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寿松、杜娟:​习近平“人民至上论”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及价值意蕴

黄寿松、杜娟 中社学人 2022-09-09

习近平“人民至上论”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及价值意蕴


黄寿松   杜娟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摘  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实践支点与价值原点。“人民至上论”的生成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厚重的历史逻辑以及深刻的实践逻辑。基于主体维度、价值维度、方法维度、实践维度的视角来把握习近平“人民至上论”丰富的理论内涵,是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长期性的深厚根基,标定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价值坐标。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至上;生成逻辑;理论内涵;价值意蕴


2016年4月,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广大知识分子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1]62020年5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须在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牢牢坚持人民至上,“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2]习近平关于人民至上的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有着严密的生成逻辑,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与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习近平“人民至上论”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人民至上论”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表达;坚守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内生性延展建构;是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价值诉求的现实表达。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表达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全面深刻阐释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并阐发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3]531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的创造主体。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还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此外,人民群众还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如列宁所言:“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4]61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作为长期革命工作经验的高度提炼和总结,以及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先进性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得到印证,在新时代仍闪耀着光辉。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5]79习近平对人民的尊重与情怀,彰显了党执政的最显著优势,凸显了新时代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最高原则,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至上,反复重申坚持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思想,宣示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原则。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内生性延展建构


  依据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在社会生产与社会变革中起着根本作用,因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287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在百年征程中,对各阶段群众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刻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6]397的群众路线,生动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共七大上,刘少奇全面阐发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路线。”[7]204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了党的章程,有力推进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近代以来带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最进步而坚定的政治力量,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与坚定领导核心,其根本原因在于,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我们党成立以来始终如一的政治关切和价值追求。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是其优良传统与根本优势所在。新时代坚持群众路线,首要的就是坚定贯彻人民至上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历史积淀的时代升华,有利于新时代更好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新时代如何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完善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强调必须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8]21这一重要论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延展,深刻表明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主要力量,依靠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三)现实逻辑: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诉求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致力于为人类争取美好生活的共产主义事业。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为全人类争取美好生活的理论。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时,马克思对人类美好生活提出了伟大设想,即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53全面、丰富、美好的需要构成了马克思心目中人生活的本质维度。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自成立起就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鲜明旗帜,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0]100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了重要成就的同时,也曾遭遇曲折,如何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是着眼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全局性部署。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渐凸显,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反映的是人民从对基本生活“量”到美好生活“质”的需求变化。这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诉求成为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

  习近平“人民至上论”凸显的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遵循。新时代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就要使全体人民共享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11]24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诉求就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始终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措施,从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入手,强调着力做好保障群众生活制度的普惠性、基础性与兜底性建设,更是凸显了我们党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执政使命与担当。


二、习近平“人民至上论”的理论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结合新时代背景,立足于人民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发表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人民至上系列重要论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方面,阐释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执政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一)主体维度:在历史方位标定中把握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人民至上论”,体现的是“人民立场”这一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凸显,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所作出的历史性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清晰标定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充分把握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人民至上,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在历史方位标定中把握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主体维度诠释了习近平“人民至上论”的理论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始终贯穿于经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要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2]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与效应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理念,回应了各族人民的诉求与期待。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着眼于各项民生需求,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给人民创造共享美好生活的有序社会治理环境与氛围。“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13]10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的成就举世瞩目,实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成果丰硕。


  (二)价值维度:在初心使命砥砺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须更好坚守传承这一初心和使命。党的十九大立足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略。[14]259这是我们党总结70余年执政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习近平有关“初心使命”的重要论述,彰显的是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维度对“人民至上论”理论内涵的深刻演绎。

  习近平“人民至上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强调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不断迈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保证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不偏斜,理想信念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不改变。这具体表现为三方面内容:首先,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这一党的一贯主张。“人民主体论”实际上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习近平心中时刻牵挂着最广大人民,强调经济建设过程中要重点考虑人民利益,分配体系中也要重点反映人民意愿。通过一系列社会经济建设措施,使经济体制充分回应人民诉求;充分保障公民各项政治权利,通过顶层设计优化人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其次,发扬“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的优良传统。习近平反复强调须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15]27“拜人民为师”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要诀,又是全体党员干部实践群众路线的重要路径。针对直接关乎党生死存亡的“四大危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向全党提出了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党风的伟大号召,进而找到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切入点,即坚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最后,确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工作评价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8]44-4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进行了系统部署,要求党和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衡量党和政府各项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就是老百姓是否得到了实惠、生活是否得到改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


  (三)方法维度:在顶层设计擘画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承载着全国各族人民伟大梦想的重大战略作了规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8]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有利于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过程中,首要的是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彰显了习近平“人民至上论”理论内涵的方法维度。

  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与论述,以及实施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科学内涵,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不断健全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要通过坚持党的领导来支持与保障人民实现当家作主,他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6]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各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始终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的领导,在国家治理体系各层次都深入贯彻党的政治领导原则。其次,不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习近平强调:“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15]144,将依法治国理论提到了新高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战略高度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通过宪法法律来巩固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顶层设计,为确保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与稳定性提供了重要保障。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人民权益保障的宣言书,对于坚定全社会法治信仰,夯实法治理念,强化法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不断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身建设。2015年6月,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重要原则。充分发挥基层国家权力机关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坚持与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一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修改了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与代表法,完善了县乡人大组织制度、工作制度、代表选举与代表工作,推动了代表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与规范化。

 

   (四)实践维度: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激发人民创造奋进的主体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全面系统揭示了人民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源于人民的选择,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寻者、理论构建者与制度拥护者,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

  习近平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理念,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实践,极大激发了人民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实践维度凸显了习近平“人民至上论”的理论内涵。首先,健全与完善人民政协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政协工作要“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8]38这提高了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程序化与规范化水平,拓展了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渠道,丰富了人民民主内涵。近年来,从党内到党外,从中央到基层,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鼓励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积极开展协商对话、促进合法决策等领域的许多创新把协商民主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17]其次,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作为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国家层面民主与基层层面民主的重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在村务监督委员会实现全覆盖的情况下,村、居委会普遍实现了村(居)务公开。开展以农村小组或村为单位的群众自治试点工作。开展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对社区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等依法依规监督,实现驻区单位共建共享,极大激发了基层发展活力。最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社区治理长效机制逐渐健全:严厉惩治“村霸”等黑恶势力;更好完善基层选举监督机制;不断规范与优化村、居委会民主选举程序,健全候选人资格审核机制;在基层推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培育基层民众社区认同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8]49这些探索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投身于基层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三、习近平“人民至上论”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人民至上论”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正确认识和把握习近平“人民至上论”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释放治理效能;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切实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增强执政本领;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深化对我国制度体系、治理体系价值基础的认识。


  (一)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政治品格,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其主要特征便是人民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论述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诸多重大问题时,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至上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国内考察中,习近平足迹遍布多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关心各地群众生活与收入状况;在山东等地调研海洋经济,生态保护,对群众反映最多的突出问题给予重点关注并集中力量进行解决。习近平“人民至上论”与由此开展的系列治国理政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这一主要特征在实践中的有力彰显,推动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化。

  

    (二)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长期性的深厚根基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作出了新概括:“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8]62坚持把党建设成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受到党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的影响,决定于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纵观历史,民心向背决定着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人心所向,是一个政党最核心最根本的资源,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党才会成为真正为广大群众谋幸福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紧紧依靠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陈毅曾回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8]119十分生动表达了民心就是政治,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的思想。2021年,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9]这一论述深刻诠释了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民心所向是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长期性的深厚根基。人民至上理念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有效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与智慧,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长期依靠力量,使我们党在跌宕起伏的激烈社会变革中,牢牢把握住巩固和夯实执政合法性与长期性的主动权。


  (三)标定了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价值坐标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证明,“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是凝聚“中国之治”的巨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有着厚重中华文化根基、深得广大群众拥护、有着强盛生命力与优越性的制度与治理体系[5]121;它有着诸多显著优势,最主要一条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20]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理念,不断将“中国之治”推向更高境界与更高水平。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从形成到完善过程,不难发现,“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开辟,是我们党不断优化治理体系、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中完善治国理政实践的必然结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新的起点上标定了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方向,开启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正确战略选择。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5]367要求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性需求,更公平地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大群体,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始终维持全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人民至上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华与要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表达,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彰显了习近平“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与鲜明的政治品格。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坚定贯彻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才能最大程度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迈向新胜利。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7]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1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29/c_1126674147.htm,2020-10-29.

[13]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14]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6]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7] 黄寿松.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探析[J].党的文献,2020,(2).

[18] 蒋国海.毛泽东的政党观[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

[19]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20]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作者单位:黄寿松,杜娟,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1,(04)

本站编辑: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