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计失信联合惩戒能否拆解地方造假术?

综合 源点credit 2019-03-28


源点注:2107年,统计领域的信用建设推进情况我们做过梳理,主要举措如下:

●3月21日,多部门联合签署《关于对统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

●4月20日,举行统计执法监督局成立仪式。成立执法监督局旨在强化统计领域信用建设,强化对统计失信行为的公示和惩戒。

●6月26日,印发《企业统计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对企业的统计信用信息进行认定和记录,建立统计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为实施联合惩戒夯实基础。

●6月26日,印发《关于加强统计领域信用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建立实施企业统计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实施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制度、健全统计严重失信企业和有关人员联合惩戒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措施,使统计领域信用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6月30日,印发《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办法(试行)》,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对统计从业人员的统计信用信息进行认定和记录,建立统计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为实施联合惩戒夯实基础。

●6月30日,发布《关于统计机构负责人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规定(试行)》,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不过,要给统计数字挤水分谈何容易!地方的统计数据造假,随着最近几个省区市GDP数字的公布而引起媒体关注。

媒体报道,辽宁、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等地都已经先后自曝家丑,承认GDP、财政收入等地方核心数据指标存在水分。其中天津滨海新区对2016年GDP的挤水幅度高达33%。

不说假话,是政务诚信的基准要求,揭短的勇气,也不应是在可以归罪前任的前提下才产生出来。


以下转自《证券时报》1月22日,作者许岩。

假数据是怎么来的呢?

数据造假也有讲究。凭空直接修改数字的手段太过低级,也很容易露出马脚,因此必须玩点花样。数据造假有哪些手段?

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增幅一直主力,也更是各级官员工作的“重中之重”,投资的“快速增长”能带来GDP增幅“跑步前进”。而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则是数据作假的重灾区。

固定资产投资造假

“投资这块水分大,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有些地方过去的年度数据里面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都大于当年的GDP值,这里面的水分有多大,可以想一想。

一种情况是地方政府和投资者私底下签一个合同,投资金额、投资年度等数据都由地方政府自己随意填写,投资额往往是实际投资额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项目连有都没有,虚报投资项目,而且不少地方政府对投资数据的要求是每年都要增加,报上去后无论落实与否数据都降不下来。为了保持投资增速,还连年“追加”。
招商引资造假

招商引资一直以来是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的指标,因为外资的引入往往还伴随着国外先进技术、管理、设备等,容易成为地方政绩的亮点。

主要造假方法一种是地方政府将人民币汇到香港或其他境外,注册成立壳公司,然后将人民币转成港币其他外币,再汇回本地作为外资进行投资,其中的汇兑损失则由地方财政局负责。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成立引资专项基金,实际上是应对汇兑风险的资金池。还有就是直接买外资。政府花钱请外商注册成立壳公司,或者有专门中介公司,一段时间后把资金转走。
假出口

维系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净出口与投资、消费并驾齐驱。如果净出口数据不理想,则将严重拖累整体增长。假出口除了粉饰数据、假造政绩外,出口企业还能骗取出口退税、获取灰色收入。

出口数据作假主要做法是出口企业让物流公司的货柜车不停变换牌照,反复进出关,同一批货物多次报关通关,虚增出口额,同时骗取出口退税。尤其是在保税区,由于区内关外的政策优惠,这种做法实施起来更是简化便利。某些地方的物流公司甚至已形成成套的业务模式。另外,进出口数据造假可以为资本外逃和假外资流入提供便捷的管道,为金融安全埋下隐患。
税收造假

GDP增长,财政收入需要跟上增长。而税收收入是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造假,主要从税收入手。最省事的是征收“过头税”。即预收一年或者几年的税款,或者利用各类名目加重当年的税收。这种手段被广为应用,此前也多次曝光。

另外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利用“税收空转”达到虚增财政收入的目的。税收空转主要是指政府通过预征税款、实行完税奖励、无偿出借财政资金给应税单位缴税的做法。实际上是,资金以税款的名义经过纳税人、银行、税务局、财政局周转一圈后,又回到其原始位置的周转活动。

第三种就是构造虚假交易。例如两家国企进行一笔无实质意义的账面土地交易,钱从政府的左口袋进,右口袋出,但是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税收。

此外,全国联网统计直报指企业消生产、消费、经营、效应等数据不再层层上报,而是直接上报全国统计系统,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数据的公开透明度和统计效率。

但个别地方政府自有对策,在联网统计直报中前干预企业的真实独立上报,编造企业虚假数据,要求企业填报虚假数据,代填代报企业数据等等。企业在联网直报前需要经过政府提前审核,才能上报。

“其实这些数据注水、造假手段并不高明,无非就是故意虚报、虚构增收、空转等,也容易被识破。尽管一直淡化GDP考核目标,事实上经济发展指标仍然是目前最明显的成绩单,关乎地方领导怎么升迁。”上诉地方统计局局长对证券时报记者无奈道,尽管经济指标注水情况好转,但数据注水的范围却增加,比如“社会”、“民生”等领域是新注水领域。国家有提到的指标对地方官员都是一种政绩,都需要指标增长来配合。

地方经济数据也有漏报、少报

其实,地方经济数据也有与虚报、多报相反的问题,就是漏报、少报。

根据2004年全国第一次全国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各省份经济数据,有的省份确实存在多报、虚报的情况,有的省份则是少报的情况。广东省经过普查,发现GDP多了2800亿元;浙江多了400亿;上海也多了600亿;北京更是多了1800亿;当然也十二个省份普查之后数据少了。

对于GDP漏报、少报的情况,主要是由于逃税的原因。这种少报,随着民营企业的增加而增加,也随着服务性生产的增加而增加,更随着灰色经济的相对重要性的增加而增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黄有光认为,中国的GDP,因为虚报而被夸大的部分,很可能已经小于因为少报而被低估的部分。

上述统计局局长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此前的统计数据里面确实也存在不少压低的行为,比如之前有贫困县的评选,得到贫困县称号就有各种优惠政策措施,还有就是乡镇企业统计覆盖不全,为了偷税漏税刻意隐瞒,一些受灾数据存在刻意夸大。还有就是现在网络送餐、美容等等那些数据都未统计。

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指出,近年来,中国新经济的快速发展超出预期,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带动产业革命与产品创新。然而,现有统计往往是适用于传统商业模式,并大多以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为主要调查对象。对新产业、新业态、新型商业模式等统计有所遗漏,同样容易造成GDP的低估。

目前,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应该超过55%。早在2008年摩根士丹利就估计中国实际GDP较官方数字被低估了30%,原因之一就是有相当数量的商户在个人消费中并不开具发票。国家还规定,月营业额不足3万元的小微企业免税,这样就更难统计了。




新华时评:宁顶着难看的压力不要注水的数字

记者/王振宏 徐扬

来源/新华社


在17日开幕的辽宁人代会上,面对在场的代表委员,政府工作报告直言不讳:过去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思路一度背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背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含有水分。

  

  政府工作报告还透露了审计署指出的问题:前些年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虚增金额和比例从2011年至2014年,呈逐年上升趋势。报告还说,除财政数据外,其他经济数据也存在不实的问题。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如此开诚布公的方式坦陈这个问题,展示了政府部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传递出了树立正确政绩观应有的责任担当,赢得了代表委员们的一致点赞。

  

  政绩吹牛,贻害无穷。数据造假,经过层层传导,最终会造成一个地区甚至全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失真,反过来也会干扰经济的运行,损害政府的信誉和公信力。

  

  数据注水,表面上是“面子好看”,其实既伤里子又伤面子。由于财政数据注水,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的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而且,去年辽宁经济数据表现欠佳,这里面有“三期叠加”的大形势影响,更重要的是,泡沫上是盖不起高楼的,在前几年有较多水分的虚数上,怎么能有实打实的增长呢?

  

  宁愿顶着难看的压力,也不要注水的数字。在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下,辽宁横下一条心,不被外界议论所干扰,认认真真挤压水分,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2015年夯实了财政数据,2016年以来夯实其他经济数据。去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2199.3亿元,增长3.4%,超额完成预期指标。一些市县负责人说,现在的财政收入都是真金白银,一分钱是一分钱。做工作实实在在,心里头也踏踏实实。

  

  数据做实了,才能轻装上阵再出发。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5%左右,并详细列举了支撑点。代表委员们认为,做实了经济数据后,辽宁有能力、有信心完成这个目标。

  

  统计造假误国害己,根子在扭曲的政绩观上。各地当以此为戒,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绩考核体系,打破“数字”与“官”的简单因果关系,从源头上让干实事、做实账成为一种常态,恢复经济数据应有的面貌和意义。




天津滨海新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