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2017年10月

2017-11-07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公众号作为专注发布人文社科新书资讯的平台,除了定期发布每月精选的人文社科联合书单,也充分吸收和分享其他优秀的书单。希望我们的工作有助于本公众号的读者粉丝们选书读书。


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始于2006年,每年2—11月发布。经得中华读书报的同意,“人文社科联合书单”公众号以后将转载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不过,小编将进行一些微处理,即删除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中的一般虚构类、少儿类等作品,保留人文社科类。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美]梅天穆著,马晓林、求芝蓉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10月第一版,68.00



蒙元史是近些年学术界和大众讨论的热点,欧美学界在这一领域的耕耘可以追溯到17世纪欧洲东方学初兴阶段,而且因为视角及语言的不同,欧美学界的研究颇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梅天穆此书就是欧美蒙元史学界新近的一部佳作。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蒙古帝国的兴亡,并归纳了蒙古帝国全球化的意义。第二部分条分缕析了蒙古帝国对从东亚到西欧社会的塑造,小到一种食物、药品的传播,大到内亚政权的形成和民族的迁徙,此即作者所谓的“成吉思大交换”——除去征服战争外,蒙古究竟给世界带来了哪些改变?蒙元帝国部分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把世界带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成吉思大交换”在深度与广度也许逊色于“哥伦布大交换”,但其对世界史的影响仍然不容低估。


《南齐书》(全3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梁]萧子显撰,王仲荦点校,景蜀慧主持修订,中华书局2017年8月第一版,200.00元



《南齐书》是南齐皇族萧子显亲撰的当朝史书,记载了南朝齐王朝二十四年的历史。点校本《南齐书》由王仲荦先生点校,为目前最为通行的整理本。此次修订在底本和校本的选择方面颇多提升,并充分吸收了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南齐书》点校本原有校勘记1756条,修订本校勘记增加到了2400余条。其中,删去旧校340条,改写旧校660余条,新增校记近1000条。标点等方面亦有改进。


《1944:龙陵会战》,余戈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8月第一版,98.00元



军事史写作者余戈自2004年投身中国远征军滇西战场的研究、调查至今已13载,先后出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均是抗战史领域的佳作。最新的《1944:龙陵会战》与两部前作一同构成厚重、翔实的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龙陵与松山、腾冲均为中国远征军1944年对日抗战核心战场,余戈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文献并多次前往龙陵等地实地考察基础上,在书中详述了当时中国远征军龙陵会战及收复芒市、遮放等地,会师中国驻印军、打通中印公路的过程,对战事走向、大小战役得失乃至对全国抗战进程的影响等皆有看法。80万字亲历战事者的记述与作者的分析阐释结合,加上中日作战地图50余幅、历史照片50余张,得以用“微观”视角近距离回望历史,通过文字和图片“触摸”那场战事。


《最后一公里村庄》,贺雪峰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48.00元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农村、农民所面临的问题向来是中国社会需要正视、重视的问题。国内知名三农问题专家贺雪峰及其主持成立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长期关注中国农村的变化,置身中国农村正在进行的巨变,“最后一公里”是贺雪峰治学理念与方法的体现,也是他研究的重要乡村治理现象。十几年来,从理论研究到田野调查,他同中心的师生们发现问题、总结观点,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这部精炼着社会学思想与凝聚了大量实证个案的著作中。书中记录了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出现的现象和问题,通过对村民个体、家庭及乡村社会组织等多层面的调查,真实反映出当下中国乡村的生存状态,重新探讨和看待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京都如晤》,苏枕书著,中华书局2017年8月第一版,49.50元



这是苏枕书写给好友“嘉庐君”的书信集。苏枕书客居京都多年,对这座满载日本文化源码的古城有着细致入微的体察。书信的内容多是作者的日常琐事,一日读了什么书、去了何处、所见何人何物,皆落于笔下。作者的写法看似“闲庭信步”,实则经过了用心的取舍。梅酒、桂花、栗子、金平糖、抹茶、柿子、樱花、旧书……这些文化符号组合在一起,把立体的京都风物传达给读信者。作者的文字从容典雅,书的装帧亦精致雅洁,捧读之际,心不由得静了下来。作者对时令与天气的变化格外敏感,字里行间能清晰地感受到“四时行,百物生”。“山前风景,由三月末的樱花,到四月初的新绿,层层叠叠,更换几重,如今则是一日绿似一日。山鸟朝夕啼啭,清越动人。”千年古都,见字如面。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荷]田海著,赵凌云、周努鲁等译,中西书局2017年4月第一版,68.00元



《讲故事》探讨了老虎外婆、樟柳神、旱魃、剪辫等中国古代几种典型故事(谣言)的流变,并就其引发的恐慌及应对之法作了详尽的分析。与孔飞力着重阐述国家与地方士绅在平息恐慌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本书将眼光转向百姓,剖析百姓面对恐慌采取的措施,其中尤以选择替罪羊为主。本书为读者走近、了解、研究中国古代谣言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章永乐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8月第一版,48.00元



本书从康有为对于其生活时代的国际体系的解读和回应切入,以全球史的眼光理解康有为的法政思想以及近代中国道路,在多个方向上形成学理和思想上的突破。学者汪晖认为,该书对“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这一论题做出了富于创见的研究,与一般的将中国“天下观”与西方民族国家体系之间的关系置于中心的研究不同,突出了十九世纪欧洲帝国体系与康的思考之间的关系,为重新解释康有为提供了更贴切的视角。


《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加]卜正民著,黄中宪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48.00元



这是加拿大学者、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这本书无论写作的切入点还是文字风格都与作者除此之外的那些研究和写作不乏关联——用举重若轻、流畅有趣的笔触进入17世纪的历史,透过绘画、瓷器这样的艺术品、器物,一些人物的经历,来观照表象背后的三百多年前东西方政治、文化、经贸上的交流。


《希腊化史:亚历山大大帝》,[德]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著,陈早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118.00元



《亚历山大大帝》是德国历史学家德罗伊森的处女作,首版于1833年。四十余年后,德罗伊森对之进行修订,并与另外两册关于亚历山大继承者的著作合并为三卷本的《希腊化史》。因此,本书并不仅仅亚历山大的传记。在作者眼中,亚历山大绝不仅仅是浴血冒进的一介武夫,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他创建的帝国在身后不久即分崩离析,但其所引领的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高旭东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58.00元



与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相比,本书新意颇多。作者视甲午战争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起点,与以前将“五四”作为现代文学起始的通行做法很不相同。作者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来探讨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也多有独到发明。此外,本书包含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和文论的选读,与一般文学史书写概述加评析的写法也大为不同。


《亲历文坛五十年》,吴泰昌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39.90元



作者从1960年代起长期从事文艺报刊编辑工作,熟知百年来的文坛掌故,交好的文坛大匠也很多,他因此无意中得了一个雅号——“中国现当代文学活化石”。这书里,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他和茅盾、巴金、沈从文、钱锺书、杨绛、叶圣陶、朱光潜、冰心、朱自清、孙犁等人的交往故事。回忆细致而微,鲜活生动,可读性十足。读此一本,可增进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坛的了解。


《有如候鸟》,周晓枫著,新星出版社2017年9月第一版,49.00元



作家周晓枫似乎有“文字洁癖”,繁复、深邃,偶尔流露的幽默,这些特质在这部散文集中均有体现。书中收入她近年来的十几篇散文,或忆旧或记录行旅或表达关于写作、文学等方面的想法,以从容的节奏显示一种细腻自省的姿态。



《宋元绘画》,方闻著,尹彤云译,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68.00元



宋元之变一直是文史界、美术史界关注的议题,其中文学作品与书画作品风格的巨大转变,更是文艺理论家和艺术史家绕不开的关键问题。方闻先生的《宋元绘画》,聚焦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重要绘画馆藏,以25件不同主题、各具面目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不仅显示了一位艺术史家的宏观视角,也引导我们从更具体的角度思考艺术即历史这一命题的意义。


《古怪的科学:如何解释幽灵、巫术、UFO和其他超自然现象》,[英]迈克尔·怀特著,高天羽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60.00元



外星人是否到过地球――并且绑架了人类?亚特兰蒂斯是否真的存在过,如果是,它如今又沉睡在哪里?关于“人体自燃”的记述可信吗,那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真有办法“创造”僵尸吗?“濒死体验”者宣称看到了上帝或者死后的世界,他们的话可信吗?……本书作者挑选了24个热门的“超自然现象”,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解答,贯穿全书的机智幽默令人莞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