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燃梦想!哈工大教授“变身”科普达人

哈工大全媒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3-10-06



5年深入150余所全国重点高中开展240余场科普报告科普讲座覆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赠送《启梦航天》科普书籍1500余册数十万青少年受益这是哈工大航天学院李传江教授的科普成绩单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位被青少年“追星”的科普达人



前不久,他被评为哈工大“立德树人先进个人标兵”,在2023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作为代表发言。“赴各地高中科普航天知识,赓续航天精神,传递哈工大声音,对我而言,是一份荣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李传江激动地说。

李传江在哈工大2023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发言


“我在哈工大等你!”

一次讲座成就了哈工大课堂上的重逢


“李老师,我们又见面了!”

“李老师,您还记得我吗?”

5年来,每年新生入学,总会有大一新生兴奋地来找李传江“相认”。这些刚入学的“新面孔”,却是李传江的“旧相识”。


部分学生微信留言截图


在李传江本学期的第一节《大学生活导论》课上,一位大一女生抢着发言:“李老师,我是第二次见您了。两年前,您来我们高中做讲座,我和好朋友都回答了您的提问,您还送我们两本书。现在,我们俩都考来了!”
“2021年高考前一个月,李老师来我们唐山市第一中学作讲座,我被那些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也第一次知道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本以为未来会和家人一样从事建筑行业的傅一川,在高考30天倒计时的目标上坚定地写下了“哈工大”,并如愿以偿考入未来技术学院。“高考前的一场讲座根植下的情怀与热爱,‘不可思议’地让我走进了‘中国航天第一校’。”



各地中学科普讲座现场

每到一所中学讲座,面对的都是数百、上千中学生,李传江很难记住大家的样貌,但他却忘不掉学生们渴求科学知识的眼神和被航天精神、哈工大精神感染后眼中闪烁的光芒。“那种好奇的、迫切的、热烈的眼神,也激励着我一直走下去。”


“点燃梦想!”

培养正确的三观比讲科普知识更重要


“5年前,我从来没想过教书育人的对象会有中学生甚至小学生。”2018年下半年,李传江被推荐参与学校和重点高中合作的“高中先修课”,助力中学生提前了解大学和专业,讲授《航天概论》。


“刚开始没有过多关注受众的特点,就是单纯把大学课堂搬到中学,效果一般。”几次讲完,现场学生对航天知识如饥似渴的眼神深深打动了他。讲了几所中学后,他慢慢了解了中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年龄特征,努力按照这些特点重新备课,不断更新、积累经验,学生们在现场的反应越来越热烈。讲座完毕,冲上来围着他问问题,请他签名寄语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孩子甚至要求签在衣服上收藏起来。“不能辜负孩子们,我要讲好,更要讲到他们心坎里。”



科普讲座现场学生们请李传江签名寄语

留在学生衣服上的签名

“帮助青少年点燃梦想、唤起斗志、实现梦想才是更长远的育人。”李传江认为,青少年阶段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对他们一生意义非凡。在这个时候,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甚至比了解科学知识更重要。“有意识地在讲座中凸显家国情怀,讲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故事,讲科研报国,讲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些都会影响孩子们的三观,在他们心里点燃强国梦。有助于他们成为心中有梦想、眼中有光芒的一代青年。”






 部分中学校长、老师留言截图


“我的讲座是给孩子们打气的,让他们有信心、有勇气树立成为国家栋梁的志向。”今年2月,李传江到江苏省启东中学作讲座,当时的高三学生崔媚婷却没敢像其他同学那样上前签名。“我是南方姑娘,从没想过来北方上大学。另外,我当时对哈工大几乎不敢奢求,觉得自己考不上。但听李老师讲哈工大打造了那么多国之重器、解决了那么多‘卡脖子’难题之后,它在我心里好像就不一样了,有颗种子悄悄开始发芽。”通过全力备考,她取得了理想的高考成绩。有不少高校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她毫不犹豫地把哈工大填在了第一志愿,成为哈工大人。


“润物无声”

在青少年科普中探索大思政创新


李传江本硕博都就读于哈工大。“我的老师当初教会我先做人、后成才。我现在也和学生们讲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哈工大人薪火相传、代代传承的作风对李传江影响很深。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哈工大校训也体现在他对科普讲座的精益求精上。李传江的科普讲稿准备了20多套,每套都在2万字左右,他要求自己随时把国家航天领域最新成就、进展,典型人物,精彩故事等思政素材“抓”出来融进讲稿中,不断更新迭代,让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浸润到学生们的方方面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建设一体化创新,帮孩子们入脑、入心。

李传江主讲的《天问一号和黑色九分钟》登上哈工大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制作的科普节目《常识课》第一期
近日,李传江被授予2023年度黑龙江省“十佳科普大师”称号。谈到未来的科普之路他充满期待:“不忘初心、坚持不懈。我会以更饱满的热情,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高质量做好青少年科普,力争形成一套多方位、立体化的科普教育模式。让科普之花在生生不息的青少年群体里开得更灿烂。”
文字 | 马晓雪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排版 | 张艺馨
责任编辑 | 梁英爽
审核 | 宋玲 李守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