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田鹏颖:在原创性实践中创造出原创性新话语

田鹏颖 思想火炬 2022-09-09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欲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必须首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哲学社会科学的领航学科创新。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必须首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其中话语体系最为核心、最为关键、最为重要,因为话语体系是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基本单元、基本要素、基本支撑。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从最根本意义上讲,必须在中国原创性实践中提炼原创性新话语。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曾经说过:“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长期以来,有的学者对西方话语始终怀有敬畏,言必称“西方”,事实上做了“西方话语”的搬运工;有的学者始终热衷于从概念到概念、从范畴到范畴、从原理到原理,甚至循环论证。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没有在推进具有中国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构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决不是反对研究西方、借用西方话语,更不是反对理论解读、阐释和发挥,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考察,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建设,最根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办法是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必须坚持用学术讲政治

 政治话语表征着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选择,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制度、历史、文化、思想的重要承载。学术话语表征着学界对政治话语的理性反思,是领悟、剖析、传递政治话语的重要途径。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融会贯通、相辅相成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的重大战略和策略。我们既要保证政治话语的基础性地位,又要发挥学术话语的载体作用,让政治话语通过学术话语“变通”深入人心,真正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坚信“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使学术话语应时应势地反映政治话语,使政治话语学术化、理论化、大众化,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对其从客观接收到主观接受的转变,进而达到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境界,更好地构筑中国话语权。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必须始终立足中国实践

 1944年,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这就是独立自主实践基础上的独立自主思考、独立创造。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建党一百多年来,从“文明蒙尘”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曙光,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魅力和理论自信,是创造中国理论、构建中国话语本体论基础。我们应当根据不断变化着的中国原创性实践,创造新概念、创立新范畴、构建新话语,并以此深度阐释“中国问题”,逐渐生成一种能够凝练中国发展实践成果、实践经验的中国话语体系。这是在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年初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既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又提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方法论原则,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学习和贯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守正创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别是国际形势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宁,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做到守正创新。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新;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正,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新;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守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之正,创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之新。在这一伟大原创性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学科话语体系。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必须始终直面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紧跟时代步伐、直面时代课题则必须在学科话语建构中不断地调整和优化逻辑理路,使我们创新和建构的话语体系成为“思想中把握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迫切要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强化“身份自觉”、站稳专业立场,基于时代需要,深度挖掘和梳理中国实践经验,从中破解亟需探究和回答的时代课题,进而形成具有时代价值和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这种话语体系构建不是超脱现实的“自我”研究或仅仅依赖现有理论成果的“拿来”研究,而是紧跟时代发展、倾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实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相贯通,使“中国实践”上升为“中国理论”。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者,在建设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成就,其中话语体系建设是灵魂,是我们锚定学科方向、做实学术底蕴的重要途径,又是我们激发理论创新活力、检验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尺度,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真理精神的重要标识之所在。因此,在原创性实践中提炼原创性新话语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必然的逻辑选择。

(作者:田鹏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





相关链接:

田鹏颖: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人类民主共同价值新高度

田鹏颖: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田鹏颖 :守正创新 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田鹏颖:论牢记“国之大者”

田鹏颖 :“守正创新”的方法论意义

田鹏颖:“两个没有辜负”的时代启示

田鹏颖: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共享“思想火炬”官方头条号:@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