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田鹏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制度”解析

思想火炬 2022-05-10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编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世纪难题,又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和历史作出的一项庄严承诺。这一世纪难题和庄严承诺即将在2020年被正式破解和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具有显著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无穷魅力,是因为这一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深刻的理论逻辑和生动的实践逻辑。而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领导制度以及效能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加完善、定型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1]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当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抵近2020年底这个历史节点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全面小康社会即将落成。它将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界宣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个中国人民几千年的企盼和夙愿已经变成现实。这其中的奥妙何在,根本原因在哪里?人们可以从多重视角予以分析、研究。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时代魅力。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世纪难题


  “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看似平常无奇,耳熟能详。实际上它却蛰伏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深情向往,蕴含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丰衣足食一直是我们的先民们最朴素的憧憬和愿望,人们为此不知疲倦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们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形成了小康生活的向往和理念,而且相信,山再高,往上攀登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终能达到。“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2] 中国人民用110年的时间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用70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用4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跃升。中华儿女用百折不挠、坚忍不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持续书写着人类发展史 上的伟大传奇,一直在为过上幸福美好的全面小康社会生活而奋斗。当我们反思、回味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时候,反思、回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时候,反思、回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时候,便不禁感叹,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前无古人”的条件下,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艰辛 探索,为中国人民能够过上小康生活创造和奠定了重要思想、物质、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的重重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设计用70多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而,这着实是一个世纪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不仅要有速度,更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提高经济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需要平衡协调,质量和效益需要明显提升。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需要明显进展,工业化和信息化需要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加快步伐,新产业新业态必须迅速成长,服务业等实体经济比重必须进一步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旧动能要转换,创新驱动必须成效显著。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动能必须实现转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深入持续推进,技术、资本等全要素生产率必须明显提高。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需要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需要更加合理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需要突破性增强,并向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挺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协调性必须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持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快速提升。城镇化的质量进一步优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应当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深度、广度需要不断拓展,统筹国际国内市场、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要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国际收支达到基本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必须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教育现代化必须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下降,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现行标准下,通过精准扶贫,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消除几千年来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绝对贫困现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须显著提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到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广泛弘扬,并日益成为我们的行动自觉,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需要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必须不断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质量必须总体改善。“美丽中国”必须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和实际行动,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成为常态,低碳生产生活水平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大幅减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制度”必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其效能转化取得重大进展,全社会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中国制度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必须更加明显呈现。这些可以感知、触摸的重要指标体系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单向度”的经济社会,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统筹协调的综合指标的历史考量,是覆盖人口全面、覆盖领域全面、覆盖区域全面的小康社会。勿庸讳言,这些刚性目标都具有历史性、开创性。欲想达到,谈何容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3] 所以,如此严峻的世纪难题,如果能够如期破解,那么合乎逻辑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日必然是全面见证“中国奇迹”之时,必将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必将是中国对人类社会做出的伟大贡献。众所周知,西方世界走向现代化,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仅不乏先例,而且世界上的现代化国家都已经为资本主义制度所垄断和覆盖。人类能否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走向、走进现代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则一直遭到西方世界的置疑甚至否定。因此,如果中国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那就不仅具有社会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4]


二、“中国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倒计时。回顾峥嵘岁月,反思奋进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全面小康社会得以建成的原因、条件、理由有很多。但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讨论问题,我们不能不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和保障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支撑和根本保障。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之谈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5]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上层建筑往往通过 “保护自己”与“排除异己”的方式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经济基础,通过驾驭和管控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运行,为自己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服务。国家一般都是通过复杂的政治机构、法律机构、意识形态机构等把上层建筑领域整合为调节和控制社会有机体,并以此来保护、巩固、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治理经济、社会生活,而使社会处于一定秩序之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原理启示我们,必须善于从社会上层建筑,从政党、国家、制度入手,深入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原因。 反贫困,建小康,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宿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向小康社会目标挺进。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纵横比较,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大、影响之大,史上空前。史诗般地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促进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筑了全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推动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美收官。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之所以能够支撑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深刻的理论逻辑、生动的实践逻辑。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因为这一制度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这些思想、理念中的精华向国家、社会等各级各类制度的转化过程,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逻辑。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辽阔疆域的开拓、悠久历史的书写、灿烂文化的创造、伟大精神的培育等,都是在自古以来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国家和社会制度框架下实现的。进入近代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导致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陷入了全面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努力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曾经尝试借鉴或照搬了西方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虽然这些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但至少证明了这些舶来的“制度产品”在中国水土不服。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我们党始终善于团结和带领人民探索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制定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从而确定了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建立了国家政权组织体系。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当代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因为这一制度具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果是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的。既有理论成果,又有理论成果引导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产生、本质、功能、趋势和政权形式等作出了科学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其产生和消亡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关系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特征,阶级斗争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并通过这一专政形式最终消灭私有制,国家也从而自行消亡。但在阶级和国家消亡的历史条件尚未成熟之前,国家不仅不可能消失,而且国家机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国家效能必须不断完善、优化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新社会,初步提出了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的主张,并领导人民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成为一个最紧迫的重大实践问题。毛泽东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特别是关于国家本质、功能、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相结合,对新中国的阶级性质、国体和政体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创建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先后提出并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其中就包含着对党、国家、社会制度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论逻辑,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逻辑,是国家治理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逻辑。正是这个理论逻辑,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并日趋成熟定型。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生动的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因为这一制度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得人民拥护。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这样,不是主观臆想,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完善。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生成的实践逻辑就是创新制度、应用制度、证明制度、完善制度的逻辑。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三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踏步赶上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这次新冠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就是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用两个多月时间,取得了根本性、战略性防控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全社会生产生活基本恢复,社会总体稳定有序。三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并存,并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形成良性互动。在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特别是近代以来,有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但社会动荡不宁。有的国家社会安宁,但经济发展缓慢。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拉大,政治多极化严重,党派纷争不止,民粹主义高涨,种族歧视凸显,暴力事件频发,社会撕裂加剧。而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发展创造奇迹,社会长期稳定也创造奇迹,两者相得益彰。 进一步分析,具有深厚历史逻辑、深刻理论逻辑、生动实践逻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何以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支撑和根本保障呢?其内在机制何在?研究、比较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领导制度以及效能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依据。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其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发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显著优势,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这个复杂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中国共产党。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军队,各民主党派,各企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之下,一个都不能少。在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设计中,坚持党的领导,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决不是一个简单、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政治原则。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做到“两个维护”,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党中央的精神为前提。这一制度安排极大地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治污染、扶贫攻坚三大攻坚战。 其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发挥“坚持党的科学理论”显著优势,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指导地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己经成为全党思想上的时代标识、团结统一的思想根基、精神上的共同语言,从而成为全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引领。 其三,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发挥“保持政治稳定”的显著优势,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框架下,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始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繁重任务、艰巨使命,“改什么、怎么改”必须始终坚持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必须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该,这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遵循。 其四,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发挥“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框架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社,走共同富裕道路。面对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艰巨任务,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始终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动摇,“我们仍然要坚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要抓好,党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都要完成。疫情特别严重的地区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其他地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7]这就既确保了全国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战略性成果,又不失时机地推动了全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为决胜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支撑和保障下,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了基础。我们必须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条件、保障,又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任务。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三个基本层次。作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安排,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开辟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创新有效制度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把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果,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能充分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能充分展现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此,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心骨、定盘星。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论述,才能对“中国制度”真正形成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从而提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具有“四梁八柱”作用,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8]中国共产党领导既是我国根本领导制度,又是保证其他制度成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制度。因此,“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9]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他特点的最本质特征,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他优势的最大优势。因此,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首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为坚持和完善其他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从而确保党永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调整和变革,又涉及一系列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特别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坚持、捍卫、完善、发展及其现代化,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将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社会、自然界等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决同一切歪曲、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作斗争。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都必须进行坚决斗争,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国际竞争最根本的是制度竞争,制度优势是根本优势。全面小康社会之所以能够如期建成,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力支撑和保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根本领导制度的支撑和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支撑和保障下,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也一定能够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15页。[2]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3页。[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78页。[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72页。[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页。[7]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4期,第11页。[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20页。[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旗帜》2019年第11期,第9-11页。

(作者:田鹏颖,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相关链接:

田鹏颖: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田鹏颖:思政课创新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田鹏颖:雷锋精神——新时代宝贵精神坐标

田鹏颖:向新时代伟大的劳模精神敬礼

田鹏颖: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共享“思想火炬”官方头条号:@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