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穆迪合资的中诚信仍未在监管机构完成备案意味着什么?

商业观察杂志社 源点credit 2022-03-29

围绕着中诚信控制权的争夺已体现到中美贸易谈判条款之一。


“今年1月份的中美贸易谈判称,每一方应该允许对方的信用评级服务提供者在该提供者现有的合资企业中获得多数股权。”


日前,中诚信董事长毛振华在出席“2020亚布力论坛夏季高峰会”时表示,“全世界的评级行业中只有一家公司是中国和美国的合资,这意味着什么?这一条就是为中诚信而设计。”


据了解,1998年9月11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评级公司中诚信成立,由惠誉国际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2006年,中诚信49%的股权被穆迪收购。


“一家中美合资的公司能上升到两国的贸易谈判之中,主要还是评级行业的特殊性,因为在评级过程中评级对象的相关数据,是能够完全被评级公司所掌握的。”一位接近三大国际评级行业的人士表示,“中诚信作为国内市占率最大的公司,在合资的十多年中几乎只要发过债券的中国公司都有可能是它的评级对象,其中不乏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和大型央企。”


这意味着,曾多次配合美国政府“做空”中国的穆迪,又借中美贸易谈判索取更多合资公司的控制权,其意在通过评级服务获取更多中国公司核心数据的企图亦昭然若揭。


 评级数据或助穆迪“做空”中国 


“中美谈判的第一天起中诚信就一直列入在中美谈判的名单里面,应该说十年前华为也没有列入到名单里面去。”毛振华介绍说,“还是2008年上一届民主党的保尔森提出来的,并且把这条列到名单里去允许合资评级公司来获得中国证券市场的业务。”


实际上,让毛振华自诩中诚信比华为早十多年进入到中美谈判的背后是,并非是觊觎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而是美国通过穆迪获取六千多家存量债券发行企业的评级数据。之后,穆迪率先发起的做空“中国”的行为亦能体现。


据毛振华透露,中诚信在中国债券评级市场中,占到了42%的份额,是中国债券市场里客户最广泛、市场份额最大的公司。第二名公司的份额占比仅30%左右,第三名公司在16%左右。


从上述中诚信市占率数据看,在与穆迪合资的数十年中,意味着只要发行过债券的中国企业,其相关核心的评级数据都有可能被中诚信掌握。换而言之,穆迪也有可能掌握。


“按惯例三大评级机构往往是通过在全世界的合资公司来获取和建立当地评级企业的核心数据库,从而在全球资本市场中谋取更多的话语权。”前述接近三大评级机构人士称,“这也是三大搞乱世界,任意做空一个国家的‘秘密武器’。”


据了解,穆迪(Moody's)成立于190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是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之一。在全球有800名分析专家,1700多名助理分析员,在17个国家设有机构,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


在“做空”中国和觊觎中国市场上,穆迪是三大评级机构之中吃相最难看的。比如,三年前那场由穆迪发起的“做空”中国潮。


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中国GDP增速超预期,连续两个季度达到了6.9%,可以说是世界增速最快、最稳定的经济体。面对这样的经济表现,穆迪不但没有提高主权信用评级,反而降低评级,其中原因显然不单纯……


“三大多年形成的霸权、专业能力和相对客观的职业追求,就是投资者做出决策的风向标。”北京某投行分析人士表示,“同时,也是国际评级机构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手段。”


在他看来,做空中国的目的,主要是中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为外资提供了一个“安全港”,让美国倍感压力,资本流入美国的动力减弱,调降中国主权评级是一种对冲。


在满足于美国利益的诉求下,穆迪等三大评级机构“做空”中国的动力随之日渐高涨。


2017年5月底和9月底,为配合美联储的加息政策,穆迪率先调降了中国的主权评级,随后标普跟进。试图打压中国下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达到对冲中国经济增长产生的压力。


事实检验一切!穆迪上述“做空”中国的评级行为,本身就忽视了中国经济决策层的宏观调控能力和中国经济的韧劲,均被此后中国经济持续稳健高增长的事实“打脸”。


现在回看,穆迪当初下调中国主体信用评级报告中言词凿凿的相关银行业和地方债务的数据,又是否来自于其参股的中诚信?


《商业观察》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2008~2018年,中诚信服务的金融机构类客户有207家,发行规模合计33,110.46亿元;地方政府债客户有1家,发行规模合计3,730.80亿元;城投债客户有548家,发行规模合计23,994.93亿元。


2008-2018年中诚信服务客户统计


回顾穆迪对中国主权信用的历次评级,一贯是多贬少褒。这背后其实都是套路,是在追逐利益,更是在“做局”中国——给中国制造国际舆论压力,干扰中国的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计划。


众所周知,主权信用评级会影响国际机构对一个国家的看法,相应就会提高资本使用的价格。所以某种程度上,“做空”中国是西方机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融资成本的一种手段,中国企业的国际融资成本也因此水涨船高。


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为什么要维持自己的AAA的评级?这样大量资本就会向其聚集,然后他们再对其它国家刻意降低评级,就可以人为提升别人获得资金的价格。这一高一低,资金的价差就出来了,美国就能从中雁过拔毛。


“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沦落为政治化,这是国际信用评级领域的悲哀。”前述接近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人士表示,西方善于通过制造国际舆论向一个国家施压,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做空”中国亦是如此。


这其中,中诚信在穆迪发起“做空”中国的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相关评级数据又是否共享?


 合资评级机构或沦为数据通道? 


就在穆迪绞尽脑汁“做空”中国,干扰中国发展的同时,通过参股的中诚信还享受到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获得十分可观的利润。


据公开资料,1998年9月11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评级公司中诚信成立,由惠誉国际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2006年,中诚信49%的股权被穆迪收购。


2016年12月,中国诚信以持有的100%中诚信证评股权对中诚信国际增资,增资完成后中国诚信持有中诚信国际70%股权,穆迪持有30%股权。2017年,中国诚信分立为中国诚信(存续公司)和北京智象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下称“北京智象”),中诚信国际的投资人由中国诚信变更为北京智象。截至2019年末,北京智象持有中诚信国际70%股权,穆迪持有中诚信国际30%股权。


据悉,中诚信占据中国评级行业近四成左右的市场份额。初步估算,穆迪从中国市场的获得权益净利少则近十亿元。


仅仅是“吃相”难看,也罢!但更重要的是,在信用评级过程中,中国企业的核心经济数据均会被评级机构所掌握。那么,三大又会像汇丰银行一样“做局”下一个中国公司吗?在当下特殊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企业是时候该留个心了!


备受关注的汇丰银行构陷华为一事,已经为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纵观世界其他国家,以日本、韩国、印度、马来西亚为代表的部分亚洲国家已经对国外评级机构和其参股评级机构,进入本国市场在准入条件和评级范围等做出了严格规定。


以日本为例,作为亚洲的经济发达国家,日本国内评级行业虽也有国际三大介入,但大部分市场份额由日本大藏省授权的本土两大评级机构R&I和JCR所占据,且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战略的独角兽级企业均为此两家客户,可见日本对民族评级机构的保护与扶持。


同样,美国更是设置了诸多隐性壁垒:一方面进入的评级机构需得到NRSRO(国家认可统计评级机构)的成员同意;另一方面要求进入的评级机构在美国市场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客户群体。


源点注:本文来自于“商业观察杂志社”。



你的在看与点赞

我都认真的当成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