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洪晓楠、张存达、方玉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状况调查与对策

洪晓楠等 中社学人 2022-09-0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状况调查与对策



摘  要:高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一项关涉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要素的系统育人工程。通过对全国47所高校师生的调查显示,当前“三进”责任主体意识进一步夯实,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教材教学介体质量稳步提升,“大思政”环体氛围逐步构建。与此同时,也面临高校阵地保障落实有待强化、学生理论学习和主动性有待深化、课堂教学生动性和感染力有待进化、环境氛围浓厚性与均衡性有待优化的努力方向。对此,高校必须以整体性、精准性、创新性和全局性四大思维,分别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协同运行机制,筑牢大学生知行合一科学思想基础,夯实三维课堂同向同行铸魂育人渠道,营造全社会同频共振浓厚氛围场域,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三进”现状




新时代高校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下简称“三进”),是一项紧要且迫切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总体上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何进、进什么、如何进”的逻辑理路[1],从多学科、相交叉等视域,主要聚焦探讨了高校推动“三进”工作的战略价值与时代意蕴[2];“坚定不移进教材、生动活泼进课堂、融会贯通进头脑”的“三进”核心内容[3];以及确保“三进”工作整体落地生根的强有力保障机制和举措等等[4]。总之,当前有关“三进”的研究成果仍多限于描述性的理论分析,对于其实际状况是否与理论判断存在差异,其工作效果到底如何的现状调查研究还未深入展开。基于此,本研究借助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整体研判高校“三进”实际成效,找准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有效提升的可靠路径,助力解决好高校“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设计的结构与指标维度


  本研究在深入理解“三进”内涵及外延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四要素”系统构成要件出发,将“三进”这个一级指标研究对象,划分为主体、客体、介体、环体4个二级指标要素维度。具体操作为:在“三进”主体维度,主要调研高校党政领导责任,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政治立场及素养能力等三级指标的落实情况。在“三进”客体维度,主要研判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等三级指标的实际成效。在“三进”介体维度,主要考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讲义、课件)的具体内容、进课堂的教学载体及方法等三级指标的实施效果。在“三进”环体维度,主要探究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三级指标的影响情况。基于上述内容结构及指标维度,分别针对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自主设计制作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现状调查》问卷,全方位对比分析和科学研判“三进”实践现状。经检测分析,问卷整体结构一致性和稳定性好,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能准确反映当前高校“三进”工作基本现实状况。


 (二)抽样方法与调查实施


  由于本次调查对象涉及高校思政课教师及在校大学生(包含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数量大、分布广。因而,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和立意抽样相结合方法,把抽样过程分为“地区——省市——高校——师生”四阶段,确保抽样覆盖面和代表性,提高调查结果有效性和可靠性。具体而言,在2019年9—12月,以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688所普通高校名单为抽样框,根据高校地域分布比重,抽取华北地区9所,东北地区9所,西北地区6所,华东地区14所,华中地区9所,华南地区3所,西南地区7所,共57所高校。再根据高校类别和办学层次确定了具体57所高校名单,其中部属本科26所,省属本科21所,民办本科4所,省属专科4所,民办专科2所。每所高校发放10份思政课教师问卷和100份学生问卷(课题组所在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实际发放105份学生问卷)。为确保调查结果真实性,委托样本高校马院(思政部)一名专职教师,将问卷平均分配至领导班子成员、课程组负责人以及不同职称的思政课教师手中;并按学生男女比例、不同年级、学历层次、学科专业等均衡分布特点,召集组织学生统一填答。最终分别发放教师和学生问卷570份和5705份,问卷回收分别为497份和5159份,回收率分别为87.2%和90.4%。而有效问卷分别为487份和5048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5.4%和88.5%。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突出成效

   (一)责任主体意识有效夯实


  调查显示,样本高校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将“三进”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且98.2%的学校主要或分管领导能定期深入思政课堂听课。均将马院(思政部)设立为独立二级机构,通过积极推进集体备课、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组织研讨培训等举措办好思政课。其中,有近半数样本高校每月集体备课一次,每周一次的也有近1/4。有74%的高校在积极推广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教学教辅资源;72.5%的高校在自主建设精彩教案和课件等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高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层次各类讲座报告、专题研讨和学习培训,基本实现全覆盖,且82.8%的教师对培训效果予以积极肯定。有90%的思政课教师能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将其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89.1%的学生对此表示认同)。且有72.5%的教师积极主持或参与相关科研和教改课题(93%的学校设立了专项课题计划),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以及教学实践探索。此外,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责任意识也进一步夯实,99.1%的教师认为身边同事、98.3%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能够普遍做到“在马信马、在马言马、在马学马、在马研马”。


   (二)学生客体认同成效明显


  调查显示,92.9%的学生赞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对其博大精深的具体内容及核心观点(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等)认同度均达到了80%以上,各项均值在4.7左右(满分为5)。91.9%的学生对2035年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充满坚定信心,且94%的学生赞同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民族复兴的能力。还有93.2%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自觉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不辜负伟大的新时代。可喜的是,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也转化成了大学生的实际行动,87.3%的学生参加过相关宣讲教育活动;也有70.4%的学生表示在当今社会多元化思潮背景下,敢于向身边亲朋好友中出现的错误思想及时“亮剑”。此外,调查还显示投入精力和保障更多的地区、高校、年级、专业和群体认同效果更好:本科学校显著高于专科学校;华北华中地区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高年级显著高于低年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显著高于其他专业;有学生干部经历、党员学生显著高于其他学生。


 (三)教材教学介体质量稳步提升


  调查显示,样本高校都统一使用了最新版思政课教材,师生评价反映好(评价均值在4以上,满分为5),且有84.4%的教师表示能够自觉将好的教材内容融入到讲义课件中,将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92.9%的学生对此表示认同)。同时,思政课授课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打破了封闭式、单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集讨论式(73.7%)、案例式(72.6%)、互动启发式(71.6%)、理论讲授(69.3%)、实践教学(55.6%)、情境教学(33.3%)、慕课教学(23.5%)等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生动课堂日益增多。且目前还有84.7%的学校正在深化开展实践教学,不仅强化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还通过案例分析(67.8%)、品读经典文献(42.5%)、小班研讨(40.3%)、社会实践调查(18.2%)、实践基地讲学(13.3%)和文艺展演(11.4%)等方式,提高思政课吸引力和亲和力,获得96.7%的教师和92.1%的学生支持认可。教师还通过慕课平台(35.6%)、超星学习通(29.1%)和雨课堂(20.8%)等教学媒介,不断创新信息化教学方式,满足新时代青年学生兴趣特点,增强教学时效性与感染力,获得73.9%的教师和71.3%的学生认可支持。


 (四)“大思政”环体氛围逐步构建


  调查显示,77.5%的教师和82.2%的学生关注到了其所在学校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应用客户端等媒体,并能及时更新报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在“三进”良好氛围的营造方面,学生更加关注到了演讲比赛(58.8%)、社会实践(56.9%)、专家报告(52%)和知识竞赛(51.1%)等校园文化活动;教师则更加关注到了专家报告(86.2%)、社会实践(67.8%)、研讨会(62.9%)等形式。此外,82.2%的马院内部各教研室之间,78.6%的马院本、硕、博思政课程之间,高校马院与团委(75%)、学生工作处(71.4%)、教务处(66.1%)、研究生工作处(48.2%)、科研管理部门(46.4%)等部门之间,也都建立起较好的“三进”协同推进机制。调查还显示,教师经常通过学习强国APP(79.2%)、人民日报(71.2%)、政府、学校的官方网站(70.2%)等渠道;学生则更偏好从政府、学校的官方网站(60.4%)、微博/微信/QQ等客户端(56.9%)、人民日报(55.6%)、学习强国APP(43.6%)等渠道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并且,93%的教师和93.2%的学生对上述主流媒体在全社会网络育人方面取得的成效予以高度认可和肯定。当然,党和国家发展重大成就(87%)、社会风气好转(72.8%)、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鼓舞(67.9%)以及利民性民生举措(64.8%)也是推进“三进”有利的积极社会因素,助推呈现崭新良好局面。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努力方向

    (一)高校阵地保障落实有待强化


  调查显示,依然有5.9%的本科学校没有落实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2019年不低于40元)标准提取专项经费。还有52.6%的受访者所在学校课堂是10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而“大班教学,师生互动效果不良”却是影响“三进”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达49.9%。更突出的是在1:350的师生比这一硬性指标上,虽有14%的受调查学校表示已达到,但仍有77.2%的学校表示缺口很大,8.8%的学校表示完全不满足,这将带来大班授课效果不好、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等一系列现实挑战。还有教师表示虽然集体备课开展频次可观,但教师们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多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实质内容集体研讨,导致难以形成有效的共商共建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此外,思政课教师受培训和提升的机会也不均衡,如工作年限越长、学历层次越高的教师,参加相关研讨培训活动的机会和频率越高。其中,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47.9%,而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这一比例只有25%,久而久之,不同学历层次教师和不同类型学校间差距不断拉大,进而影响整体“三进”成效。


 (二)学生理论学习和主动性有待深化


  调查显示,学生虽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领域的核心观点接受认同度非常高,但除了学生对习近平关于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的关注度均值(4.02)达到了4以上之外,对于其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10个分领域方面内容的关注度不高,关注度均值均未达到4。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整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理解还并不全面、不深入,也不够系统,呈现出碎片化、模糊性现象。此外,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有待提高,例如,在对能否积极主动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调查中,学生持否定和模棱两可的态度比例为23.1%,也有不少学生表示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必修课的学分(65.7%),未来进入社会和参加工作的需要(51.7%),以及获得家长教师同学的认同和支持的需要(19.5%),且对“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相关内容的自觉主动学习态度均值也只有4.0等等,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影响主动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课堂教学生动性和感染力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虽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日益丰富和多样,但是传统讨论式教学(73.7%)和案例教学(72.6%)比例却占最高,相比学生更喜爱且会显著提升其学习态度的实践教学(55.6%)、情境教学(33.3%)、慕课教学(23.5%)则占比较低。且仍有小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使用过任何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自评比例和学生评价比例分别为24.5%和28.8%),其中专科院校这一比例更达62.5%,故而贴合学生兴趣喜好的网络信息化教学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彰显。此外,58.9%的教师和52.3%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度和实施度不够。如42.1%的受调查学校表示校外实践基地还严重不足,7%的学校至今尚未建立,即使有38.7%的学校表示已建立比较充足的校外实践基地,但多数仅限于挂牌,并没有按照合作共建、双向受益、互利共赢原则建设。同时,很多学校虽已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教学,但学生评价较高的实践基地讲学、文艺展演、社会实践调查占比却仅为13.3%、11.4%、18.2%,真正让学生现场体验的教学活动还很少,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和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激发。


 (四)环境氛围均衡格局与浓厚场域有待优化


  调查显示,不同类别及办学层次的高校在“三进”校园环境营造方面存在差异。如在新闻媒体宣传方面,省属本科高校高于其他类型学校,省属专科、民办专科学校相对较低,以及民办高校及专科学校的新闻媒体宣传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同时,不同类别层次高校在组织“三进”校园文化活动方面,思想性、学理性和娱乐性侧重点也不一。如部属本科院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等高校,更多组织专家报告、研讨会和演讲比赛等,而大学生喜爱的文艺汇演等活动容易被忽视,而省属专科和民办专科学校却与此相反。调查还显示,新媒体新场域为传播正确主流价值观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的交锋交融日渐复杂。尤其是一些错误社会思潮不断渗透于无形之中,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影响青年大学生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其中,教师认为带来较大挑战的社会思潮主要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分别占比65.2%、62.8%、61.1%。而学生认为带来较大挑战的社会思潮主要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分别占比67.5%、62.2%、58.5%。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提升对策

   (一)以整体性思维构建多元主体合作供给的“三进”协同运行机制


  要重点探索党中央、省市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党政部门、马院和教师等主体协作运行的保障供给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整体助推“三进”的育人合力[5]。首先,强化纵深协同的科学领导机制。党中央从总体目标、具体任务与核心内容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从思想脉络、重点内容、理论深度等方面,统筹优化教材教辅学习资料供给。而省市教育机构应协同供给集体备课、教案编写、教学资源共享和研讨交流等内容,及时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为“三进”提供具体指导[6]。其次,形成齐抓共管的组织激励机制。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校长及分管领导齐抓共管,马院(思政部)具体落实,学校宣传、教务、科研、团学等相关部门配合的协同机制。通过“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总体方案——部署工作任务——整合队伍力量——把握落实动态——督导成效问责”等有序环节,确保“三进”落地生根。尤其要注重配套供给专项支持经费、专项科研教改课题、单列职称评审、实践研修机会等正向激励举措,对于部门推诿责任、政策落实延滞、制度执行空转、教师师德失范等现象,及时督导并反向问责整改。最后,打造坚实的队伍保障机制。既要优存量,短期内返聘已退休思政课教师,整合选聘校内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优化吸纳校外社科理论专家、党政干部、名师大家等,配齐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学科兼职人员。还要补增量,重点马院应率先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积极落实“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培育一支理论功底深厚的专业人才。此外,要以师资培训为抓手,突破课程壁垒,建成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协同合作、“全课程”协同育人的“三进”主力军。


 (二)以精准性思维增强大学生知行合一的“三进”入脑入心实效


  青年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要精准把握其成长成才规律及特点,“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筑牢大学生的科学思想基础,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必须以大学生内在认知需求及心理情感特征为切入点,增强其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校际差异、年级差异、学科差异等因素,深入剖析其在理论构建和思想形塑方面的群体个性特点,统筹制定符合各地域、各类型、各层次学校,各年级、各学科专业特点的“三进”综合方案[7]。立足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发展诉求、关注热点和思想动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人而异地不断调整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和载体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和解惑大学生最关心最渴求解决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最大程度激发理论学习的主体意识与生机活力,使单纯碎片化的理论认知转向坚定性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增强其行为认同,并提高、巩固和升华政治、理论与情感认同。建设好类型丰富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骨干带动和榜样引领示范作用。根据学生不同喜好,推动实施社会调研、公益活动、服务社区、社团活动、勤工助学等,切实调动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加强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方案设计与具体实施的教学指导和帮助,带领学生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全方位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从而引领大学生将内在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外在的自觉行动,担当起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8]。


 (三)以创新性思维搭建三维课堂同向同行的“三进”铸魂育人渠道


  要引领理论、实践和网络这“三维课堂”在教学内容、方法及载体等方面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堂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吸引力。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确保思政课堂同向发力。思政课教师必须按照“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要求,立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等视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深度上彻底讲透教材逻辑体系,从广度上创新教学话语体系,满足学生内在需求,提升理论认同力和说服力[9]。按照一体化、多层次、衔接式的顶层设计与梯次发展要求,理顺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政课堂的关系,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交叉,规避学生厌学情绪。其次,要革新教学方法,重视实践课堂激发学生同向参与。积极推动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革命,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慕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问题链”和“互动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热情,提高学生获得感[10]。尤其要注重加强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的实践课堂建设,通过学生在专家讲座、艺术展演、社团活动、社区宣讲等社会实践活动的交流参与实践体验中,潜移默化增强对理论的认同感和亲近感。最后,要创新教学载体,依托网络课堂引领同向共鸣。“互联网+疫情常态化”时代背景下,网络课堂成为联结理论知识和青年思想的主要渠道之一。新形势下必须探索贴合学生“用户体验”的网络学习渠道,充分利用腾讯会议、钉钉、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新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新网络课堂教学场景,创新开发在线课程,建设名师网络示范课堂,有效拓展“三进”载体,激发大学生的真实情感认同。


   (四)以全局性思维营造全社会同频共振的“三进”浓厚氛围场域


  要统筹同频激发家庭、校园、社会之力,共同营造推动“三进”的美好环境场域。首先,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和朋辈群体的政治素养、学历和相关经历是影响“三进”成效的基础性因素。对此,必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继续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家庭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兜底的社会保障机制,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形成真挚的情感认同。同时,父母及亲人必须通过家国情怀的正确价值理念、独特话语权的言传身教榜样行为,发挥长久性、渗透性的“正导向”作用,提升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认知及认同。其次,建好建强“三全育人”校园文化阵地这一影响“三进”成效的关键性因素。要搭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全员育人平台,找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专业课、通识课的思政元素共鸣点,在全校范围内的显性与隐性教育空间中全面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1]。全方位在学校、学院、班级、社团、支部等各层次全面关切学生思想兴趣特点和成长发展需求;在校史馆、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各场域创设优美校园环境;在新闻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等各线上媒体矩阵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教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组织等全过程环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最后,国家建设成就、社会风气、网络舆论等也是影响“三进”成效的核心重要因素。对此,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关注社会民生问题,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建共治共享。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担当话语阐释责任,激发全社会的认知与认同;强化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阵地责任意识,不断净化网络意识形态空间,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抢占新媒体舆论制高点,引领积极向善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 洪晓楠,张存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3).

[2] 秦宣.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

[3] 胡涵锦.“新时代”范畴“进课堂”的教学思路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4).

[4] 顾钰民,闫宇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核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5] 张毅翔.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整体性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3).

[6] 庞晶,韩喜平,徐凤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概论”课中的供给理论与实施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

[7] 曹淑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原则、内容与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2020,(5).

[8] 孟宪平,魏嘉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路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9,(8).

[9] 许伟,王吉平.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

[10] 谢传仓,洪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2).

[11] 崔健,刘雨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战略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4).




作者单位:洪晓楠1  张存达1、2  方玉梅1(1.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2.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 )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1,(07)



基金资助: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研究”(项目编号:18JZD002); 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JDSZK154)阶段成果;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