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夏永林:思政课“同课异构”集体备课应当关注的问题探析

中社学人 2022-09-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夏说课 Author 夏永林

思政课“同课异构”集体备课应当关注的问题探析



由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倡导并主导构建的“同课异构、协同共研”思政课教学创新联盟,在面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协同了全国几百所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集中研讨,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作用、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的作用,从教材、内容、设计、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对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一些地区的高校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真正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为了让这样的一个真正为思政课建设“办实事、做真功”的创新联盟办得更好,我对如何进一步做好集体备课谈几点想法,纯属于个人见解,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应当对“协同共研”集体备课的前提进行定位性研究


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之后,特别是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全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大好政策环境。几年来,在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同度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还应当清楚地看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是党和国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是近几年新入职教师人数加大、青年教师的占比越来越高;

三是其他学科转岗成为马院专职教师的人数也在增多;

四是相当一批的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点依然在学科而不在教学;

五是全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队伍、机构、资源分布等严重不均衡等等。

上述情况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事实上存在一个主要矛盾是:建设高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与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党和国家、各个学校在政策、资源等方面也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有些政策比如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等也在持续性改进。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政课教师当下最紧迫的工作就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这既是作为严肃的政治要求,也是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的职责。而加强集体备课无疑是“应对复杂环境、破解复杂难题、提升能力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从“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的理念出发,“协同共研”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但是,是否能如我所愿地使几百所不同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通过我们的创新联盟或者创新中心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共同的成长,可能还需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因为这几百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的差异性非常的大,大家加入“联盟”的初心与动机事实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俗话说“众口难调”,其实要做到“众口一致”也不可能。从“联盟”的视角来看有一个基本的定位问题必须确定,因为这一问题影响着未来作为“统一战线”的创新联盟能否将大家凝聚在一起、能否继续做大做强成为一个真正的“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

一是在征询联盟内部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大量的个性问题、并在梳理归纳的基础上筛选出带有思政课教学的共性问题(一定要注意不是所谓的“学术”问题,而是教师对于教学的理解及学生中有可能提出的真问题)大家在一起共研;

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联盟成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各自的优势,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打造属于思政人共有的“家园”;

三是作为秘书长单位的华中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自己的平台、资源、高站位的远见等优势(这次联盟能够邀请全国众多的专家教授加入就是例证),引导着处于“劣势”的高校朝着共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前进的问题。

第一个是“抱团取暖”的问题,第二个是“求同存异”的问题,第三个则是“示范引领”的问题,希望大家认真研究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磨合。



二、应当对集体备课能否做到“同课异构”进行有效性研究


“同课异构”其实是针对“同课同构”而提出的,在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还应当对于“同课同构”与“同课异构”的关系进行研究。

第一,“同课同构”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非常有必要。强调“同课同构”并非是要求“千人同面、千篇一律”,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属性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所不同的就是“知识属性”不是第一位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才是这门课程的最基本的属性,这里面尤其是思想性和政治性的要求,突出地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要求、意识形态约束、价值行为导向等远远高于其他各类课程。“同课同构”首先要求思政课是要在统一的教材(大纲)、统一的要求下开展教学活动,从教学目标、教材选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到具体的课堂讲授,都不能是“我的地盘无做主”般的自由发挥。当前在思政课教学中对待“统编”教材存在着两种倾向:

一是完全按照教材来讲,教师跳不出教材的问题,这也是我在下一个标题中所要讲的“教材话语要转化为教学话语”的问题。

二是完全不按照教材来讲。我们在一些学校、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中,尤其是采用“专题化”教学方式中,基本上撇开了教材,所设置的专题也是根据教师的“学科背景”“学校实际”等等安排的,有些连教材的大致框架都不依据,教学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同课同构”应当是对于思政课的共同的要求,可能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怎么讲得透彻、怎么讲的有吸引力,而容易忽略这一共性问题。“异构”的前提是“同构”。

第二,“同课异构”是对相同教学内容进行再创作的重要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尽管面向对象的针对性还做不到以学生个体为单位,但是完全同时也应当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而进行差异化的设计与讲授)是教学中的常态,这里面也可以用到“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的表达。我们总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不强,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缺乏研究。就像我们许多专业课教师做“课程思政”的时候总爱讲一些大而空洞的概念,比如各个课程都在讲“卡脖子技术”问题,但我听了几十门上百门“课程思政”的展示课程,绝大多数教师讲不出来“脖子究竟卡到哪里了”“目前处于一般性的卡还是致命性的卡”,试想,不同的专业课程不可能最终都归结为一个“卡”字吧。讲不清“卡在哪了、卡了什么”,怎么会讲明白或引导学生学什么呢?同样一个实例就是去年“疫情”期间,我所听到过的教师几乎都千篇一律的用了一个词,就是“一场突出其来------”。因此,在共同的要求下(同课)同构,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也是我们这个联盟的主旨,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符合各自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是这些特色的“创新”,包括前面举办过的各期的备课中的展示与交流,只具有借鉴的意义,绝对不存在可以搬用的“现成方案”。初学者从模仿——消化——创新是必经之路,但是不想下力气、只想照抄照搬现成的东西,至少证明你本身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三、应当对每次集体备课的主题、设计和创新进行针对研究


为了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问题,我们整个思政课教师队伍应当借鉴其他专业课教师团队建设之经验,当然这里面有学科的特点、特别是学科建设的规律差异的问题。但是,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除了极少数学校之外,大多数依然是按照“单兵作战”的模式,教师教学团队建设非常的滞后后,每一个思政课教师成长基本上都是在“单打独斗”的过程中成长的,这种模式已经非常不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要求了。教育部曾经提出过“三集三提”的要求,即“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已经将思政课教师“提升”的要求和办法说的很清楚了。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讲出来的又不完全是讲出来的。从思政课是讲出来的视角来看,不管对思政课进行了多么系统、多么完美的设计,最终不落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上,颇有“纸上谈兵”的意味。我也看了不少有关思政课建设与改革的论文,有些文章发的期刊也比较高,文中探求的育人理念很新、研究问题的视角很个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而滴水不漏,但是这些东西是否是长期实践的凝练呢,还是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了检验,我所讲的检验不是指的是“试验田”而是“大田”。我们经历过许多成功的改革经验真正拿到“大田”中推广的时候问题百出。我倒认为,讲课还真的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教学环节中我特别推崇青年教师一定要有“反思”的环节,只有真的反思了,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成长。不在教学过程中去实践体验感悟,一个教师对于教学的理解永远不会深刻。因此,思政课是讲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更不是玩儿出来的。

为什么又要说思政课不完全是讲出来的呢?“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对于课程的讲授和展示,只是“冰山的一角”,他在成功的讲的背后,是他们看不到的、甚至无法理解的付出和积累,讲课对于教师而言,“嘴皮子利索”是当一个教师的基本素养但不是全部,支撑一个教师讲好课的是他的思想、理念、知识、文化、投入等各种要素的集合而绝非只是动动嘴这么简单。我个人观察,现在的各种竞赛多了,一方面可以通过“以赛代练”来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但是客观上也推动了一些教师“走捷径”“搞短平快”“注重表现而轻视过程”的行为。教学功与我们讲的科研功、学问功一样,也是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出名”或“成功”过早反而不一定是好事。

因此,个人还是希望创新联盟在思政课教学创新、共研的过程中,把工作做得扎实一些、做得更实一些、做得更加深入一些。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教材、深耕内容,从教学中提炼做研究的话题,以研究来促进教学,真正办成全国研究思政课教学的高端平台,其定位不是写文章。将来有更多的思政课教师经过“同课异构协同共研”,启发了智慧、提升了理念、深化了认识、学习了办法,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走的扎实、走的顺利、出更多成果、成就更大事业的时候,我们的创新联盟曾经助过他(她)一臂之力,让教师的个人成长与教书育人紧密结合,青年教师们会真心感谢创新联盟的工作与付出,这不也是我们起初成立联盟的初心吗?


相关阅读




本文作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转载来源:老夏说课微信公众号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