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上王文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Steini英语工作室 我来我看见 2024-04-14

一起看世界


年少时不喜欢戏剧,只是知道“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是黄梅戏,“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越剧。


不喜欢的理由,跟现在的年轻人并无两样——节奏太慢,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非要咿咿呀呀半天;脸擦得那么红,妆画得那么夸张,还动不动就女扮男装……多做作、多假惺惺啊。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不穿戏服的王文娟,在1984年春晚。



圆桌边款款站起一位淑女,深蓝色丝绒旗袍,颈间一串珠链,卷发一丝不乱,通身清爽利落。她笑意盈盈,开口道:


好紫鹃……


三个字,入耳钟情,自此难忘。


不穿戏服,不化戏妆,没有道具,肢体动作几乎为零,一个人站在那里,仅凭嗓音诠释人物,能做到的只有戏曲了。


彼时王文娟大师快六十岁了,人生阅历、舞台经验、个人天赋的完美结合,使她的演唱已达化境。



很多人认为,1962年的越剧电影《红楼梦》里,林黛玉太老了。


的确,那时的大师三十六岁,林黛玉不该有那么大年龄。但是戏曲对表演者的要求,跟普通影视剧完全不同。


别的林黛玉,只要形象符合,表演上的不足,可以通过妆造、背景、配音、剪辑等多种手段来弥补。


戏曲不可以,戏剧听的就是唱腔,看的就是身段,其它的都是辅助。如果演员撑不起来角色,没有什么能挽救场面。


《红楼梦》的博大内涵,林黛玉的精神境界,要怎样理解?又怎样表达出来?这不是一个缺乏文化素养和人生经验的年轻演员能够完成的任务。



而王文娟做到了。


娥眉凤眼,翠衫秀裙,轻云出岫,拂柳照水。


王文娟的林妹妹并不刻板,她把自己对角色的理解,通过特定的戏曲表达方式外化,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林黛玉。


其实当年的我年龄太小了,甚至没能听得懂全部唱词。今天的我也算不上真正的越剧爱好者。


但是我爱王文娟。



如今能看到的、所有《红楼梦》的影像化作品,各有优劣,62版的改编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但是在所有的林黛玉里,只有王文娟,最接近绛珠仙子的灵魂世界。从表演艺术的角度来评价,其它版本的《红楼梦》,都无法与1962年的越剧电影相提并论。


有朋友说王文娟是林黛玉,陈晓旭是颦儿,这个说法挺有意思;还有人说,王文娟是所有“演”林黛玉的人里“演”得最好的,而陈晓旭就是林黛玉本黛。


暂且用这样的来说法来平衡大家对林妹妹的热爱。世外仙姝林黛玉,人间哪里会有真的林妹妹呢?她们身上,都寄托着我们对这个美好形象的向往罢了。



本文为我来我看见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您还想看:


斯坎迪奇续约朱婷,剑指下赛季意甲和欧冠冠军


丁霞身份尴尬,反映的是国内体育管理的尴尬


          我来我看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