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德播客大赛冠军「城记播客」:用音频记录着一座座城市

播客志编辑部 播客先声 2022-05-15

王越洲的播客只有他一个人。
这在整个播客领域都十分罕见。通常情况下,少则二、三人,多至十余人,分工合作,更像一档综艺节目。然而王越洲却用他的「城记播客」,记录着无价的声音。
你可以在《特别制作:曹杨铁路农贸市场纪事》这期节目中,听到菜市场商贩的叫卖、大爷大妈与摊主的对话,当然也少不了王越洲的娓娓道来,“这些故事的叙述者,是这个农贸市场的摊主和附近的居民。他们看着这座菜市场慢慢建起,也即将看着它关停。”

长按识别二维码,收听节目 


整期节目的素材采集,花了将近4个整天。起初只是朋友向王越洲提起这个市场即将关闭,出于好奇,他决定“用一整天时间去逛一逛”,顺便和聊得来的摊主聊聊天,把这些对话录下来。从去年底开始,王越洲就多次前往市场,收集环境中的声音、顾客与摊主的声音,以及他采访的声音。
“这种路边采访的人,很多语序是凌乱的,其中还有方言”,方言会导致非上海本地——甚至包括部分上海本地人,听不懂受访者要表达什么,但节目的主题是“曹杨铁路农贸市场纪事”,王越洲仍然决定保留。
曹杨铁路农贸市场(图片来源:城记播客公众号)
在《一座江南小镇的兴衰小史》节目中,同样操着一口上海话的90岁老爷爷,滔滔不断地讲述这座他住了一辈子的江湾镇,抗战、奎星阁、慰安所……90岁的老人是这座小镇的活历史。王越洲也把这期节目剪成了2分钟的集锦,报名参加了2020罗德播客大赛。
令他意外的,是这一段声音获得了中国赛区第一名。“时长限制给选手们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如何把作品完整呈现出来,或者把节目的精华流畅展现在听众耳前确实是个挑战”,罗德麦克风中国区负责人Kevin说,当他听到「城记播客」时,第一反应就是“前三没跑了”

罗德播客大赛前三名(图片来源:罗德官网)

罗德播客大赛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播客比赛。Kevin告诉播客志,这次大赛通过多个视角对报名节目进行评审,例如节目制作水准、内容完整性、对听众的吸引力等等。截至目前,这是国内唯一从专业视角进行评比的赛事。
通过对普通人的采访,从琐碎的生活切入,记录江湾镇的历史与变迁。“第一名实至名归。「城记播客」从综合实力来讲,确实更胜一筹”,Kevin说到,“切入点很小但也很厚重,对于城市现代化进程见证者的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也很容易产生共鸣;采访同期声的应用引人入胜,是节目的一大亮点,也很受评委赞赏;我听到这个作品后还去搜了很多「城记播客」的节目来听,确实水准很高。”
但在王越洲看来,自己仍然不专业。“在疫情之前我连声音的自动化都不知道怎么弄”。一边制作一边摸索,直到现在他仍不断学习。参加Podfest,从「故事FM」的分享中学习到声音设计技巧;通过活动结识JustPod联合创始人杨一,向他请教制作问题……
王越洲觉得,行业交流的机会太少了,专业层面的探讨、学习对于他而言更重要一些。“未来罗德除了继续以研发设备为己任,还会通过开设比赛、分享会活动等形式,增进这个圈子的交流,给播客社区的发展助力”,Kevin介绍,罗德麦克风已经与播客公社合作,定期举办线下沙龙。
增加行业交流,对于大部分播客创作者而言,是利好的事情。在交流中学习技术,更重要的是探索节目形态、内容形态。如果对内容没有热情的人,或许不太可能坚持用业余时间创作播客,王越洲也是这样。

江湾镇搬迁期间夜景(图片来源:城记播客公众号)

“大学毕业之前确实想过做记者之类的,但确实也没有特别好的机会”,这或许是他在整个采访中唯一一次直言对于内容行业的热情。另一方面,则是他利用空闲时间,帮澎湃新闻做城市活动的推荐。这是他保持前沿资讯的渠道之一,或许也是他的内容训练途径之一,“可以从这里面看到一些趋势吧,就是大家现在都在关注什么东西。”
「城记播客」自2019年6月创办至今,仅更新了26期节目,一期声音纪录型节目,仅后期制作就要花掉成品节目时长的3倍,制作难度毋庸置疑。而最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精良的节目只有一个人制作——而且是兼职。
“其实多一个人协调,除非这个人跟你特别熟,搭配特别好,不然也会有一些沟通上的成本。”王越洲介绍到,一个人的时间、精力的确有限,但没有特别情况,还是可以两周更新一期。或许「城记播客」已经不只用音频传播故事,而是用音频记录着一座座城市。


最近更新:
读《迟早更新》:写作和录播客是产生想法的方式,而不只是记录想法的方式
播客简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