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遇见非遗 | “阿数瑟”——茶马古道天籁音 一腔传唱千百年

今日临沧 2023-10-29

“想看仙女到南伞,想唱山歌下镇康。”

“月亮粑粑月亮块,阿哥妹子打歌来。”

“唱起镇康阿数瑟,三天三夜歌不落。”

……

在镇康县,哪一种曲调人人都会,那一定是“阿数瑟”!



“阿数瑟”文化历史久远,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在镇康与当地武装力量对峙于“阿数瑟”寨和“罗细瑟”寨,诸葛亮军队因长期征战减员较多,诸葛亮于是让士兵夜间轮流高举火把围圈歌舞,并高唱“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以示兵员充足,迷惑敌军,不战而胜。此后,每逢节庆,人们都会自发地以歌舞来纪念。“阿数瑟”唱词总以“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结尾,“阿数瑟”因此得名。



早期,“阿数瑟”由民间艺人口传身授进行传承,直到20世纪80年代《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临沧地区镇康县资料卷》出版后,才有了正式的文字和乐谱记录。“阿数瑟”是镇康县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主要包括音乐和舞蹈两个部分。2021年,“阿数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打歌音乐,“阿数瑟”以三弦为主乐器,葫芦笙、笛子为伴奏乐器,以弦调为核心,分硬调、软调、三合弦三种弦调,以三弦的不同定弦而命名。“阿数瑟”的唱词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既往流传、固定的,多用于民俗仪式;一种是不固定、即兴演唱的,可以一个人自问自答,也可以两方对唱,即“作对子”,而每唱完两句,后面都要以“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结尾,讲究押韵,带动气氛,能将整个打歌活动引入高潮,这也是“阿数瑟”文化的精髓所在。



作为传统舞蹈,“阿数瑟”舞蹈动作随“阿数瑟”音乐踏歌而起,大多是模仿农耕、动物以及生活形态,大致分为情绪舞、劳动舞、模拟舞三种。硬调舞步节奏强烈欢快,适合群体打跳。软调多为男女对唱,互诉衷情,舞步更加婀娜自由。



近年来,当地政府将传统“阿数瑟”音乐作为重点抢救和保护对象,经多次普查和收集整理出了镇康县传统“阿数瑟”曲谱、曲目等近5000首,整理编辑的《紫丁香——镇康民歌辑》《回味经典·阿数瑟》,为“阿数瑟”的传承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除镇康县之外,“阿数瑟”也在邻近永德、凤庆、云县等滇西地区,以及泰国清迈塘窝、大谷地等华人地区,缅甸果敢华人地区广泛流传。“三担白米三担三,挑起白米下镇康,镇康爱我小白米,我爱镇康小姑娘。”记录的便是物资匮乏的过去,镇康人与缅甸进行核桃、盐巴、白米等的商贸往来。时至今日,镇康仍会定期举办“阿数瑟”山歌会,邀请缅甸派代表参赛,双方经过声音、声调等方面的比拼决出“歌王” “歌后”。“阿数瑟”已成为增进边疆各族儿女感情,架起与海外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中缅边民友好联谊的方式之一。



克春梅是镇康县民族文化工作队队长,也是“阿数瑟”传统音乐市级传承人,她七八岁时就开始学习“阿数瑟”。参加工作后,克春梅十几年如一日奔波于各个村落间,收集当地群众传唱的“阿数瑟”。她说,作为“阿数瑟”非遗文化传承人,一定要将镇康的地方传统民间音乐传承下去。如今,镇康有“阿数瑟”国有文艺院团1支,农村业余“阿数瑟”文艺演出队120余支,有罗文军、克春梅、熊茂华等多名传承人,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少年,都自发地接受了“阿数瑟”这种艺术形式并加入了传承队伍。



从红白喜事、节日庆典到舞台表演,甚至茶余饭后的广场舞,处处可以看到“阿数瑟”打歌的队伍。如今,“阿数瑟”已不再是只流传于镇康县乡村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是转变成了整个镇康县的文化符号,这也让这座县城焕发了新的生机。




来 源:临沧融媒体新闻社

 辑:杨文灿 

 核:杨晶晶

终 审:彭 萍

投稿邮箱/lczbd123@163.com

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今日临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