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虞崇胜 | 补齐短板:木桶原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运用

点击上方“蓝色字”可关注我们!
A

BSTRACT

摘要


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借鉴木桶原理,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同时,及时补齐制度短板和治理短板,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K

EYWORDS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优势;制度短板;木桶原理




A

UTHOR

作者简介


虞崇胜(1952-),男,湖北黄石人,政治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F

 OUNDATION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研究”(18VSJ025)。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下简称“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制定并通过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党之所以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并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固然是要总结既往经验,强化制度优势,但更重要的则是要补齐制度短板和治理短板,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制度基础和治理前提。正如《决定》指出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1]。本文拟借鉴木桶原理,在分析我国制度短板和治理短板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我国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建议。
一、木桶原理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益启示

以往人们所理解的木桶原理,也称为短板效应,是指一个由若干木板构成的木桶,其盛水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

近年来,木桶原理又被赋予新的内涵。比如,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单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更取决于固定木桶的圆箍,如果圆箍不牢固,它一折断木桶就会散架,就一点水也盛不了。再比如,要想木桶长时间都能盛满水,不单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和木桶外面的圆箍,还取决于每块木板的质量。即使最短的那块板补长了,木桶的圆箍也牢固了,但如果其中有一块木板质量不好,出现了腐烂,那么水盛得越满,就会越危险。因为当这块木板承受不住水压时就会折断,木桶仍然不能盛满水,甚至连一点水也盛不住。由上可知,要想木桶盛满水且长时间盛满水,就必须提高木桶的整体质量。只有当木桶最短的那块板、木桶外面的圆箍和每块木板的质量都是好的,木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效能。以上木桶原理启示人们,一个系统(体系)的功能不是取决于其功力最大的部分,而是取决于其功力最小的部分,因此要发挥系统(体系)的整体作用,不仅在于扬优(发挥优势),关键还在于补短(补齐短板)。只有首先补齐短板,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其每一部分的质量并协同发挥作用,系统(体系)才能发挥最大功能,进而提升禀赋,保证长期稳定运行。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在制度发展问题上,人们关注最多的是如何将制度优势发挥出来,而对于影响制度整体功能的制度短板,往往是视而不见的。应该说,这种制度偏好对于制度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害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运行多年的旧制度,如果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及时调整,及时补齐制度短板,往往会因制度短板效应的不断扩大而导致制度整体功能的丧失,甚至引发制度革命。法国大革命发生后,1856年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写了一本书——《旧制度与大革命》。该书系统地探讨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发生的关系。全书围绕大革命“为什么在法国而不是在其他国家爆发?为什么它在法国具备的某些特点,在任何地方也找不到,或只出现一部分?”这样的问题展开,着重分析了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些奇特现象及其原因,诸如“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它的评价歧异”“大革命如何是一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到18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法国人何以先要改革,后要自由”“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何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等等看似矛盾的问题。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发生的各种深层原因的分析,托克维尔指出:“它决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同样也会坍塌,这里早些,那里晚些;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业绩。”[2]从《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任何制度体系都是有局限的,都会存在制度短板,僵化的制度体系是难以维持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发展,良好的制度必须始终保持进取的状态;只有通过积极的制度变革,不断补齐制度短板,制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如果不能及时改革旧制度的弊端,及时补齐制度短板,即使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推翻旧制度的革命也是在所难免的。《管子》中有一句治国名言常常被人们提起:“夫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3]意思是说,大国如果治理无方,最终也会走向弱小;反之,小国如果治理有方,最终必将会变得强大。何以会如此呢?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政”,即治国方略,主要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按照上述木桶原理,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犹如一只木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犹如优化和修补这只木桶。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路。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借鉴木桶原理,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同时,及时补齐制度短板和治理短板,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全面正确认识我国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为党领导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飞来峰”,也不会是“常青树”,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尽善尽美,而是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一制度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细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会发现,《决定》总结出的13个方面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与提出的13个方面需要坚持和完善的制度体系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这就说明,我国制度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4],需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健全和完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好制度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执行,那就是聋子的耳朵,好看不中用,并且还会败坏政治生态,使党员和干部丧失对制度的敬畏和信守。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我们的制度不少,可以说基本形成。但不要让它们形同虚设,成为‘稻草人’,形成‘破窗效应’。很多情况没有监督,违反了也没有任何处理。这样搞,谁会把制度当回事呢?我们党的制度是从党章开始的,学习党章学了半天,最后还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不行!”[5]2016年4月,他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指示中特别强调:“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改革创新精神补齐制度短板,真正使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严起来、实起来。”[6](一)辩证看待我国的制度优势所谓辩证看待我国的制度优势,是说不能把制度优势绝对化,而要把制度优势看作是比较优势,是优势不断增长的过程。什么是制度优势?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从制度学理来说,制度优势是与其他制度相比较而言的,是此制度较之其他制度所具有的优秀势能。政治学研究认为,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因此,优秀的制度往往能够带来社会发展的稳定性、长期性、永续性。表面上看,制度优势往往体现为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并非就一定是好制度。在特定环境下,不好的制度也能办成大事,如在专制制度下也办成了许多大事(当然包括办了许多坏事)。因此,制度好坏不应以能办大事来衡量,而应以能办好事、办有益于国家和人类永续发展的好事来衡量。从发展的角度看,制度优势总是相对的,过去的优势不等于现在的优势,现在的优势也不等于未来的优势;同时,制度优势也不等于治理效能,不一定能带来有效的治理,有的时候有优势的制度其效能却是很低的。故而,要想保持制度优势和发展制度优势,就必须实现创造性转换,即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然而,制度是规范,治理是行为,制度优势不可能直接转化为治理效能。如欲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借助于中介,即首先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优性。从能量角度看,优势是一种势能,优性是一种性能。势能是外在的,需要借助他力才能发挥作用;性能是内在的,它自身是能够做功的。势能因外在于体外,往往是容易丧失的;性能由于内藏于体内,则是不容易丧失的。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变革,将制度势能转化为制度性能,使制度本身具有优秀的品质(即制度禀赋),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实现。依据制度效能理论,制度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同时,制度执行也不只是按葫芦画瓢,丝毫没有一点创意,而是要根据现实的环境和条件,善于将制度势能转化为制度性能,进而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二)高度重视我国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在制度执行力方面也有显著提高。但也要清楚地看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存在的不配套、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等短板也日益凸显。短板之一:制度短缺。这主要表现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现有制度滞后于实践,赶不上时代发展潮流。信息化、智能化不仅加快了各个领域的发展,而且也改变了大多数领域的发展和运行模式,国内国外、党内党外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与这些新变化相比,国家制度在某些领域出现了一些缺位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家机关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制度,补齐了一部分制度短板,但是还留有一些空白,仍然存在制度体系不完整、制度结构不合理、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如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就是一项需要新建的制度;“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也都是需要大力加强的制度。在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制度体系中,也是实体性的制度多,程序性的制度少;各条块的制度交错重叠,党代会常任制的相关制度与党委、政府、人大等相关制度关系交错混杂;有些制度条文虽多,但过于抽象笼统,只有定性的规定,没有定量的指标要求;有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可操作性的规定,造成了一些制度的运行不畅;有的制度滞后于实践发展和形势需要,有的同宪法和法律、既有方针政策不一致,有的相互之间交叉重复、相互冲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的制度有些还不够健全,已经有的铁笼子门没关上,没上锁。或者栅栏太宽了,或者栅栏是用麻秆做的,那也不行。”[7]短板之二:制度陈旧。在长达70年的制度建设中,我国党和政府制定数以万计的制度规范。经过岁月的洗礼,许多制度规范已经陈旧,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虽然在实践中已经废止和修订大量制度规范,但是制度规范的更新仍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如果认真清理一下党内法规制度就会发现,党内法规制度就存在不配套、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等问题。为了维护党内法规制度的协调统一,加快构建科学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中共中央从2012年7月开始陆续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根据清理后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显示,1978年以来中央制定的767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300件被废止和宣布失效,另有42件将作出修改。这就充分说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需要遵循木桶原理,对各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予以全面梳理和清理,废除部分制度、更新部分制度、迭代部分制度,保持党内各项制度与时代同步、与事实同步、与国家法律衔接。通过全面摸清党内法规制度的“家底”,为废改立提供基本依据。除了集中清理外,更要重视日常清理,实现清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类似于党内法规制度这种情况,在国家制度和其他制度体系中也普遍存在。

短板之三:制度失灵。制度失灵是说虽然有制度但是发挥不了作用。造成制度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制度更新缓慢,跟不上时代节奏。面对3年左右就会出现一轮更新周期的现代信息社会,有些制度和规范十年甚至几十年不变化、不更新、不换代,结果造成新制度没有,老制度无法执行,致使“先上车后买票”“先生孩子后领证”现象频繁发生。有的制度丧失了规范力和约束力,出现了很多人想干事又不敢干或不知道如何干的懒政现象,有些制度公信力、约束力弱化,甚至沦为摆设,既有损党和政府的威信,也有损老百姓对制度的依赖和认同。二是制度虽有,但是漏洞百出,出现“牛栏关猫”现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存在制度漏洞,一些部门和个人能够轻松地避开制度的规定,钻制度的空子。本来,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条文应该周详缜密,可有些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语言表述既不严谨也不周密,导致管理细节上破绽百出。三是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管,形同虚设。制度监管一直是一些部门的薄弱环节,有些单位和部门监管缺位已经到了让人瞠目的地步。针对上述制度失灵现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牛栏关猫是不行的!”[8]短板之四:治理失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制度不能在治理中得到贯彻执行,再好的制度也是没有意义的。制度刚性是制度的灵魂,如果留有“暗门”,频开“天窗”,再好的制度也会名存实亡。当前,某些地方、某些部门,既存在制定制度疏漏笼统,也存在落实制度疏于严格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往往原则性要求多,操作性措施少;实体性内容多,程序性规定少;事前安排布置多,事后检查追究少。有的制度自身存在缺陷,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如此种种,必然造成制度失效和治理失效问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9]制度失效与治理失效是相并而行的,制度失效必然带来治理失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狠抓治理环节,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之治”。然而,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复杂性、易变性,以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的治理能力不足等原因,在意识形态治理、网络治理、腐败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环境治理等领域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治理失效问题。比如,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就有明显缺陷。集中表现为责任落实机制不健全,责、权、利不统一,社会稳定管理“错位”“缺位”“不到位”现象比较严重。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方面,各种调解手段还缺乏有效衔接;社区社会治安管理情报信息预警机制滞后于实战需要;刑侦队伍素质和装备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攻坚破案的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应急管理中,各监测预警系统设置的监督点还比较少、现代化水平偏低。又如,城市治理中也有许多短板。许多地方过多地注意了表面工程,而忽视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形象的过度追求,超过对百姓实际获得感的重视;对GDP增长的痴迷,远超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根据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在城市治理中,既要看到地标区的灯火辉煌,也要听到老旧城区的民声呼唤;既要看到中心城区的车水马龙,也要看到城乡结合部的杂乱无章,要把民生难点痛点作为城市治理的出发点、着力点,不断增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述我国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中的短板,显然是挂一漏万的,类似的情况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或多或少都存在。对于这些短板,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不闻不问,而必须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使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始终处于进取和发展的良好状态。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优化制度体系、补齐制度短板

人类社会制度发展史反复证明,有生命力的制度,应当是科学合理、务实管用、适应需要、便于执行的好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充分运用木桶原理,以改革创新精神,坚持立破并举,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要及时补齐制度短板;既要清理和废除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旧制度,又要抓紧完善和健全新的制度;既要注意优化制度体系的结构,也要注意提高单项制度的质量;既要重视制度的完善发展,也要重视制度在治理中的实际效能。如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一)在优化制度体系上下功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既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结合而成的制度体系,也是制度体系、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协同推进的运作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治理体系则是一个系统,由多方面的制度组成,比如党的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而治理能力则是制度在运行中的表现。可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首要的任务是加快制度集成,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了加快制度集成、优化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不仅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而且具体规划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三步走”发展路径。在制度集成方面,《决定》提出了13个“坚持和完善”的制度体系方面的具体内容,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以及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对制度完善和定型的时间节点作了具体部署。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具备成熟定型的基本条件,不仅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成熟定型,一系列具体的制度体制也在成熟定型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其相适应的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在基本成熟定型的基础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完备化。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二)在补齐制度短板上下功夫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短板是决定整个木桶容量大小的关键因素。制度建设更是如此。以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的脱贫攻坚战为例,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问题以后,贫困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将从显性的绝对贫困转向更加隐蔽的相对贫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决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就是要探索建立相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和扶持的长效机制,采取务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让相对贫困人口得到更多扶持和实惠,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决定》29次使用“建立”概念,提出一批需要建立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清单。例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等等。所有这些要建立的制度和体制机制,都是补短板的重要着力点[10]。(三)在强化制度弱项上下功夫木桶最怕的是漏洞,麻绳最易从细处断。抓制度建设必须盯住薄弱环节,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固本强基,增强弱项。《决定》100次使用“健全”、128次使用“完善”,提出了一大批需要健全、完善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例如,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等等。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找出制度建设中的弱项,紧密结合已经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形成一体推动、一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抓紧健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抓紧健全完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四)在制度改革创新上下功夫无论是发扬制度优势,抑或补齐制度短板,都要求深化制度改革。制度改革是个常新的课题,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这次改革聚焦于党的组织制度改革,重点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内生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地开展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工作。这次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动作,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次集中行动。通过上述重大改革,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得到有效落实,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机构体系更加健全;党和国家机构履职更加顺畅高效,各类机构职能更加适应新时代战略要求;省市县主要机构职能同中央保持基本对应,构起上下贯通、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11]。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继续在制度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制度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五)在制度执行上下功夫首先,要强化制度意识,深刻认识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自觉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坚决防止制度成为“橡皮筋”“稻草人”。对制度要有敬畏感,要善于运用制度治理国家,习惯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更好地把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其次,要维护制度权威,党员、干部要作制度执行的表率。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引领全社会增强制度意识,自觉维护制度权威。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增强斗争精神,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再次,要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要明确各项制度执行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领导责任,形成制度执行强大推动力,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对把制度当摆设、破坏制度、违法违规违纪的,都要严肃查处[12]。(六)在治理环节上下功夫制度优势和制度效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治理环节上。没有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会落空。罗斯·特里尔针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短板就提出:“国家治理还要实现现代化转型,只有实现科学治理、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国家治理才能走出中国历史上治乱循环的周期律,迈上持续稳定繁荣之途。”[13]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现代科学工程,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工作方法尤其重要。毛泽东曾形象地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根据我国国家治理的现状,明确提出要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这“四个治理”就是四个重要的治理原则和方法,是将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所谓系统治理,就是运用系统性原则和方法进行治理。加强系统治理,就是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现政府、社会和群众的良性互动,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所谓依法治理,就是运用法治原则和方法进行的治理。加强依法治理,就是要切实培养法治思维,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学法、懂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所谓综合治理,就是多个组织部门联手、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开展的治理。加强综合治理,要求运用现代复杂性理论,变单一的行政治理方式为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强制约束与规范自律相结合,自我调节与社会调节相结合。所谓源头治理,就是对治理对象根本性问题进行彻底的整治。加强源头治理,要求找准问题的症结,在政策决策的制定上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确保每一项政策举措既符合国情、国力实际,又符合群众要求,真正把群众利益诉求解决在基层,把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综上所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在此过程中,我们既要十分珍惜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要清醒认识我国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中的短板和弱项,并以积极的开放思维去补齐短板和强固弱项,将制度发展完善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如此,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步伐才会更坚定,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才能更顺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5.

[2][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商务印书馆,2015:61.

[3]管子·霸言[A]//颜昌峣.管子校释[G].岳麓书社,1996:217-218.

[4][10]熊若愚.短板怎么补  弱项如何强[N].学习时报,2019-11-25 .

[5][7]习近平.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5-09.

[6]习近平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6-04-07.

[8][9]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08/c_1112740663.htm,2014-10-08.

[11]习近平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强调  巩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9-07/05/c_1210181291.htm,2019-07-05.

[12]韩正.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N].人民日报,2019-11-15. 

[13]三大治理,中国领导人的历史任务[A]//[美]罗斯·特里尔.习近平复兴中国[G].学习时报,2016-09-08.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G].人民出版社,1991:139.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权威期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