立不久后的 1959 年,就有 45 位中国摄影师送出 55 幅作品参赛,并有 45 幅入选(未获奖)。但此后由于历史原因,国内摄影师与荷赛奖的关系一度被中断。


意识形态原因阻断了荷赛奖,但在某种意义上,荷赛奖的大门通过意识形态再度被打开。1988 年,新华社记者杨绍明凭借作品「退下来的邓小平」成为第一位获得荷赛奖的中国摄影师。


 图片来源:World Press Photo 官网



从构图或是艺术造诣来说,获奖照片或许称不上极为突出,但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中国观众,都看到了一个更为生活化的中国领导人形象。


1992 年,邓小平南巡。此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国的新闻摄影也加速地从单一的政治宣传中解放出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等都市报的出现让更多元的社会议题有了表达空间,也顺势培养出了一批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


摄影师陈荣辉就是从都市报走出来的。两年前,他在澎湃新闻英文版担任视觉总监。再之前,陈荣辉在杭州的「都市快报」做摄影记者——「圣诞工厂」就是在此期间拍摄的作品,这让他赢得了 2015 年的荷赛奖。对一个年轻的摄影记者来说,这一荣誉是对其新闻专业素养的高度认可,但这反而促使陈荣辉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与事业。2019 年,他辞去澎湃新闻的职位,前往耶鲁摄影系深造,并完成了摄影记者到艺术摄影师的转型。



命中注定?摄影之乡的小镇青年


1983 年,摄影师吴品禾的一张《仙境》图让缙云仙都的风光声名鹊起,此后,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的摄影师涌到浙江丽水拍出佳作,摄影之乡的名号就这样摘得,并且慢慢传开。


 吴品禾《仙境》| 图片来源:尚图坊


陈荣辉就出生于这片浙东土地,从小在丽水的乡下上长大。高中时期,他和同学们会被学校组织到丽水国际摄影节和摄影博物馆参观。受到如此环境的熏染,陈荣辉说,「不自觉地会给自己贴上应该懂摄影的标签,就是家里人总有一两个喜欢摄影。」他的大伯和舅舅都是摄影「发烧友」。


而陈荣辉真正接触到摄像机,还是一个阴差阳错的故事。少年时,他怀揣的是文学梦。高考结束后,陈荣辉的理想志愿是四川大学中文系,因为分数不够,转而选择离家较近的南昌大学读广播电视新闻。在大学通讯社,陈荣辉得到了一些极为基础的训练,给学校的活动和花花草草拍照。但真正称得上专业的学习则是在「东方早报」开始的——2010 年夏天,正值大三暑假,陈荣辉从南昌来到上海实习。


对陈荣辉来说,这是一段宝贵的象牙塔之外的实战经历。在「东方早报」,实习生的要求摄影记者没多大分别,都需要遵照一整套流程和规范。图片标准方面,对标的是路透社和盖蒂图片社(Getty Images)。摄影记者被当作多媒体记者的方式来培养,不仅要会拍照片,跟人打交道,还要按照严格的要求写图说,以便图片编辑能够搜索到对应的作品。拍照片、写文字,「这个锻炼对我之后的成长特别好」,陈荣辉如此总结自己的实习生涯。现在看来也的确如此,陈荣辉喜欢写东西,也乐于分享各种见闻。在其个人公众号上,除了定期更新的「耶鲁留学周记」,你还能时不时看到他分享的阅读心得和影像感悟。



「圣诞工厂」:其实传达不了那么多信息


大学毕业后,陈荣辉回到浙江,在杭州地方媒体「都市快报」做摄影记者。彼时的阿里巴巴还不是如今的互联网巨头,杭州也还不是所谓的网红城。陈荣辉没有逃离北上广的压力,「杭州是个很小的城市嘛,我觉得特别好,让很多年轻人有口气能够缓一缓。」


那几年他常常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捕捉生活中的大小新闻。假牙掉进河里的老人,救落水者,西湖的第一朵荷花何时盛开......「都市快报」就像是「1818黄金眼」的纸媒版,除了像汶川地震这样的全国性事件,着眼点大都在省内民生。后来在上海工作,陈荣辉接触到更多一线城市的记者同行,他们总是在全国乃至全球报道热点大新闻,陈荣辉会觉得他们「功底不扎实」。在地方媒体,摄影记者就像是在社区里的流动细胞,通过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陈荣辉与这座城市建立起了密切而真实的连接。


作为新闻从业者,如何把都市新闻中的「四季歌」唱出新意,则需要观察者足够敏锐。圣诞节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四季歌新闻,几乎每年,都会有媒体做圣诞节主题的报道。陈荣辉去义乌拍摄圣诞工厂的时候,很多记者都已经拍过,连信源都是隔壁报社的同行提供的。


 图片来源:World Press Photo 官网



有人画过一张耶稣的画像:在客西马尼园,耶稣仰头望着光之来处,神色忧郁——如果你熟悉「圣经」,就知道图片中的耶稣所在的地方正是被其门徒犹大背叛之所。


● VTG 1956 Paint By Number PBN Jesus Christ in Gethsemane God Light Sky Clouds


西方人在看到陈荣辉拍摄的「圣诞工厂」时或许也会有被背叛的感觉。浮着粉尘的「圣光」,一位戴口罩的、穿着工装的 19 岁蓝领青年,头顶着圣诞帽,没有表情,他甚至根本不关心耶稣的生日。在工厂,他的工作就是给雪花饰品涂上红色粉末。这是基督文明节庆背后,西方观众很少关心的中国工人故事。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他们脑海中思考着什么,图片中的青年是否正在「受难」,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劳工权利、世界工厂、第三世界.....


但陈荣辉并没有想到这么多大词。照片里的小魏让他联想到自身。同样是在外打拼的小镇青年,虽然命运轨迹有别,但很可能有着相似的乡村童年经历——「我觉得这种生活是共通的。」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一书中曾说,「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它意味着把你自己置于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这是一种让人觉得像知识,因而也像权力的关系。」在「圣诞工厂」的画面背后,陈荣辉与小魏的「权力关系」近乎平等,摄影师与被拍摄对象是平视的状态。


作为一张新闻照片,「圣诞工厂」也足够好看。大多数呈现义乌工厂的照片,是密密麻麻的小商品货架,陈荣辉提供了一种更简洁的观看方式。照片的光影、足够抓眼球的大面积红色,均匀的构图,足以引起受众的好奇心。日光之下无新事,陈荣辉认为,美学价值是这张照片能够与类似作品区别开来的重要原因。在荷兰领奖时遇到记者采访,他还试图解释更多,照片中的小魏并是完全意义上的工业化牺牲品,在义乌做制造工人之前,小魏和父母同为挖沙工,而那是一份更辛苦且更低薪的活计。



摄影,还是记者?


如果你的网龄够久,记忆力也足够好,或许能想起一个曾经火过的帖子。标题很惊悚,类似于「2008 北京奥运开幕式,毁于央视的摄影师及导播」。细心的网友把国内外摄影师对开幕式同一画面的表现进行了对比,大意是,央视的呈现没有完全展现出开幕式晚会的诸多创意,而外国摄影师却把很多有意思的画面留了下来。表面上是观众对国内摄影水平的嘲讽,但引申出的是国内新闻摄影更为底层的问题,即政治性、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如何平衡。


陈荣辉谈道,在决定哪张照片应该登上头版时,国外的图片编辑普遍偏重视觉性,所谓「观看先于言语」。如果一张照片的视觉和内容都好,那是当之无愧的头版内容。两者若只能有所偏倚,视觉价值则是更重要的衡量标准。但国内的标准往往是反过来的,「如果新闻很重要,那照片差一点没关系。」获得荷赛奖之后,陈荣辉更加意识到自己不喜欢这个逻辑。作为摄影师,拍出一张视觉好的照片头等重要。


荷赛奖荣誉是新闻职场上的好跳板。2015 年,陈荣辉被其时的「澎湃新闻」视觉总监常河「挖」到澎湃。常河是原「东方早报」的副主编,也是 2007 年的荷赛奖得主。2010 年陈荣辉在东方早报实习期间,常河就是他的实习导师。在澎湃,陈荣辉先是做了三个月图片编辑。之后便前往欧洲,近距离报道叙利亚和阿富汗难民逃往欧洲的过程。这是一个多媒体的专题报道,由于文字记者的签证被拒,陈荣辉拍摄,采访,也写稿。报道出来之后(「一路向北」),在媒体圈得到很多好评。


但此次欧洲行之后,陈荣辉却更加纠结。


  一路向北 |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记者与摄影记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是一方面。文字记者会被要求拍照片或视频,摄影记者要学着写稿。然而术业有专攻,转型的困扰随之而来。写还是拍?在新闻的语境下拍,还是在更大的自由度下创作?有这么多记者在现场,自己拍的独特性在哪里?


在国内,新闻照片作为纪实摄影的一种,仍然与宣传功能密切相关。在「都市快报」时期,陈荣辉就开始了自觉的艺术摄影创作。2013 年,杭州一家农药厂的污水破坏了自来水水质,引发民众对自来水资源的恐慌。案件虽然被处理,但有关部门还给记者下了不准报道的禁令。在声东击西的播客节目中,陈荣辉提到了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靠得不够近。」但在无法近距离拍摄的情况下,陈荣辉选择了远处旁观的姿态。表现工业化与城市关系的「石化中国」系列照片,多是在农业和工业交界之处完成的。意不在「揭黑」,只是用更温和的方式呈现。


除了站在远处,陈荣辉也曾带着 4x5 的大画幅相机,站在梯子上看市民生活(「脱缰的世界」)。在常州的恐龙主题公园,逼真的恐龙雕塑出现在高楼之前;或是在东北小城伊春,空旷雪地上插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空城计」)。这些都是更为私人的艺术摄影创作。尽管「空城计」在某种意义上与公共项目有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龙瀛教授在人口外流的「收缩城市」做实地考察,作为合作摄影师,陈荣辉需要记录下此地人的生活状态。比起新闻稿,这依然更像是个艺术命题。


  空城计 | 图片来源:「收缩城市」,龙瀛在一席的演讲


在东北,陈荣辉会在短视频 APP(抖音/快手)上寻找拍摄对象。见面沟通的时候,陈荣辉甚至会带着自己的简历和作品集。抖音快手兴起不久,陈荣辉就是这两个软件的注册用户。那里有鲜活的、「央视大一统审美中解放出来」的生命力,陈荣辉用这种方式筛选出愿意接受拍摄的年轻人。


不仅仅是记录收缩城市景观,一年一度的东北之旅也是陈荣辉自我寻找的过程。在人口外流的小城市,许多青年都面临着走出去和留下来的两难选择。同为小镇青年,没怎么离开过江浙沪,要不要往外面走也是陈荣辉面前的疑与惑。直到 2019 年,陈荣辉没有像过去几年那样往东北跑。「我的问题解决了。」陈荣辉已经决定走出去,并且拿到了耶鲁大学摄影系的全奖 offer。


摄影是最适合虚构的媒介之一


上班时间拍新闻,业余做艺术摄影创作,这样的状态交织在一起,陈荣辉形容自己常常是「走三步退两步。」在耶鲁,陈荣辉终于可以随心地往回退。对记者身份的纠结也打开了: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数百万人看到,其实是喜欢传播,可以继续做记者,「但我喜欢摄影。」


陈荣辉跟随的耶鲁摄影学派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当代摄影的开端,许多摄影大师都从此地毕业,并将纪实风格(documentary style)摄影发扬开来。著名摄影师 Gregory Crewdson 是该校的摄影系主任,查阅耶鲁的艺术课程,能看到摄影系设有 Photographic StorytellingNarrative Forms and Documentary Style In Photography after 1967 这样的课程。「摄影是最适合虚构的媒介之一」,陈荣辉在这句后之后补充了一句,「因为它披着真实的外衣。」


 现任耶鲁摄影系主任 Gregory Crewdson 的作品 | The Shed, 2013. Digital pigment print. 37 1/2 x 50 inches. © Gregory Crewdson



人们常常把相机当作第三只眼,认为所见即所得,但对摄影来说并非如此。纪实美学的照片只是看起来像抓拍的快照,实际上则是摄影师、相机与被拍摄对象共同完成的合谋。当然,也不存在绝对客观的摄影,即便没有场景和情节的布置,要让照片「说谎」也很容易,客体意识到自身被拍摄时瞬间变换的动作、选择哪张自拍照发布在社交媒体上,都是人们经营出来的结果——它能代表某个瞬间的真实,却有可能离日常真实相距甚远。


抵达真实的方式有很多种,艺术摄影亦是其中之一。互联网流媒体技术越发成熟,陈荣辉认为,线性的新闻拍摄可以交给短视频,就像摄相机出现之后,画肖像的工作不单由绘画来承担那样。实际上,有不少媒体人也参与了短视频创业,陈荣辉入职澎湃那年,他的引路人常河就离职加入了梨视频(现已离职)。


入学耶鲁之后,陈荣辉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适应了校园生活,他是这一届硕士中唯一的中国学生。跨文化的环境,严格而自由的课堂,展览,都为陈荣辉的艺术转型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并教会他如何更好地用艺术的方式叩问真实、表达自我。去年疫情期间,陈荣辉的明信片项目差点让老师们以为他要退学:正面是他的自拍照,背面的文字摘录于容闳的留学日记。


「予既远涉重洋,身受文明之教育,且以辛勤刻苦。悻遂予求学之志,虽未能事事如愿以偿,然律以普通教育之资格,予固大可自命为已受教育之人矣。既自命为已受教育之人,则当日夕图维,以冀生平所学。」(摘自容闳《西学东渐记》)


晚清政局飘摇,容闳作为首位在耶鲁留学的中国人,其身上的使命感、文化差异,以及担心学业的苦闷状态。与 2020 年疫情影响之下的局势,陈荣辉作为班里唯一的中国人,语言与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有一种微妙的共通。百年前的文字与当代自拍放在一起,「看起来很真实。」谈起这件趣事,陈荣辉再次提到了摄影存在虚构的概念。


因为疫情,陈荣辉呆在国内通过网课完成了 2020 年的秋季课程。与此同时,他也在忙着出版画册,做展览。目前,陈荣辉正在耶鲁大学摄影系完成最后一个学期的课程。被问及是否会重返新闻界,他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声东击西ETW






💬  话题讨论 💬


你会如何看待新闻摄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