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季正聚、梦玲: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

季正聚、梦玲 中社学人 2022-09-09


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

摘要: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探索、形成并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重大实践贡献;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坚持、捍卫、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重大理论贡献;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重大制度贡献;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重大文化贡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实现全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极不平凡、成就斐然的伟大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谱写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光辉篇章。这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的革命史,是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创造辉煌的创业史,是赓续红色基因、不断开拓创新的开拓史,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解放事业持续贡献力量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探索、形成并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重大实践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巴黎公社革命持续了72天就失败了。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革命的主要方式是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进而在全国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
一是成功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成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而创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
二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消灭了剥削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造道路。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之后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的大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红色中国的加入,无疑使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得到蓬勃发展,变得更加强大。作为人口最多的、东方最大的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三是成功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改革开放,在改革和发展中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实干兴邦,开创、坚持、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走得通、走得对、走得稳、走得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没有辜负中国。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崩溃论”“马克思主义失败论”等各种错误理论陷于“终结”“崩溃”“失败”。
四是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答案。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愿望。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路子不是唯一的。西方一些国家的现代化通过野蛮的资本原始积累、军事侵略、殖民统治得以完成,充满了血腥和暴力。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对西方的路径依赖一度陷入误区,反证了当今发展中的很多矛盾、很多问题是西方主导下的世界所解决不了的,实现现代化需要新的方式、新的智慧。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的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是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成功路径,保持了国家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改变了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占主导地位、垄断话语权的格局,打破了把全球化、西方化、现代化等同起来的思维定式,改变了以西方社会的价值标准进行评判的传统认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丰富实践表明,每个国家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特点,自主探索文明进步的新路,更充分地获得生存发展的主动权、主导权。


二、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坚持、捍卫、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重大理论贡献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全面而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特点、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科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探寻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固本培元和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中执着前行,既始终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的旗帜,又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了坚强的理论自信,科学而成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新天地、新气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在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在理论上突破窠臼、打破陈规,不断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再创造,充分形成理论共识,筑牢思想基础,推进制度创新和实践变革,展现了难能可贵的理论担当和创新精神,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理论、观点、理念。
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认识的确立和坚守,才使得我们克服了超越发展阶段的冲动,避免了过去所犯的错误,逐步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国际共运史上,超越发展阶段导致重大挫折的历史教训十分深刻。在20世纪60~70年代,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和领导层在苏联发展阶段问题上迷信脱离实际的理论,思想上僵化保守、不思进取,致使社会发展陷入停滞、社会矛盾积累,为日后苏联解体埋下隐患。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意味着对“冒进论”“超越论”的彻底摒弃,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正确发展定位和清晰发展图景,而且对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革新开放”起到了积极借鉴作用,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出了理论贡献。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破解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局限,突破了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条条框框,其伟大实践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成功接轨,最大限度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动资源禀赋,合理配置资源。同时,坚持党的领导、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保证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正确方向。
三是“一国两制”理论。“一国两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想和现实创举。“一国两制”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理论,是极富政治智慧的。
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化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后发国家的新型现代化道路。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证明,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模式、经验、理论是没有出路的,甚至会引起水土不服,导致国家政局和社会动荡。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既具有特殊性,体现中国特色,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党领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创新理论结晶。
五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理论不仅仅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启发,更指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已经变成现实,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人类发展的奇迹。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重要思想。例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四个自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精准扶贫、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两步走战略安排、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美丽中国理论、统筹“两个大局”等,这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秉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原创性的、时代性的贡献,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遵循。


三、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重大制度贡献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深刻论述了制度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生活在现实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只是对未来社会制度作了科学设想和预测。巴黎公社革命有过短暂的实践,但在强大敌人的残酷镇压下很快失败。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如何建设和完善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了深邃思考和初步实践探索。但由于列宁过早逝世,一些改革和探索被终止。后来,戈尔巴乔夫在改革过程中,放弃了苏共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改革变为改向,发展走上了邪路,最终导致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其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国家性质、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制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坚持并不断完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就能战胜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一切艰难险阻;相反,如果党的领导地位被弱化,甚至被取消,那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就必然走向失败。今年是苏联解体30年,苏联因取消苏共执政党地位所造成的亡党亡国、改旗易帜的灾难性后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引以为戒。
人民民主专政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根本制度都从根本上确保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在国际共运史上,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作为对苏联高度集中模式的批判性探索,曾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过分强调地方的“自主”“自治”,导致中央政府大权旁落,权力失去控制,这也是后来南斯拉夫解体的重要原因。苏联改革后期,苏共放弃了对军队的领导,导致军队关键时刻不听指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规定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基本原则,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制度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确保实现民族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
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一系列更加广泛、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制度性保证。在日益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光荣,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美国与中国的较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战、贸易战,而是上升到了两种制度竞争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我们打赢这场西方大国针对我国的围追堵截的阻击战、成功跨越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在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守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也为世界抗疫赢得了时间,积累了宝贵经验,贡献了巨大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可以说,疫情是检验不同国家制度合理与否、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高低的试金石和一面镜子。“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四、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重大文化贡献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世界更深层次的竞争是文化文明的竞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催人奋进的革命文化、引领时代潮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们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彰显了理论自信,丰富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文化内涵,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文化滋养。
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在5000多年岁月的洗礼中,历经大浪淘沙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还为国家和民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根本性支撑和智慧支持。“大同”“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理念不仅深深刻在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在当今世界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世界人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精神、抗疫精神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刚健有力、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激励着世界上一切追求自由、解放、平等、民主、文明、和谐、幸福、富强的民族和人民奋起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面对复杂而深刻的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作为先进文化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理论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前列。党的创新理论接续回应时代主题,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凝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及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保证,同时也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激励一代又一代革命者接续奋斗,为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从最初拥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为如今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意气风发地带领中国人民一步步实现美好生活愿景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目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必将一如既往不畏艰难险阻,战胜一切挑战和困难,阔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将越走越宽广,为人类发展和进步事业、为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季正聚,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会长、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研究员;梦玲,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自:《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8期。


本次转载来源:人民哲学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