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源点述评 | 信用服务市场,一个怎样的江湖?

2017-02-05 源少爷 源点credit



一个尚未严格界定的市场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业务是指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的信用信息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动。和法律服务等成熟市场相比,信用服务市场仍旧是一个尚未严格界定,监管边界不清的领域。《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出台,明确了央行监管征信业的主体地位,但并没有适应和解决现实的需要,纳入其监管的对象在整个市场中仅占少数。



现实中,在工商注册登记中含有征信、信用字样、尚未进行备案机构数以千计,其中有大量从事软件开发和集成,在社会信用体系的热潮中,承接了大量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公共信用平台建设项目。这些主体,虽然属于软件企业,央行无心无力监管,但它们也接触大量数据,产品上涉及评分评价等。它们是否属于征信机构、是否需要纳入监管、由谁来监管,都是亟待明确的问题。


征信市场监管愈加收紧


对纳入监管的130多家企业征信机构,央行在经过一年多的“放行期”后,2016年监管整肃的力度加大,责令整改、罚款和注销企业征信机构备案等举措都使出来了。依其判断,在这个起步阶段,个别前期已备案征信机构的不规范经营风险开始逐步暴露,机构良莠不齐,人员构成复杂、素质不一,部分企业征信机构的不规范经营行为性质严重。不规范行为包括,夸大宣传;侵害信息主体权益;以授权服务商、加盟商、工作站等各种名目,大量发展异地代理业务等。


年底,央行注销三家公司备案资格,望洲征信是深陷兑付危机的望洲财富的关联公司,该集团法人杨卫国携款跑路已被警方拘留,而华夏信融有多次法院被执行人信息和失信人信息。河北的博昌征信连续六个月以上未实质开展征信相关业务。



事实上,尽管央行负责监管征信业,对其拥有的企业征信机构备案管理的尺度,并没有拿捏到得心应手。一方面,企业征信机构备案主要是对企业提交的相关备案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与行政许可的实质性审查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如果不从严把关,征信行业初期必将野蛮生长,一个为金融稳定服务的小众市场自身问题频出,是央行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在个别征信机构相继出现失联、文件造假等行为后,央行坚决地加大了监管力度,发布《企业征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征信合规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同时新增备案的节奏暂停。


备案企业征信机构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开展的企业征信机构备案工作开始于2014年。


2016年,征信市场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迫切化与市场供给严重短缺的矛盾更加显现。


累计完成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共有137家(其中东方安卓、上海倍通等在多地备案),目前存续的134家。(具体名录请参见源点信用网站)。


区域分布不均


从区域分布看,北京和上海占到全部数量的一半以上。机构的数量和经济发展程度没有严格的正相关关系,更可能取决于央行各分支把握备案门槛的尺度。仍有11个省区市暂无企业征信机构获准备案。


来源背景各异


传统征信领域的老兵,如中诚信、国泰富等;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企业,如阿里、百度、京东、搜狐、奇虎360;软件企业,如金蝶、安硕等;传统领域巨头,如中国电信、万达、海航、复星、均瑶、苏宁、宏图三胞等;新兴创业类企业,如金电联行、中数智汇等。其中不乏只是为了"申牌照、抢位置"、进行"资本运作"或提升集团品牌价值,自身并不具备从事征信业务能力的机构。



赢利有待时日


赚钱了吗?总体上,征信市场初级阶段特征比较明显,市场总体规模较小,机构总体实力偏弱;市场集中度高;征信产品较为单一,同质化严重;前期投入较大,持续的盈利模式尚未形成。



亟待健康发展


依照管理部门的认知,市场化征信机构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以下分析摘自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对话建行经济学家黄志凌的内容。

一是数据质量问题。人行征信系统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数据质量一直保持高水平稳定。而一些市场化征信机构数据来源比较多样化,但数据质量和权威性往往得不到保障、受到质疑。

二是同人不同信的问题。各家征信机构的情况不同,数据来源不同,这导致不同公司对同一个人的信用评估结果存在差异。如果征信报告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个别征信机构的数据长度与宽度不够。

三是个人隐私保护及信息安全问题。《征信业管理条例》对于数据采集、查询、授权形式、异议处理等都有明确的界定,但是目前市场上一些机构依赖互联网技术抓取数据可能导致隐私泄露风险被迅速放大,信息主体知情权、同意权、异议权和救济权很难落实。

四是公共信息的可获取、跨机构信息的可交换问题。一些市场化机构拥有垄断性数据资源,但跨机构信息是否安全交换和使用,在法律、监管、技术等方面都缺乏标准,容易引发数据质量问题。

五是信息滥用问题。没有制约的征信产品商业化应用很可能带来安全问题或消费歧视。

六是征信机构的独立性问题。从各国征信机构的发展历程看,征信要遵循“信息采集者与信息产生没有任何关系”的独立第三方原则。强调征信机构的独立性,是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以及应用场景的广泛适用性。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征信行业的健康发展。



亟待创新监管


尽管问题多多,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用服务行业面临深刻变革的局面不可逆转。可以肯定的是,传统征信监管策略和技术管理手段难以适用新形势下对征信行业监管的要求。在互联网征信的条件下,虚拟化的信息搜索和整合以及数据库的生成是基本特点,而现场检查这一具体监管手段对此似乎缺乏着力点。而非现场监管手段主要是要求征信机构定期汇报、呈送相关数据和文件,通过对数据和文件的形式性或实质性审查。但在以大数据征信为代表的互联网征信条件下,这种监管方式缺乏时效性和连续性,监管难度较大,可能较难达到监管机构预期效果。同时,互联网征信对监管队伍的人才结构和技术业务水平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央行作为征信行业主管机构,需要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洞察新时代背景下征信的常态与基本规律,对以互联网征信为代表的新兴征信模式实行审慎的动态监管和有效规范。关闭闸门不能一劳永逸,革新自我才是监管者应有的勇气。


重点行业信用监管



2016年以来,由国家发改委招标,采取政府部门与社会征信机构合作的方式,引导征信机构直接参与重点行业信用建设和信用监管。政府运用行政资源来换取第三方征信机构的无偿服务,第三方征信机构通过参与行业信用监管和向政府提供服务来获得大量的征信资源,以实现双方共赢。目前煤炭、电力、盐业、石油天然气、运输物流、企业债券、电子商务、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共8个领域确定了中标开展行业信用建设的信用服务机构,引入国泰富、大公、中诚信、东方金诚、天创、凭安、联合、清科等征信机构开展合作,引导征信机构建立信用记录、编制行业信用状况监测报告、开展信用大数据分析等,为政府决策监管提供参考。12月27日,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启动。


建设政府公共信用平台


2016年,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的加大,相关信息化项目也如火如荼。其中包括各级政府社会信用体系牵头部门建设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各省市工商全面开建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交通、商务等行业信用信息平台。根据政府招标公开数据的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开建的各类信用信息项目金额约10-15亿元,虽然较往年已有较大增长,但在整个电子政务市场中占较小份额。承建的公司各种各样,尚无龙头公司具备垄断能力。


部分社会信用信息项目中标情况


2016年行业动向


△2月,支付宝、芝麻信用联手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推出“先诊疗后付费”服务。

△4月,新华社下属中国经济信息社设立征信中心,进军企业征信市场。

△4月,考拉征信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推出针对小微贷领域的“小微商户信用评分模型”。

△4月,名片全能王(CC)宣布与芝麻信用达成合作。

△4月,奇虎360公司信用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4月,互联网消费金融分期平台联合成立校园信用联盟。

△4月,全国职业信用评价网(www.ocecc.cn)开通运行。

△4月,芝麻信用通过英国标准协会(BSI)权威评估认证。

△5月,国内“征信服务商标第一案”终审判决,绿盾公司停止使用“11315”标识。

△5月,戴尔等举办全国首场大学生信用招聘,将芝麻信用评分等第三方信用评价作为招募参考。

△5月,前海征信携手南京地铁共建“诚信地铁”。

△6月,易到用车宣布推出易盾征信系统,打造行业内首个风控征信系统。

△6月,QQ钱包负责人郑浩剑出任腾讯征信总经理。

△6月,阿里巴巴进军企业征信,构建企业诚信服务体系。

△7月,中安信业携手考拉征信推出信用贷款产品“POS商务贷”。

△7月,甜橙信用与布比达成战略合作,打造首个区块链征信平台。

△7月,百度投资美金融科技公司ZestFinance,用搜索数据评估信用。

△7月,芝麻信用宣布正式推出小微企业信用洞察服务“灵芝”系统。

△8月,杭州市区客流密集地点启用芝麻信用服务,市民、游客可免费借用充电宝、晴雨伞。

△8月,中移在线联合芝麻信用联合对各类通讯诈骗行为进行全面的信息披露和信用惩戒。

△9月,第十届世界个人征信大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本届会议由艾可飞公司承办。

△10月,渤海征信与CRIF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打造供应链金融决策服务平台。

△10月,北京市征信机构总经理联席会取消中品质协会员资格。

△11月,京东金融与ZestFinance成立合资公司ZRobot。

△11月,“全国信用服务联盟”在2016信用北京暨(第二届)信用中关村高峰论坛上成立。


(仅根据公开新闻整理,未囊括行业全部动态)


布局中国的国际征信业巨头


2016年1月,人民银行、商务部就就设立外商投资征信机构有关事宜发布公告。外商在华设立设立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需取得中国人民银行的前置许可,向商务部申请办理审批手续,再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经营企业征信业务的外商投资征信机构则交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批准企业设立,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并向央行分支机构办理备案,纳入监管范围。


这和国内征信业机构的设立程序类似,中间加上了商务部的一道审批。在本土征信机构都在排队等候的背景下,外资征信机构要拿到备案或审批牌照,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过,这并不妨碍几乎所有的征信业国际巨头看好中国的市场,并落地开展业务。事实上,多年以前外资评级公司、征信公司就已纷纷入华,并选择合作伙伴,从事包括数据分析服务在内的广义的信用服务工作。有不少小微贷公司都号称采用了fico的评分模型,不过基于中国严重缺失的数据,这些模型能否落地也是一个问号。


2016年9月,来自欧洲的科孚公司收购台湾中华征信所股权,藉以布局亚洲市场,推动企业成长及拓展规模。中华征信所于1961年成立,为台湾最大的专业征信公司。科孚还和渤海征信签订战略协议,携手打造供应链金融决策服务平台。



2017年,信用服务行业会有哪些发展,拭目以待。





71 23375 71 16652 0 0 7578 0 0:00:03 0:00:02 0:00:01 757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