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树发: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与形态

梁树发 中社学人 2022-09-09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与形态



摘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发展是多形态的有机统一,是以理论发展形态为核心的包括条件、主题、道路、主体、阶段诸发展形态的系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是理论创新,原创性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本质;形态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础理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本质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与规律。马克思主义发展本质理论,在一般意义上,是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它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一定的新观点、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归属;二是新观点、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本质可以从多方面理解和定义,而对于它的每一不同本质的认定都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维视角观察的结果。但是,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本质,它就是创新,首先是理论创新。



一、目的在于认识发展的本质与规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形式,目的在于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如果说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由于学科划分而能够区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因而能够在学者中区分出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那么对于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则很难做出这种区分。在国外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一般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纵观学界公认的那些著名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如奥古斯特·科尔纽、戴维·麦克莱伦、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诺曼·莱文、凯文·安德森、肖恩·赛耶斯、汤姆·洛克莫尔、尼尔·哈丁等,哪一位不是既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分熟悉,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入研究的专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具有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双重属性,坚持以史为本、论从史出是一个基本方法和原则。为什么国内外学者乐此不疲地、经年累月地研究它呢?当然,共同的理由可以用认识马克思主义,即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发现、认识一个“真实的马克思”“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来回答。但事情并不如此简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从何谈起,问题的存在、提出和回答都是具体的。马克思深刻指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与回答的经验和规律性现象,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每一次提问都有其特殊理由,它总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倾向而发生,并且对于这样一个看似平常而实际具有高度意识形态性的问题,不同的学派与学者从来是各有不同的回答。因此,“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问题,是一个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来说明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尽管有“认识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共同的目的,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同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出问题和得到答案的目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资产阶级学者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家研究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了同马克思主义进行斗争,包括那些号称从所谓“独立”立场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不例外,他们往往是在借口历史条件变化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重建”“补充”的过程中歪曲和肢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精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并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现象进行有力有效的斗争,从而更好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还有一个资产阶级理论家和意识形态家不可能持有的目的,那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概括来说,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目的包括以下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弄通弄懂马克思主义,解决思想武装问题;二是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经验和规律,解决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三是更有效地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潮进行斗争,保卫马克思主义。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弄通弄懂马克思主义,解决思想武装问题”,是对愿意接受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和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行动的党员干部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对于包括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来说,这个要求也是基本的要求、最低的要求。说它是基本的和最低的要求,是因为它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和理论素养。没有这个基础和素养就不能正确分辨、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各种现象和关系,更不能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从而达不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目的。对于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理论家的这一要求不是前提性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要求是不言而喻的。这其实是对他们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后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要求,是对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得以提高的要求。应该这样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经历的研究者难以称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众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成长的经验也表明,有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经历和没有这个经历,其实际水平和成长状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弄通弄懂马克思主义,解决思想武装问题”这一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个人成长的一个合理要求。


“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经验和规律,解决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高于对于一般干部群众的要求。但是,它是对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学者的特别要求吗?是,也不是。说是,是因为它是对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直接的和理所当然的要求。那么,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来说有没有“门槛”式的标准要求呢?比如从事什么内容的研究和达到什么高度的研究,才算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人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成就的要求?我们说,没有其他的要求,只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的要求。这是解决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要求,即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理论准备。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本分。说不是,是因为对于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学者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家而言,这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是一个基本的和必然的要求,是专业人员关于对象的研究应当具有的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本质意义所在。


“更有效地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潮进行斗争,保卫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历史事实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斗争有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的等不同表现形态。其中,思想领域的斗争就是意识形态斗争,而每一种具体的意识形态斗争都同马克思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史。意识形态的斗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思想形式和推动力量,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则是展示历史上的意识形态斗争的舞台之一。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相互包含、相互规定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认识意识形态斗争成为可能和必要。如果这样来看马克思主义发展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关系,对于“为了更有效地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潮进行斗争,保卫马克思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目的就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了。


应该指出的是,一些学者对于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同意识形态斗争关系的研究似有抵触,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可能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科学性、学理性。显然,这种认识和态度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应该坚持科学的方法,但是无论从研究对象角度看还是从研究主题角度看,对于这样一种研究对象想采取非意识形态的或超意识形态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态度,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能的。在实际研究当中想阻断这种联系也是不可能的。对于科学问题当然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但是对于意识形态问题或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问题采取排斥意识形态的所谓“价值中立”的方法,显然不是科学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正确方法是科学与价值、科学与意识形态相统一的方法。



二、发展形式是多形态的有机统一


发展史问题的实质在于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历史。在这里,我们的讨论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并且是发展史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而不是一般发展问题。所以,关于一般发展论的问题,关于所谓新观点、新理论是不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的问题,在此不做专门讨论。我们假设这里所谈的新观点、新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新观点、新理论,而只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问题。


所谓马克思主义发展,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构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线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论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概念、观点、原理的总和。狭义的理论指高于概念、观点的结论,与原理同义。一些个别观点由于其根本性也具有理论的性质,故称“理论观点”。


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观点和原理于一体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或理论体系。但是,如果按照系统方法来看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就不能只把它看作静态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而要把它看作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不仅要关注和研究它的理论部分的发展,还要考察和研究围绕理论发展或与理论发展的实现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其他方面的发展。我们把这叫作理论发展形态之外的其他发展形态。马克思主义发展是一个以理论发展形态为核心的多形态发展系统。


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实现相关的理论之外的其他形态,是以条件的完善、主题的转换、道路的选择、主体的素质和发展的阶段性为内容的条件发展形态、主题发展形态、道路发展形态、主体发展形态和阶段发展形态。加上理论发展形态,马克思主义发展就是由这六种具体发展形态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与理论发展形态相关的每一方面的存在与发展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系统中的具体发展形态,一定是一个与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体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有关的存在,一个与理论发展的实现有关的存在。而只有以系统的观点来认识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才能够理解这些理论之外的方面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理解它们作为独立的发展形态存在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作为过程,必然有其实现主体。这个主体就是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产阶级要用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是由无产阶级主体实现的。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实践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基础,提供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鲜经验和丰富内容,而无产阶级领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善于把群众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产阶级主体状况直接决定马克思主义存在与发展的状况。在无产阶级主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决定性意义以及这种发展只有在主体的结构、性质与作用的分析中才能得到彻底的科学的说明这一点上,我们把无产阶级主体从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部条件中独立出来,提出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上的主体发展形态问题。


在主体条件之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物质条件、政治条件和思想条件。物质条件中,处于基础地位和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是物质生产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物质生产和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性的以及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客观历史形势,包括时代变迁、社会制度变化和实践发展等;政治条件除社会政治制度外,主要是阶级斗争形势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和国家治理的经验等;思想条件主要是社会意识形态状况(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和发展等)、文化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各种政治的、学术的思潮的存在等。这些物质、政治和思想的条件在总体上构成推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条件发展形态。


理论研究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理论研究主题的必然性在于理论对于客观历史形势的反映和社会实践的需要。但是,这个主题即使具有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也不会自动地呈现在研究者面前,而总是研究者在成堆的问题面前条分缕析、倾力发掘的结果。理论发展是在主题发现和研究基础上实现的,是研究者的理论研究能动性充分发挥的结果。理论研究的结果与主题的设定有内在关联:主题设定得好,研究就有成效;主题设定得不好,就可能出不了研究成果,导致时间、资源和精力的浪费。所以,研究者在主题的发现和设定上一定要下足功夫。研究工作总会受到主题问题的制约,合格的有经验的研究者不但善于发现主题,而且能够对主题适时地进行调整,及时放弃无关紧要的或时效性不强的主题,增加新的意义重大而迫切的主题。当然,所谓“术业有专攻”,在一定时期内主题应该保持相对稳定,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不能随意变动。这就像一位学者的治学方向不能总是变来变去一样。总的说来,研究工作本就包含主题的发现,也包含主题的适时调整。在“主题发展形态”概念中的“主题发展”总的意思是“主题转换”,指的就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和任务需要而适时地设定、调整研究主题。主题转换包括实践主题转换和理论主题转换两个方面,强调的是理论主题要随着实践主题的转换而实现转换,理论研究主题不能落后于实践主题的变化。理论主题转换是一个过程,包括主题的发现、设定过程,也包括这一过程中的主题调整。总的说,主题转换、主题发展形态的形成,是主体在理论研究过程中的能动性的发挥。发挥的程度、状况决定主题存在与发展的状况,从而影响理论发展的状况。所谓主题发展系统就是主体能动性发挥基础上的主题存在状况。


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主要指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所谓道路发展就是道路的不断拓展与延伸。就对问题的思考来说,是思路不断地向宽广而深邃的方向发展。道路包含方法,但把道路仅仅理解为方法是片面的。所以,对道路我们主要还是放在发展方式上来理解。比如,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机制的建构、研究工作的物质保障与政策支持、不同类型研究主体的合理结构、研究单位的合理布局、研究成果的评价与接受机制等,这些都是比方法更根本和更基础的方面。所谓道路发展,就是研究方式和方法向多元与合理方向的改革创新。


我们把阶段性看作影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因素,并提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阶段发展形态”概念和“阶段制约”概念。一切发展着的事物、现象都有阶段性,马克思主义在其170余年的发展中也表现出阶段性。阶段性对于事物发展的意义在于它所表现的内容,即事物、现象本身发展的实际程度,正确地认识事物、现象发展的阶段性是提出合乎实际的实践任务和行动方案的基本根据。以往发展的最新阶段是新的发展过程的基础和新的阶段形成的起点,对新的发展起导向、制约作用。制约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正是因为它有这样两方面的意义,我们才把阶段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用“阶段制约”这个概念来表达。阶段性对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于,由此出发的现时阶段是新的发展阶段得以形成的阶梯,以往发展阶段积累的经验不仅成为新的发展的基础,而且规定新的发展的方向;阶段性对于发展的消极作用在于,以往的经验可能成为新的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在阶段性不能被正确认识的情况下,从而对事物、现象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可能发生误导,错误地理解和运用以往发展的经验,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对事物、现象的发展阶段做什么样的划分,除来自事物、现象发展的程度这一基本根据外,还取决于研究主体选择什么样的标准和观察事物的角度。标准、角度不同,对事物发展过程做出的阶段划分就会不同。这说明对于事物发展过程做出阶段划分的意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做出不同的阶段划分。但是,不能由此而否认有一种划分是一般的、基本的划分,它最能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过程和规律。对于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比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个阶段,我们认为应该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般和基本的阶段划分,但是又不排斥其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形式,例如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奠基、开拓、发展、创新四个阶段的划分。但是,我们也看到,有的学者可能是因为如法国“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萨特所说马克思主义“还十分年轻”而认为不必急于做阶段划分,也可能鉴于问题的复杂性而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只做过程“描述”而回避阶段性划分问题。对此,我们是不赞成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阶段性发展是一个事实。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流形态辩证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性。



三、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


发展是一切有机物的生命形式,生命的意义在于发展。生命是发展中的存在,只有在发展中生命才存在。所以,谈事物,无论是谈有生命的事物,还是谈事物的生命,形式上可能都从它的存在谈起,实质则是从发展谈起,因为它本来就是一种发展中的存在。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现象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发展中的存在,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结构的有机性是它的发展本质的内在根据,而对客观历史形势的适应和与无产阶级实践的密切联系是它的发展的外部动力。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来说,谈静态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结构、形态问题是必要的有意义的,但是更有意义的则是观察眼光从现在移向未来,动态地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及其前景。而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为了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发展现实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的认识,这个本质就是创新。


当代世界历史的变化、世界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有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和解决,对于有些情况马克思主义的已有理论仍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有的理论可能需要结合新的情况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比如,在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理解上,一方面,我们把着眼点更多投在民族国家社会形态性质上而较少关注世界总体社会形态,因而对于民族国家社会形态与世界总体社会形态的关系缺乏必要研究,这样就不能更合理地解释民族国家社会形态演变与世界总体社会形态演变中的“时间落差”;另一方面,在民族国家社会形态演变中,关于特定民族国家生产方式对于该民族国家社会形态的决定性意义及其与世界总体生产方式决定世界总体社会形态的影响关系,特别是影响发生作用的机制以往我们也缺乏研究,因而对于当代世界社会形态的存在状态及其前景缺乏有说服力的解释。再如,对于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体系的关系放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视域中来认识,以及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否可以放到和如何放到社会形态理论的视域中来认识等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缺乏深入的思考。还有,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至今没有得到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合理确认,因而对于如何开展和推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的反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无产阶级运动策略缺乏明确主张。总之,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些原理仍然保持了它的现实性和解释力,但一些结论需要重新认识或找到新的理解范式,有些问题则可能并需要引发新的理论的产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条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当代世界历史变化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马克思主义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对于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急迫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今天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急迫感应该转化为实现发展与创新的信心与实际行动,在挑战面前不能失掉信心、表现消极。这种挑战甚至“危机”我们曾经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东剧变”给马克思主义带来冲击,使马克思主义一度陷入低潮。面对这种挑战甚至“危机”,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住了考验、战胜了挑战,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由低潮走向新的高潮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创造了机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被确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新观点、新理论,一般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具有原创性意义的发展。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理论越多,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程度就越大,相应的影响和意义也就越大。之所以原创性发展的实现难度很大,一方面,如果没有客观历史形势的巨大变化、没有无产阶级的重大实践及其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如果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没有对于马克思主义长期深入的研究,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性思维和品质,也无法产生原创性研究成果。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考验与挑战。


马克思主义发展,在具体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新观点、新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有机体的新细胞的生成。在总体意义上,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或形态的形成。新观点、新理论的量的增加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发生的马克思主义的阶段性发展或形态上的新变化,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与意义、“一国两制”等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任务、总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为核心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也是对总体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一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新篇章。








作者简介:梁树发,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文出自:《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础理论研究”(14JJD71003);“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项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阶段性成果。

本次转载来源:“人民哲学”微信公众号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