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政协报》刊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开展1年,专家谈志愿服务——“硬投入”较大 “软投入”不够》专访文章

人民政协报:顾磊 和众泽益志愿服务 2020-08-20

近日,和众泽益创始人/CEO王忠平博士接受了《人民政协报》专访,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发展、各地试点取得的成效、如何建设一支群众身边的志愿者队伍、志愿服务发展的瓶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9月10日,《人民政协报》刊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开展1年,专家谈志愿服务——“硬投入”较大 “软投入”不够》的专访文章,展现了王忠平博士对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及志愿服务发展的独到见解和建议。



以下为全文: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开展1年,专家谈志愿服务——

“硬投入”较大 “软投入”不够


文/记者:顾磊


王忠平博士在进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训


自去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来,该项工作实施已有1年。


北京和众泽益公益发展中心为多个省(市区)试点工作提供了培训督导、技术支持、项目实施、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支持。


各地试点取得哪些成效?如何“建设一支群众身边的志愿者队伍?”志愿服务发展的瓶颈在哪里?9月初,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和众泽益公益发展中心主任王忠平就此接受记者专访。


记者:此项政策以试点的方式运行,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王忠平: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缺乏整体性的操作思路和实践经验,所以第一阶段在全国开展了50个试点,探索基层工作的规律。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方式是志愿服务。整体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志愿服务发展较好,但农村是洼地,基础相对较差,这也是一大挑战。

此外,志愿服务自身发展也存在困难。《指导意见》要求建立“三级阵地”,但如何盘活阵地也是一大挑战。各地建了很多志愿服务基地,你我所居住的小区附近或许就有,但这些基地能否开展常态化的活动、有没有志愿者提供常态化的基础性服务等是最大的难点和痛点。目前,试点地区仍在积极探索之中。


记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开展至今,您作为专家实地考察了不少地方,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好在哪里?试点范围较广,欠发达地区开展此项工作是否会有更大的困难?

王忠平:这是一项重大战略性部署,基层试点的压力与动力都比较大,目前各地均取得不错的成效。

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江苏、浙江、山东等省,让人印象深刻。原因有几点:一是当地高度重视,资源保障力度较大;二是当地的基层公共服务已具备较好基础,更易盘活资源;三是真正站在老百姓需求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比如不少地方采用“六单法”即“居民点单”“文明实践站统单”“制单”“派单”“志愿者接单”“居民评单”,取得很好的效果;四是采用创新手段开展活动,如以唱地方戏的形式做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等。

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存在几个方面的困难。首先,短时间内,这些地区的资金投入量难以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相比,因而经费保障方面稍弱,我甚至在一些地方看到,活动场地取暖费等保障性费用尚难解决;其次,在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资源方面,欠发达地区的存量较少,很难真正做到“盘活”。


记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对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志愿服务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王忠平近年来,党和政府将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方法,促进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超强的行政动员能力是巨大优势,为志愿服务有效开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比如我们的各类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处在高水平线上。这一优势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助力,也有助于基层志愿服务的发展。

我在很多地方讲课,当地相关领导听课后的反馈是:没想到志愿服务还能做这么多具体的事。可以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首先提升了基层政府部门的社会治理意识,促进了对社会治理的深化认识,进而将提升当地治理能力,为志愿服务提供更多保障。

其次,在资源投入和保障方面,各地出台了大量政策,推进试点工作进行制度化建设,促进了志愿服务文化的普及和志愿服务组织的进步。


记者:如何提升基层志愿服务的活跃度?您有哪些建议?

王忠平: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超过1.1亿人,可以说,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志愿者的活跃度不够。

我想强调的是,志愿服务绝非几个志愿者去开展活动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基础建设作为支撑。目前,中国志愿服务的基础建设较为薄弱。

首先应该解决志愿服务的供需问题。各地文明办、宣传部、共青团、民政等相关的服务与统筹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已经饱和,如何为这1.1亿人找到志愿服务的岗位呢?仅靠体制内的力量难以完全推动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因此,应建立体制外的社会动员机制,大力发展和众泽益这样的以志愿服务为核心使命的机构。

其次,应解决发展志愿服务硬件投入较大、软件投入不足的问题。我认为,应消除“志愿服务的一切都是无偿的”这样的误解。服务虽然无偿,但是运行是有成本的。以北京世园会为例,志愿者的服装、交通、餐饮等,都涉及成本。因此,要完善保障体系,解决志愿服务发展深水区的难题,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运营。

加强孵化培育志愿服务中介机构。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仅靠政府直接动员是不够的,志愿服务中介机构是“桥梁”和“润滑剂”,有利于政府将大量管理职能释放出来,提高志愿服务参与率,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外,应落实《志愿服务条例》的相关规定,加大政府购买力度,为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行业的发展投入更多资源。


记者:您提到要加强“基础建设”,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王忠平:谈几点主要的。

一是在顶层设计层面应突破志愿服务管理“九龙治水”的瓶颈,打通部门间的条块分割现状,建立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

二是推动志愿服务供需对接。首先应打破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的零散状态,实现互联互通,促进“互联网+志愿服务”的融合,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目前,信息化平台之间缺乏连通,举例来说,志愿者在北京市提供服务,可能到了广东省,两地数据不能有效打通和对接,这就导致信息化尚且不能实现整体性供需有效对接,进而将会影响到国家政策的落实;其次,目前中国志愿服务领域不缺志愿者,缺的是提供给广大志愿者的岗位。应大力开发志愿服务岗位,真正满足志愿者的需求。

三是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准。因为服务专业能力不够,志愿者往往闹出笑话,比如最近某地举行的马拉松赛,志愿者轮番“劝退”跑在最后一名的参赛者,还拍视频“嘲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缺乏专业培训。我们现在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志愿者培训体系,应该要求志愿者上岗前必须接受培训,可以通过互联网培训的方式降低成本。



The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