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凤才: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格局(下)

中社学人 2022-09-09

编者按:在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王凤才教授与比岱教授围绕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展开了对话。本期特转载王凤才教授《21世界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格局》(下)一文,以飨读者。

雅克·比岱

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西巴黎大学荣休教授、(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主席。


王凤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暨国家创新基地研究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法兰克福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承接上文,进入公众号可查看同期文章)


三、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与热点问题

 

第一,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

不同阐释路径,研究对象有不同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于MEGA2的文献学与文本学研究,以及正统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研究。例如:MEGA2编辑出版研究;MEGA2中的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重新解读;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价值研究;等。

2、“复数的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研究。例如:欧陆国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研究;英语国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研究;原苏东国家新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研究;亚非拉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研究;等。

3、当代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研究。例如:自由主义史重新诠释;新自由主义与新帝国主义批判;金融资本主义与替代性选择;激进左翼思潮与新社会运动;等。

4、新社会主义与新共产主义研究。例如:社会主义观念重新理解;现实社会主义实践批判性反思;从“新社会主义”构想到“21世纪社会主义”探索;从“告别社会主义先生”到“回到共产主义”;等。

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研究[①]。例如: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哲学与中国现代化国家治理及共产党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未来发展前景研究等。


第二,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热点问题:

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纷繁复杂、精彩纷呈,但热点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MEGA²编辑出版研究。(1)MEGA2编辑出版。自1990年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ES)接手MEGA2以来,通过国际合作方式积极推进这项工作。预计到2017年底,MEGA²将编辑出版65卷,尚有25卷在编,24卷待编[②]。(2)MEGA2研究。IMES出版了MEGA2研究系列、《马克思恩格斯年鉴》等;自2002年起设立“D.梁赞诺夫奖”,奖励在MEGA2编辑出版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

2、MEGA²中的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对立论”、“一致论”、“差异论”、“多变论”[③]。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也没有摆脱这几种模式:或者强调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或者强调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或者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差异,认为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的关注点不同,但要真正创立“恩格斯主义”则是不可能的。不过,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立足于MEGA2讨论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差异,尤其是在“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和“资本主义崩溃”问题上。

3、《资本论》:从重新阅读到重新诠释。(1)作为“阅读《资本论》活动”的延伸,德国“马克思—秋季学校”自2008年至今已经持续了八年,分别讨论了《资本论》第1卷第6章手稿,即“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资本论》第2卷,“资本的循环过程”、《资本论》第3卷及其现实性、《资本论》第1—3卷中的“拜物教”(Fetischismus)问题、《资本论》第1卷“所谓原始积累”章、《资本论》第1—3卷关于货币的论述、《资本论》中“阶级”问题、马克思的革命概念。这不仅扩大了《资本论》在青年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中的影响,而且进一步拓展了人们对《资本论》的理解。(2)在重新诠释《资本论》的过程中,各国学者深化了对许多问题的研究。例如:根据恩格斯编辑稿与马克思原始手稿的关系,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差异;论证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阐发《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复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资本的限度与《资本论》的重新诠释等,这就引导着人们重新塑造马克思形象。

4、马克思形象重新塑造。(1)MEGA2中马克思。例如:德国马克思学家认为,正统马克思列宁主义视阈中的“马克思”只是“部分的马克思”,即被片面理解的甚至歪曲理解的“马克思”,只有立足于MEGA2的马克思才是“完整的马克思”,即真正的马克思。(2)公共讨论中的马克思。“马克思”不仅回到了学者的视阈,而且来到了大众的视阈;不仅回到了学术讨论会,而且来到了大学校园。在广阔的视阈中,“马克思”被加以重新理解。(3)围绕着“意识形态还是科学”这个核心问题,各国学者从马克思思想的实质、特征、未来命运等方面,重新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理解的“马克思”!在这里,涉及到唯物主义辩证法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当代阐释、政治经济学批判复兴,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价值等。

5、比较视阈中的马克思。例如:(1)卢森堡与马克思关系问题,分析了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异同,以及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2)凯恩斯与马克思关系问题,分析了凯恩斯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相互补充的必要性,以及凯恩斯主义在当今欧洲的适应性问题。(3)宗教、道德、伦理学、女性主义、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考察了宗教与道德、宗教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以及伦理学、宗教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4)心理分析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④]。例如:法国学者K.热内尔(Katia Genel)延用了阿多尔诺的说法,将法兰克福学派中马克思思想与心理分析的结合方式区分为“弗洛姆式”(弗洛姆、哈贝马斯、霍耐特)和“赖希式”(赖希、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并认为梳理法兰克福学派与心理分析关系史的意义,在于探讨社会批判理论在何种程度上能接受“文化病理学”视角,同时又仍然能够保持自身的“解放之维”。

6、阶级理论与阶级问题研究。(1)关于阶级结构变化与阶级概念的适应性问题。各国学者大都承认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但在阶级概念适应性方面有不同看法,主要比现在:“告别”还是“重新接受”阶级概念。(2)关于阶级意识与阶级斗争问题。尽管各国学者还在讨论阶级意识与阶级斗争问题,但也有学者认为与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意识相比,阶级感受已经处于支配地位。(3)关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现实性问题。各国学者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基本观点是:最近二十年,西方世界出现了阶级分析与阶级理论的复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性,不过,必须与社会结构分析、社会不平等以及女性问题等相关研究结合起来,才具有生命力。

7、新自由主义与金融资本主义批判。(1)新自由主义的特征与命运问题。各国学者断言,新自由主义不仅是一种经济理论,而且是一种政治立场。因而,对于新自由主义的命有不同的看法。(2)金融资本主义的特征与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的性质问题。今天的“金融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性质发生了变化,只是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金融资本支配是金融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至于这场经济危机的性质,各国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位:全方位的系统危机;严重的过度生产危机;信贷危机、货币危机、金融市场危机。(3)是否能够、如何走出金融危机的问题。在这里,他们考察了这场经济危机的原因、社会政治影响,以及替代性选择问题,尤其是分析了“与凯恩斯一起走出危机的可能性”。这里涉及到国家资本主义、民主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债务资本主义、技术资本主义等。

8、新帝国主义与国际新秩序分析。(1)帝国主义理论与新帝国主义问题。例如:帝国主义概念、理论及其现实性,尤其是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对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纲领的现实意义;新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历史特征,新老帝国主义的结构形式;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帝国主义政治的关系问题。(2)世界体系变化与国际新秩序问题。例如:世界不均衡与南北关系;资本主义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关系;北美、西欧、日本“三角关系”终结,“新兴国家”崛起;中、美、俄关系对国际新秩序的决定作用。

9、现实社会主义批判性反思。(1)社会主义观念重新理解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批判性反思。(2)考察现实社会主义失败与马克思主义危机的关系、现实社会主义终结与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终结的关系,以及现实社会主义失败与“历史的终结”的关系。有人认为,现实社会主义失败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生存危机;有人认为,尽管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之间既有很大距离又有内在关联,但现实社会主义终结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终结;当然,现实社会主义失败也不意味着“历史的终结”。

10、从“新社会主义”到“新共产主义”。(1)通往新社会主义之路。各国学者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计算机—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以及21世纪社会主义等各种不同方案;但概括起来,“社会主义”应该有三个关键词,即:“市场”、“民主”、“生态”作定语。(2)关于中国发展道路问题。对此,国外学者给出了有不同的定位。例如,“效仿东亚模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政治实用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成功的、但非社会主义道路”;“超常规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3)从“告别社会主义先生!”到“回到共产主义”。各国学者不仅讨论了“共产主义假说”(巴迪欧,2008)、“共产主义观念”(C.杜齐纳斯、齐泽克,2010),而且试图重新“诠释共产主义”(G.瓦蒂莫,2011)、畅想“共产主义的现实性”(B.波斯蒂尔)、展望“共产主义地平线”(J.狄恩,2012)。

 

四、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关键问题与发展前景

 

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各国学者立足于MEGA2,从文献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美学、法学、国际关系学等视角,重新诠释马克思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并结合着当代社会现实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


第一,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向

1、“寂寞的”马克思学家。例如:W.F.豪克、诺伊豪斯、胡贝曼、福尔格拉夫、黑克尔、巴加图利亚、平子有长等人,主要从事四项工作:(1)MEGA²编辑出版研究;(2)编辑出版经典著作:《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再版)、《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献:新系列》、《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通讯》等;(3)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年鉴》、《马克思主义历史批判辞典》等;(4)创办“马克思—秋季学校”、设立“梁赞诺夫奖。在这条以文献学为主的研究路向中,学术为主,兼顾思想,不问现实,最重要的是学术。

2、“孤独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派。例如:施泰格瓦尔德、霍尔茨(1927—2011)、哈恩、迈彻尔、比朔夫、W.泽普曼、巴里巴尔、塞夫、科索拉波夫等人,以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解释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条以意识形态为主的研究路向中,是否学术无所谓,有无思想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信仰。

3、“活跃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派。例如:胡弗施密特(1940—2009)、莱比格尔、利贝拉姆、杜梅尼尔、梅茹耶夫、舍普琴科等人,以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并试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批判、创新。在这条以政治经济学为主的研究路向中,学术是基础,思想是灵魂,最重要的是现实。

4、“潇洒的”马克思主义重建派。例如:霍耐特、维尔默、奥菲、R.弗斯特等人,尽管也试图借助于马克思思想资源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悖谬,但侧重点是进一步推进和最终完成后期哈贝马斯开启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在这条以政治伦理学为主的研究路向中,学术性、思想性、现实性统一,最重要的是思想。此外,法国的J.比岱、E.雷诺,以及俄罗斯的奥伊泽尔曼、布兹加林等人,也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重建派。


第二,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关键问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及其当代价值?如何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如何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

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有以下重点难点问题:

1、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阐释路径、思想倾向、理论观点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观念与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因而,这就增加了把握、理解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研究主题、基本特点、发展前景的难度。

2、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非常广阔、内容非常丰富、问题十分复杂:既有理论问题,又有现实问题。在理论问题中,既有基础理论问题,又有理论前沿问题,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问题,又有当代西方理论问题。在现实问题中,既有本国的现实问题,又有世界范围内的现实问题。因而,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域界划、研究框架确立,也是一个重点难点问题。

3、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整体性、全方位、多维度,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研究结论的变化性、不成熟性;以及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开拓性和前沿性,需要阅读大量外文资料(而且涉及到多种语言),这就决定了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的困难性。

4、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未完成性,以及世界各国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与现实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启示难以准确地估计。


第三,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意义

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将是对最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深度思考,通过对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与前景的回顾、反思、展望,使得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确立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框架——从“单数的、非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到“复数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可以推进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2、实现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以及学术性、思想性、现实性的统一,不仅可以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而且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语境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3、不仅能够对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以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第三次拓展和深化。[⑤]

4、不仅有助于在国际视野中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人际关系道德重建、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模式,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原载于《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10期

本文原排版编者为“ 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


参考文献:

[①]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研究”的内容,笔者采用了课题组成员张娜的概括,特此致谢!

[②]据悉,到2017年底,第一部分将编辑出版1卷,第四部分将编辑出版1卷。然后,第三部分剩余的21卷、第四部分剩余的18卷,将不再出版纸质版,而只出版电子版。

[③]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除学术界公认的三种观点外,笔者又概括了第四种观点,即多变论,持此观点的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政治学教授T.卡弗(Terrell Carver,1946—),主要著作:《马克思:文本与方法》(1975)、《马克思的社会理论》(1982)、《马克思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1983)、《理性选择的马克思主义》(1995)、《后现代马克思》(1998)、《政治理论中的人》(2004)等。

[④]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吸收了课题组成员吴猛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

[⑤]第一次拓展: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拓展到西方马克思主义(1980年版前后);第二次拓展: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拓展到国外马克思主义(2005年版前后);第三次拓展:从国外马克思主义拓展到世界马克思主义(2015年版前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