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左边寺庙右边妓院,法律严苛红灯区合法,新加坡是什么神奇地界?

小李耕田 小李耕田 2023-10-14

本文作者 | 又又双
责任编辑 | 一乙木
作为东南亚唯一的发达国家,新加坡凭其严苛的法律规定而闻名于世。
但令人惊讶的是,新加坡也是亚洲唯一一个红灯区合法的国家。
红灯区合法意味着什么?
按时体检、凭证上岗、合法缴税,去这个地方的都人表示:很魔幻。
不过,千般指责,万分嫌弃,也掩盖不了芽笼区成为新加坡最受欢迎景点的真相。
当游客走进这条街区,左边寺庙、右边妓院的街景,同样也是其特色之一。
几十年来,新加坡为何容许此种情况存在的原因,一直是行内人津津乐道讨论的重点课题。
那么,它究竟是怎么成为这样一个神奇的国度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那条小巷,去探寻这道独特的风景吧。

抱着香艳想象走进芽笼街区的人,往往都会大吃一惊。
因为这里和新加坡的其他地方没什么不一样。
干净整洁的街道,井然有序的住宅区,正常营业的特色店铺还有路上寥寥无几的本地行人,都告诉这些游客,这是一条再正常无比的商业街。
街边林立的寺庙,甚至还为这条色彩鲜艳的街区,增加了一丝庄严的味道。
但是,相较于其他地方,红灯区自然也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
男女之事在自诩文明的人类看来,始终是有辱斯文的隐秘情事,即便给它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也不例外。
而在网络上,各大博主发布的视频中,多少能窥见一些真相。
比如,一些建筑物前被拉上的警戒线。
再比如,有镜头飘到一些迷之入口时,被门口保安大声呵斥的声音。
还有,很多女性都被导游警告,不要在芽笼区穿的太暴露,尤其是晚上,女性甚至连来都不要来!
因为一个女性夜晚站在这里,会有人来光明正大的“问价”。
在中国,这种行为被叫做“性骚扰”,一旦被抓,那就是妥妥的“有判头”。
但在芽笼街区,这只是一场正常的交易而已,和去街边的商店买一瓶水没什么区别。
当然,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问了。
这些从事特殊行业的女孩子们,难道就这么心甘情愿出卖自己的身体,竟不以为耻吗?
实话实说,她们不仅不以为耻,甚至还拼命想混上一张“黄卡”。
“黄卡”是新加坡官方为这些女孩们颁发的“工作证”。
几十年来,拥有正当身份的风俗女,不过千余个。
可实际上,在新加坡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可远远不止几千个。
与官方对合法经营的大度相对应的,是他们对非法从事卖Y活动严厉的打击手段。
而警察针对此事件的每一次出动,都不会空手而归。
少则七八个,多则二三百,次次查,次次有,新加坡地下隐藏的野生流莺,颇有种“野火烧不尽”的坚韧感。
两天一小查,三天一大查,非法收入的罚款,甚至已经成为新加坡固定的收入来源了。
黑暗是滋生罪恶的温床,而当其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时,就连纯黑色,都显得不那么纯粹了。

“合法”两个字,在新加坡的红灯区,实在太容易被钻空子了。
按照新加坡官方的规划,芽笼2巷到30巷这个区域内,是合法红灯区。
持有合法证件的风俗女们,需要遵守以下规定:‍
第一、按时体检,保证身体健康。
第二、不可以在街上、公共场所揽客,只能在规定区域内接客。
第三、合法经营者需要按时下班。
第四、这些女性须按照收入比例,合法缴税。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提及缴税,竟然让人有种诡异的感觉:这份工作还蛮正规的。
按理说,所有的法律法规出台的初衷,都是为了将情况变得更好。
可事实上,“红灯区”本身便带有对国家文化发展的恶劣影响,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好不好的。
新加坡红灯区的发展,正如那句著名的网络名词说的那样:已经没有下降的空间了。
每当夜晚街灯亮起,芽笼便从白日里寡淡素雅的闺阁小姐,转变为了妖娆魅惑的青楼歌姬。
只见每家门前标着特大门牌号的彩色屋子前,都三五成群的站着一群打扮妖媚的女性。
她们或是随意坐着四处张望,或是站在光影之间,娇笑着四处拉客,亦或者与各类男人冷静商谈一场耳鬓厮磨后的具体嫖资。
总而言之,这里有大家对“红灯区”一切的刻板印象。
红灯区的存在,养活了一大批以此为生的男男女女。
但与此同时,红色的灯光也滋生出了不少灰产链。
人口拐卖、非法卖Y、帮派争斗、黑社会盛行,尽管其掩盖于阳光之下,但依然有黑暗试图蜿蜒爬行。
多年来,新加坡为遏制这种现象,费尽力气,但最终,却收效收微。
于是,又有一个重要疑问横空出世。
一力降十会,只要手段够硬,什么红红黑黑的,都不是问题。
那新加坡为何不这么做呢?
当然,说一个国家行政设区的前因后果,自然与其历史遗留因素分不开。

新加坡在亚洲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
作为一个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它就是个任凭别人揉搓捏拿的面团罢了。
小国致寡民,地窄而受欺,从3世纪有新加坡的记载开始,其整个国家的历史,就处在断——续——断的过程中。
当然,因为不重要,所以,无人在意......
一直到19世纪初,最初的海洋霸主之一——英国,出现在了这座小岛上。
这里尽管小,却的确是个四海通衢的风水宝地。
英国借此与新加坡签订了港口和贸易协议,由此,新加坡才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
往后的150年里,新加坡分别经历了“被英殖民”、“被日殖民”、“被并入马来联邦”的过程。
直到1965年,才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主权,能自治的国家。
而这个国家的红灯区业务,也因国家形式大起大落式的变化,发展的更加“繁荣”了。
事情的起因,是英国开放港口后,国外人口的大量进驻。
庞大的男性团体“下南洋”,导致整个国家的男女比例断崖式失衡,自然也就衍生出了“卖身女”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
最初,掌管新加坡的英国对此是坚决反对的,但只要港口贸易还存在,红灯区交易就无法遏制。
久而久之,英国驻新加坡的治理者,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他们规定:白人女性严禁从事相关职业!
其实,只管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也算对得起他们的国家了。
虽说“殖民”二字不好听,但不可否认的是,英国照搬欧洲国家的那套管理方法,还真就为新加坡积累了一批不小的原始资本。
不过,资本是资本,红灯区的问题,依然没有被解决。
二战开始,英国深陷欧洲战场,分身乏术,被当时拥有地头蛇优势的日本,给钻了空子。
于是20世纪40年代,新加坡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自此,新加坡的红灯区业务,在1941——1945的4年时间里,达到了巅峰。
二战结束后,新加坡作为一个夹缝求生的弹丸小国,先是又成为了英属国,后与周边国家组成联邦国家。
在此过程中,慢慢加强了本国的管理自主权。
直到1965年,才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俗话说,打天下容易,治理难。
彼时,新加坡的国父,是素以“铁腕手段”而著称的李光耀。
但即便是这位铁血国父,在面对红灯区的问题时,也迟疑了。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红灯区的繁华程度,已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于是,新加坡高层最初,虽有彻底取缔这项糟粕的想法,却因李光耀的一句反问,而改变了想法:
“取缔了红灯区,非法交易会消失吗?”
当然不能!
所以,新加坡的红灯区必须保留,而且还得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看着。

“红灯区”这个概念,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
美国堪萨斯州的道奇城,在当时是一座颇为繁华的城市。
因为著名的圣达菲列车便从这座城市穿行而过。
圣达菲列车是第一列横穿美国的本土列车,在美国人民心里,至今仍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而这趟从芝加哥开往洛杉矶的铁路,往往会在道奇城停留很长一段时间。
据说,这趟火车上的不少铁路员工在这座城都有相好。
每当火车停在城市中时,铁路职工便会趁着换乘时间,进入城中,寻欢作乐。
以防有紧急事件找不到他们人,这些职工们,还会将铁路专用的红灯放在门外。
据说,有时候,一条街上每家每户门前都留有红色灯架,交错连织,将整条街都映射成了红色的海洋。
“红灯区”一词,由此而来。
而到如今为止,世界上合法的红灯区,还存在不少。
比如荷兰的德瓦伦,就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红灯区之一。
绳索街是德国的合法红灯区,一切都由官方监管。
问题来了,一个国家的治理者,他不知道红灯区的存在是糟粕吗?
他不明白一个合法的灰色产业会滋生出更多的罪恶吗?
他不知道这对国家的发展毫无好处吗?
他知道,他要比别人看的更清楚。
但一个小国家,又能如何?
能像俄罗斯一样出动特种部队打击黄色产业吗?
能像中东那样,靠宗教的高压强势出击吗?
能像中国这样,拥有大量资源和警力,态度强势的取缔盛行几千年的青楼楚馆吗?
新加坡只是一个700多平的国家,在如今诡谲波涌的世界上,虽颇具盛名,但也改变不了他是一个小国的事实。
大国国际博弈,小国夹缝求生。
这也解释了为何新加坡律法森严,却拿一个红灯区都没办法了。
正因如此,将红灯区设为合法场地,实在是新加坡的无奈之举。
不过,他们同样在尽力弥补。
对非法产业的严厉打击,尽管不能除根,却也能偶尔给那些灰产行业的人一点小小的震撼。
不管是如何荒唐的政策,在一代代的整治升级之下,也有了光明正大面世的底气。
新加坡的芽笼,如今除了是亚洲最著名的红灯区之外,还是本国的地标性景点之一。
其内对风月场所和普通游览地的分割,相当清楚。
人们既可以猎奇去看看这个亚洲唯一合法的红灯区,也可以在芽笼区的寺庙之间穿行,体验这俗世和佛门之间的独特美景。
1919年五四运动后,我国的青楼救国会曾发出泣告:
“我们花界,斯业虽贱,爱国则一。愿我同胞,保定宗旨,坚持到底。”
穿越百年的时光,那些在历史中模糊了面目的风月女子,似乎终有了清晰、坚毅的面容。
若有其他选项,恐怕她们也不愿做此选择吧。
所以,那一盏盏摆在门外的红灯,如今究竟是血,还是泪呢?

往期推荐

穷是因为工作不努力?火车上泡挂面的老人,狠狠打脸“伪精英”们
那个花四万元在鹤岗买房的广东小伙,北上定居已5年,近况如何?
你的「赞」+「在看」,砍柴都看得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