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肖贵清: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几个问题

肖贵清 中社学人 2022-09-09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几个问题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贯穿百年党史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和深入讲授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经验和故事,使新时代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第二个百年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七一”重要讲话;党的百年历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体现了深远的战略思维、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指明了方向,也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教学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概论”课教师应主动而为,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中。

一、深度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意义

     “小康”一词源于《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古人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概论”课教师应当联系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重点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和伟大意义,激发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概论”课教学要深度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9年到202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同期世界经济增长幅度为2.7%左右。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至2020年超过10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迈进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实现了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人均预期寿命由解放前的35岁提升至2019年的77.3岁。[1]第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升,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第四,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基础更加稳固。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奇迹。要通过深度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自觉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斗。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坚定理论自信的典型案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1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曾经历经磨难的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百年党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砥砺奋斗,不断推进小康生活向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跃升。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指“小康之家”, [3]237开启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破除影响小康社会建设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4]109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概论”课教师要深刻阐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彰显的制度优势。“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4]11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行了系统概括,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实,深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制度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心骨”,只有党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实现小康社会努力奋斗。另一方面表现为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脱贫攻坚是一个典型案例,没有全国人民上下同心,没有各方面的大力支援,没有数量众多的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就难以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我们的制度优势还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小康社会的憧憬成为现实,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是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任何势力、任何艰难险阻都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进程。“概论”课教学要通过讲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

  第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概论”课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创造了人类消灭贫困史上的奇迹,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消除贫困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愿为人类减贫进程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6]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中国脱贫攻坚成就世所罕见、前所未有,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


二、深入解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3“概论”课教师要讲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深入解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讲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逻辑主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讲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这一部分内容需要重点阐释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纲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为民族复兴扫清障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拉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


  (二)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2]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并逐步完成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部分要讲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需要重点阐释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及意义,它的实现消灭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艰辛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要讲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就要阐释好社会主义建设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对改革开放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刚刚确立,还面临着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党在这一时期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正确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等思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难探索和曲折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教训和理论准备。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加速阶段。讲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就要讲清楚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正确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实践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些历史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在“概论”课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部分要讲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一方面,要讲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讲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个发展阶段的战略安排,擘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是党带领中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前进的行动纲领。


三、深情讲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精辟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深刻阐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形成、发展的“基因”。在100年奋斗历程中,伟大建党精神建构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对于引导学生系统理解党的精神谱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足党的百年历史讲述伟大建党精神


  在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先后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百年辉煌的精神动力。“概论”课教学不仅需要讲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更需要站在党的百年奋斗史、理论创新史的角度,对学生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明白伟大建党精神从何而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因何而生。

  第一,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伟大的精神产生于伟大的实践,要向学生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对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7]2两大历史任务。围绕这两大历史任务,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各种救国方案、各种思潮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改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伟大建党精神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紧密相连,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标识。

  第二,讲清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百年历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2]8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谱系的源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形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精神形态也先后涌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为代表的精神形态同样建立在伟大建党精神基础之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奋斗实践中形成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同样也与伟大建党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性又要突出引领性,让学生在理解内涵和内容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与鼓舞。


  (二)从学理层面系统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2]8。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作了4个方面的概括,4个方面的内容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面向学生讲好伟大建党精神,首先就要从4个方面入手,从学理层面阐释好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第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之灵魂。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100年来,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100年的接续奋斗中,党始终没有动摇过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即提出了“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8]1等内容,表达了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在此后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虽然党先后提出了包括民主革命时期的“最低纲领”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纲领,但是实现共产主义始终是党的“最高理想”。

  第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本色。“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411《共产党宣言》的这句话,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得到了充分印证。100年前,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2]3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00年来,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上;党始终牢记民族复兴使命,为完成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奋斗始终。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0]1,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来源。

  第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之基础。“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11]党的百年征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懈斗争史;而斗争就一定伴随着牺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共产党员勇敢面对内外反动敌人,以斗争求胜利、以斗争求解放。在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斗争中,无数共产党员用壮烈的牺牲换来了“可爱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数党员更是为了捍卫祖国的和平与安宁、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共产党员用自己的牺牲换来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换来兰考风沙的有效治理、换来“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质,成为构筑伟大建党精神的坚强基石。

  第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根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严密的组织、严明的纪律。其中,对党忠诚是党员的首要政治品格。1927年10月,毛泽东在酃县水口叶家祠主持新党员欧阳健、赖毅、李恒、鄢辉等6人入党宣誓仪式,并带领新党员宣读入党誓词:“牺牲个人,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12]222 “永不叛党”成为入党誓词的内容之一。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永不叛党”是无数共产党员用生命践行的铿锵誓言。“忠诚就是将全部真情率直而老实地向党坦白出来,就是要忠实于党的事业,忠实于人民的事业。”[13]842党的事业与人民的事业是一致的,忠诚于党就是忠诚于人民。不负人民,彰显的是一份赤子之心也是一份崇高情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既是坚守百年的誓言,也是建党立党的根脉。


四、深刻阐释“九个必须”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对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将这“九个必须”融入教学中,阐释好“九个必须”的核心要义,同样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2]10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九个必须”,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百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讲述“九个必须”,要从过去和未来两个层面展开,深刻解读“九个必须”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从总结经验的角度讲好“九个必须”的历史意义


  “九个必须”是对党百年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昭示着百年大党的成功密码。要讲好“九个必须”,首先就要从理论层面讲好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第一,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革命、建设、改革百年辉煌的基本经验。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经验作为教学的重点,在理论上讲清楚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讲深讲透党的人民立场。作为从人民中走出来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2]11-12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初心的最好诠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就在于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概论”课教学要从党的百年为民造福史中,讲清楚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立场,从党的百年不懈奋斗史中讲述党的为民情怀。

  第三,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不是机械地、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讲清楚党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概论”课教师既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系统讲授,也要注重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讲好党的百年理论创新的故事。

  第四,讲深讲透党治国理政的经验。在“九个必须”中,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加强党的建设等内容同样也是党治国理政的经验。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都应该成为“概论”课的重要内容,从而使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概论”课教材中,第十二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内容分别与“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对应。要结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意义。


  (二)从开创未来的角度讲好“九个必须”的现实意义


  对“九个必须”的讲述,不能只停留在“过去式”的经验讲述,而是要立足第二个百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际,讲好“九个必须”对于未来发展的深刻意义。

  具体来看,讲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问题,要结合新的征程上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讲述“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要结合党的初心使命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引导学生思考新的征程上如何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等问题;讲述“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讲清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

  同时,对于“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等内容的讲授,要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国际复杂形势,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10743/202107/af8a9c98453c4d9593e07895ae0493c8.shtml,2021-07-13.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

[6] 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7.

[7]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1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J].求是,2021,(7).

[12]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3] 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相关阅读



本文作者:肖贵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8期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