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信息时代区块链嵌入下的征信体系探讨

王桂堂、张钰 源点credit 2020-02-07

源点注:本文转载自《征信》2018年第9期,作者王桂堂(1959-),男,河南开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发展与创新;张钰(1988-),女,河南商丘人,讲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与金融。

摘要:信息时代,区块链技术全面渗透于金融领域,不仅会导致金融结构和金融业态的变化,也会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产生深远影响。区块链应用于金融领域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降低了信任成本。为此,一个全开放、高度共享、多点分布式的多层次的征信系统将成为未来征信体系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信息社会;区块链应用;征信体系;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747X(2018)09-0013- 05

引言

信息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无论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抑或社会经济的形态都在发生着巨变。以金融发展为视阈,正当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之际,一个全新的概念——区块链金融又迅速登场。

从技术层面看,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于特定算法上的分布式基础架构。区块链概念的出现不过短短数年,该技术之所以能快速渗透于金融领域的各个层面,是因为其去信任化、去中心化、区块数据共识不可推翻性等特征可以有效解决金融交易活动中长期存在的难题。从金融发展的角度看,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意义在于:使互联网由信息传递晋升为价值传递,从而实现互联网金融革命性的变迁—— 信息资源运动与价值资源配置的无缝对接与全方位融合,并为此提供了一套全新的信任识别、信任建立、信任约束及其激励机制。这正是长期以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区块链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不仅进入了全新的技术创新模式,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实现全面的智能化运作,而且进入了全新的制度创新时代,人与人之间信任、相应的金融交易规则、监管制度等都会因为“分布式记账”和“广播系统”等的应用发生革命性的改观!尽管目前对区块链的热捧不乏炒作与盲从的成分,监管部门也尚不支持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但区块链技术嵌入信用与征信体系的构建当中将是一个不可遏制的趋势,并有可能改变未来的征信模式与制度。本文将就区块链技术对社会信用与征信体系变迁做一简要探讨。

一、信息社会的金融交易

信息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引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这里的知识,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 抑或“理论知识”,而是指人类的新思想、新智慧结晶作为一种要素,全面介入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 其地位不仅与传统的资本、土地、劳动等要素等量齐观,甚至超过前者,成为左右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潘连乡等,2013)[1]。图1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均GDP增长的趋势,可以看出其呈指数曲线态势。其间,自然不乏传统要素投入增长特别是资金投入的驱动,但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拐点之后,人均GDP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这就不能不说是知识要素的贡献了(沈悦,郭品,2015)[2]

图1 1978年-2018年一季度我国人均GDP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各年度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整理(2018 年为一季度数据)

在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形成的“创意”变现(成为现实的现金流)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微观层面体现为知识快速变现,宏观层面则体现为创新驱动的加速与综合国力的增强(文茂伟,2013)[3]。互联网金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横空出世”的。关于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范式”还是一种新的“知识范式”尚存在争议,但置于知识经济的框架之下,这种分歧似乎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向我们展现了在密集技术支持下的金融创新以及金融和实体经济相融合(吴晓求,2014)[4]的新路径。而区块链技术(也可称之为区块链金融)又是互联网金融深化发展的必然逻辑递推。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掀起了一股颠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及其业态的潮流,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平等性、共享性使广大的金融消费者有了全新的体验,长期以来存在的小微企业服务难(王馨,2015)[5]、金融业务普惠难等痼疾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找到解决的新路径,传统领域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一系列金融交易难题在互联网这个强大的信息平台面前变得不再是难题。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在打破了金融服务抑或金融交易以传统金融中介为中心或以其为垄断地位的格局之时,又构筑了新的中心体系(见图2),典型的诸如支付宝之类。通俗地说,就是赶走了一个中介,又迎来一个中介,而这种具有垄断属性的中介的存在,又是对互联网之精髓—— 开放、共享、平等(谢平等,2015)[6]精神的否定

面对类似支付宝(微信及其他可以形成资金池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极为类似)打造的这样一个新型的在线支付服务附带信用保证的新的中心,消费者们在体会到支付便捷、费用低廉服务的同时,也不乏有识之士发出这样的疑问:一旦支付宝这个中心出现问题,我们的安全谁来保证?仅仅依靠阿里集团旗下支付宝公司的信誉么?

 

图2 以支付宝为中心的在线金融中介

问题似乎陷入僵局之时,区块链来了,一个新技术携带着新的思维模式走入人们的视野。区块链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克服了现在普遍运用于金融领域信息技术的缺陷(王永利,2017)[7]。据考证,区块链一词2016年才正式进入我国的相关文献中。但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被资本追逐、被金融机构青睐,被研究者探讨……。仅在2017年,全球就有400多家区块链公司获得了超过19亿美元的融资投入,足见其火爆程度。然而,无论是从翻译过来“区块链”还是原文“block chain”,我们都很难从字面理解其含义。撇开区块链复杂的技术定义,事实上,金融学含义上的区块链可以解读为一套去中心化的信用记录及与之相关的支付清算审计监督与管理体系。区块链引入金融领域后,之所以博得众多的关注,是因为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信用记录、支付清算提出的新要求都可能得到满足和解决。

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匿名性”,这是市场经济开放性的必然结果,这里说的“匿名”不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可以隐匿身份,而是指我们在多数情况下要和不熟悉的对手、陌生的市场主体打交道。如果因为与对方“不熟悉”,就拒绝与之发生交易,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就金融交易而言,匿名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我们在享受其开放性带来快捷性服务的同时,也受到信用真实性的困扰,似乎快捷性与信用的真实性是“二律背反”的。因为要确认对方信用的真实性就要花时间、花代价进行考察甄别。在金融活动中的典型表现就是要进行严格的信贷“三查”制度,如果要快速地进行金融交易,信贷“三查”就难以正常进行,至少要大幅度“缩水”。

在此,不妨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两大发明说起: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两件事物的诞生,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文字与货币的出现。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文学艺术、宗教法律、智慧思想变得可记载、可传承、可交流……;货币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千差万别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变得可以相互转换、保值增值、配置与再配置、临时保存与永续递延……换言之,没有文字与货币,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将无法获得知识与财富的迭代与积累,也不可能有现代辉煌的文明成就。文字,作为人们交流思想、情感不可或缺的工具,承载的是信息;货币,作为微观与宏观价值运动不可或缺的媒体,承载的是信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传递和运用与以往时代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但与此同时,信息的复制、山寨、扩散、篡改、断章取义等也变得毫无门槛,成本几乎是零。在这样的境况下,货币的根基——信用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针对数字化的信用货币而言,更是如此)。区块链技术恰恰是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被提出、被关注、被重视,这里有其必然性。以区块链为典型代表的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为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这也正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所在。

二、征信环节的困境与区块链技术新思路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传输与价值转移密不可分,既然诞生了互联网这个可以覆盖世界每一个角落的高效信息传输系统,也必然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配套的、高效且安全的价值转移系统,这就是区块链技术诞生的必然逻辑。区块链的出现或许偶然,但一个高效安全、可以承载价值运动的信息记录、处理、转移系统的出现是必须的。这正如有了高铁网络,还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动车组,乘客才可享受到既快捷又安全的出行。

目前,尽管学术界对区块链的定义还存在颇多争议,但对于其特性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却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张忠滨,刘岩松,2107)[8],试列举如下:

第一,去中心化。区块链中没有中介机构,所有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相等,任何一个节点停止工作都不会影响系统整体的运行。(刘财林,2017)[9],这就是所谓去中心化。在这样的场景中,信息与数据实现了全方位的共享,这意味着信贷“三查”特别是征信的成本也将大幅度降低。

第二,透明性。由于区块链系统的高度共享,参与者可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数据、使用数据。传统网络中利用对特定数据的独占获得垄断利润不再可能,也即金融中介依靠垄断金融信息获得垄断利润的日子到头了。

第三,隐私保护性。尽管节点上的数据有公开性和透明性的特点,但区块链的参与者可以控制“广播”的对象与范围。特别是可以通过加密技术(莫易娴,2014)[10]保护用户的私密信息和用户的身份信息。这对于金融交易活动的参与者是最具诱惑力的。

第四,直接性。由于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的属性,数据与信息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点对点” 传输,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

第五,不可篡改性。一旦数据被区块链记录,就在全网达成共识。由于数据在各个节点都有分布与记录,单方面是无法篡改的。只有一种极端的可能, 那就是推翻全网已经达成的共识,这在网络足够大的情况下,是一种“不可能”事件。信用记录不能被轻易篡改,这正是“信用经济”所要求的。

第六,可靠性。由于数据的多节点分布,并且是协同变化的,某个节点发生故障或被摧毁,不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不会因为单点的风险,引发整体的风险。这对于金融风险控制而言,是其最诱人之处!

可见,区块链技术也是一种网络技术,但与传统的网络有本质的不同。与其说它是一种技术的创新,毋宁说它是一种范式的创新。它在改变金融交易的同时,也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

回到征信的话题上,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交易活动必须引入“征信”环节才能保证金融活动有序进行,才能有效降低因违约导致的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正因为如此,才诞生了各种各样专门的金融中介(如银行、券商、交易所、保险公司等)来“专业化、批量化”加工生产“信用信息”,供征信环节使用。理论上讲,对于专业化的信用中介而言,任何征信所需的信用信息都可以被加工生产出来,但相对于个性化的、定制化的信用信息而言,其边际成本是极为昂贵的,由此便形成了征信难题:除非昂贵的征信成本可以转嫁,否则便无法提供相应的信用信息(信用记录)。前一阶段(直至目前),我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其中便包含多层次、多形式信用信息平台。上至金融监管部门、下至各金融机构,甚至包括各政府职能部门如公安、工商、海关、税务等也都无一例外地建立了各自的信用信息平台,但其可用性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就是因为征信难题所致。传统的观点通常认为, 这是各个信用信息平台条块分割、互不连通所致。但基于区块链的思维模式,这一切都不是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正如互联网金融诞生之后,传统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界限不复存在,非金融业(IT业、电商等)也能全面介入金融创新,而且比传统金融业做得更好(刘忠璐,2016)[11],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回顾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业可以说是一个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行业,客户信任金融机构是其立足之本。由此观察,形形色色的金融中介都是围绕“信任”诞生的。银行、证券公司、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所、清算中心、评估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信托公司等莫不如此。而区块链应用于金融领域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降低了信任成本。源于系统的开放性、透明性和可靠性,参与者方便知晓系统运行规则,追踪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运行轨迹,验证账户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此时,“我是否认识对方”已不那么重要了,因此不需要在“充分认识对方”的情况下即可开始交易和结算。市场经济的匿名性和信用真实性、可靠性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由此,也引发我们对未来征信系统及社会信用体系发展趋势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如前分析,征信存在的必要性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解决金融交易活动中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在原始的交易环境中,人们是依靠“直接了解”的方式获得对方的信用信息的,但这种直接获得信息的方式存在一个边界限制,即局限于由宗族关系、血缘关系、亲密社交关系形成的社交圈以内,一旦超出这个边界范围,“直接了解”的方式便无用武之地。显然,这种方式是不适应开放市场经济需求的。我们怎么可以想象今天投资的股票都是“本地”企业发行的?都是自己熟人、亲戚朋友开设公司发行的?于是,获取信用信息的方式就要转为由专业化的机构来提供。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此时遇到的新矛盾是信息边际成本的上升与成本难以在征信机构(或信息使用机构)内部完全消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外溢化的典型表现就是小微企业征信难,然后导致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服务难,虚假信用信息事前验证难,真伪信息辨别难。

基于区块链的新思维,上述矛盾都有了新的解决思路。

第一,建立全开放的、高度共享的、多点分布式的征信系统。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每个参与者,无论是征信管理者还是信用信息的使用者,地位都是相对平等的,都是非中心化的。当然,基于我国的国情,我们并不否定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在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中做出的贡献,也并不排斥其在今后继续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导者发挥作用,相反,这样一个新的信用体系能克服既往信用体系开放度不足、共享性差、透明度低带来的种种效率不高的问题。例如,人民银行作为信用信息的提供者,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商业银行,供商业银行在“贷前调查”的环节使用,如果人民银行提供的信用信息不能完全满足商业银行个性化的特别需求,在这样一个新的开放系统中可以同其他途径获得相关信息进行印证,以确保信贷经营活动的最大安全性。而商业银行这样做的结果并不会导致信息“获得成本”的大幅度提升,从而不得不转嫁给金融服务获得方,因为商业银行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中也要向其他部门公开自己获得的相关信息。出于监管者保密或管理的需求,区块链网络中因角色不同对于一些不能完全对等公布的信息可以通过加密并辅之以法律制度加以规范(杨东,2015)[12],以确保区块链运行的秩序,避免出现信息公布或使用的无政府状态。

第二,管理者先期主动介入社会信用体系,规范信用交易过程。既往的社会信用体系当中,“惩戒”都是事后给出的,例如失信者不能乘坐飞机头等舱、不能乘高铁、不能出入高档娱乐场所等。既然如此,何不将违规的信用活动消灭在“萌芽状态”,扼杀于“摇篮之中”?日趋完善的区块链技术辅之以成熟的人工智能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由于去中心化和分布式记账的技术特征,多点产生的数据可以同步、协同运动,一旦交易确认,也就意味着信贷投放、支付、清算及其事后监督同步开始,相当于触发了一个全自动的程序。人们需要做的,只是事先将程序——交易规则嵌入系统,之后一切无需过多人工干预。这种游戏规则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将合法交易的规则嵌入区块链,强制使得整个网络中的交易只能按“合法”的路径进行,任何涉嫌违反信用规则的交易都无法开始;第二层面:基于区块链数据的透明性、共享性,任何交易都要经过认证过程, 监管者也作为参与者加入进来。确保任何交易都是可追溯的,并可以全程跟踪。即便交易者可以“匿名”,但已毫无意义。对于已发现不符合信用规则的交易,随时可以自动终止。这样,就将大量事后才进行惩罚的措施变为事前监督与事中监控,从而大幅度降低失信给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危害。

第三,官方征信体系与民间征信体系将更好地融为一体,释放出控制金融风险的更大“正能量”。当代信用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征信体系,无一例外都是由“官方”和“非官方”两个部分组成。以我国为例,人民银行主导的征信系统,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在社会征信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由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覆盖面毕竟有限,不能提供市场经济活动所需的全部征信产品,因此“非官方”征信体系的存在就是必然的。但由于二者利益函数目标的不一致性,它们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正能量。以目前“淘宝”“天猫”上大量存在的“给好评就返现、就发红包”的现象为例,说明虚假信用信息的生产,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而很多金融机构又在借鉴电商提供的“大数据”作为提供授信的依据,这种金融生态链衍生下去,其后果是相当可怕的。基于区块链的新型征信体系,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无论是官方抑或民间征信机构,都是区块链上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通过提供正确的信用信息获得激励:官方机构通过提供公益性的信息可得到更多的信息来源;非官方机构通过提供正确的商业信用信息可得到区块链特有的奖励(例如比特币)。无论是什么主体,只要被证实提供了虚假的信息,将被逐出“游戏圈”而无法生存。这就比传统单独通过强化监管来遏制虚假信息的套路又多了一个新的治理模式。传统模式极易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循环,而区块链模式则包含了正向的内生激励因素。

参考文献:

[1]潘连乡,叶传财,韦凯华.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2013(2):57-60.

[2]沈悦,郭品.互联网金融、技术溢出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J]. 金融研究,2015(3):160-175.

[3]文茂伟.知识经济禀赋组织增进社会资本与组织资本路径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3):208-212.

[4]吴晓求.中国金融的深度变革与互联网金融[J]. 财贸经济,2014(1):14-23.

[5]王馨.互联网金融助解“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

[J]. 金融研究,2015(5):128-139.

[6]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J]. 金融研究,2015(8):1-12.

[7]王永利.区块链金融应用探讨[J]. 金融电子化,2017(2):11-13.

[8]张忠滨,刘岩松.区块链技术在征信业的应用实践及展望.

[J].征信,2017(7):47-49.

[9]刘财林.区块链技术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征信,2017(8):28-32.

[10]莫易娴.互联网时代金融业的发展格局[J]. 财经科学,2014(4):1-10.

[11]刘忠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

[J]. 财贸经济,2016(4):71-85.

[12]杨东.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J]. 中国社会科学,2015(4):107-126.


☞ 记录信用中国 

点击阅读源点3年☝推文总目录


推 荐 阅 读


连维良:创造性地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信用建设工作

周民:做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罗培新:遏制公权与保护私益:社会信用立法论略

遭上交所封杀5年的赵薇,是严重失信人吗?

负债4000万的李亚鹏是“老赖”吗?

重启第一家!福建品尚征信获备案

“建立新型社会诚信体系”的马云入选百人名单

充电再出发!江苏省信用办举办设区市信用办处长研修班



欢迎加入



公益 | 有益 | 有趣

欢迎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

与7000名读者分享见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