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庞立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新成果

中社学人 2022-09-09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新成果

 


摘  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形成了重大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文明成果。其重大的理论成果体现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的实践成果则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重大的文明成果体现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的重大理论成果、重大实践成果和重大文明成果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构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完整系统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新成果





      党的百年奋斗,坚持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具体实际、时代课题和历史任务,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跃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26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13-14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集中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实践创新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则集中体现了重大的文明创新成果。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重大的实践创新成果和重大的文明创新成果,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构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系统完整的成果体系。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重大思想成果


       不断结合具体实际和新的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创新性品格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党的百年奋斗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三次重要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这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新的概括、提升和定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新的飞跃”,既有充足的实践依据,又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次飞跃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所处历史阶段的不同历史任务和新的实践,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跃迁。不同历史阶段所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其一脉相承,就在于都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与时俱进,就在于始终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根本主题,聚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和面临的根本问题,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新水平新境界,引领和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科学体系作出了“十个明确”的新概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创新的新总结、理论创新的新进展和思想认识的新深化,集中阐述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的核心内容。其中蕴含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水平、新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崭新内涵,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性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谱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予了科学的理论定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1]26,表明其守正创新,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和具有时代意义的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跃升,集中体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代表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26,表明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和思想精髓,又与时俱进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使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的光华,同时传承和弘扬了中国精神,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交融交织、相互辉映,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为伟大的中国精神注入了深沉的文化自信和崭新的时代元素,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及其原创性贡献,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而得到客观的确证,并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发展史中,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彰显其意义和价值。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重大实践成果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实践成果,就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马克思主义把现代资本主义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来理解。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洞察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的内在矛盾,提出了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现代化,本身蕴含着极端功利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导致两极对立和冲突的现代化,资本自我增殖的内在本性必然导致内部的两极分化和对立,也必然导致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是导致人和社会片面发展的现代化,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占有和享受将会使人的发展陷入异化的困境,也使社会发展陷入极度失衡失调的危机。马克思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展开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揭示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未来方向和社会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不懈奋斗和创造而走出的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其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的,在基本取向上体现为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批判性超越,同时它又不是社会主义理论原则的抽象应用,而是要反思性地结合自己特定的国情和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转化和全新创造。这一结合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前所未有的实践创新,是非西方国家通过独具特色的发展实践积极楔入人类现代化进程、自觉主动融入世界历史并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历史体系的现代化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它既反映和体现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表达了使14亿人口整体进入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区别于贫富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它体现了现代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特征和趋势,是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区别于片面发展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新要求,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区别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旧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它凝结着中华文化崇尚和平和谐的思想传统,契合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区别于西方基于资本逻辑而向外扩张和殖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那种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抽象论调,使人类现代化呈现出崭新的社会主义形态。由此表明,现代化虽从西方开始,并最初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要形式,但资本主义现代化既不是现代化的唯一形式,更非现代化的终极完美形态,而是其中的一种具体的历史的形式。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消耗着最初所具有的历史合理性,面对新的历史考验和时代挑战逐渐抵达历史界限,日益暴露出内在固有的矛盾和弊端。
  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又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价值取向,同时也反映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3]344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开拓出一条崭新的发展方向和实践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给希望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最大启示体现为:世界上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并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更不具有普遍主义和绝对主义的世界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味地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不能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机械套用别国的经验从来都不会取得成功。西方抽象地推广并移植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只会制造出更多的混乱、矛盾和问题。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有力解构,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彰显了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从而有助于防止和避免发展中国家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体系和逻辑而沦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附庸之危险,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选择。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领导中国人民的自信、自立、自强之路,是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志气、骨气、底气的开拓创新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了现代化的实践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作出的开拓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它以理论创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创新。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重大文明成果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重大文明成果,体现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人类文明的新形态首先体现为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现代文明并非仅仅落实为资本主义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使现代文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形态,其所创造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形态,一方面从原则高度据有和分享了共产主义的文明理想、文明追求和文明理念,另一方面又通过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的结合,丰富、扩展和充实了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意蕴和内涵,从而使社会主义文明不仅以崭新的姿态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更以创造性的文明实践和历史性的文明成就标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文明理念和文明实践,都赋予社会主义文明以时代性的内容和创新性的特质。
  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同时体现为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亲合性和互补性,二者在强调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知行合一和辩证转化、推崇和谐理念和实践精神、倡导开放胸怀和包容气度等思想理念上具有融通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赋予其中华文明底蕴,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政治智慧,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文化精髓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从而使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洋溢着新的青春朝气。中华文明蕴含的内在超越的无神论信仰精神,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意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为民思想,辩证转化、通时达变的创新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民胞物与、休戚与共的天下情怀等,都凝结、体现并创造性地转化于新时代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与中国实践中。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和实践,使中华文明获得了时代性的新内容和当代的新形态。
  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形态和中华文明的当代新形态,都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前所未有的当代新形态。中国作为历史悠久并在世界上迄今为止文明从未中断的唯一国家,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中大国,创造了当今世界上最宏伟最耀眼的发展成就和宝贵经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独特贡献,是研究人类未来文明发展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重要样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于破解现代文明发展所遇到的高质量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够、发展包容性互惠性欠缺等普遍性难题,提供了具有重要引领价值的新理念;提出的“文明是多彩的”[4]258“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4]259基本理念,对于彰显人类文明多样性、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遵循;提出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5]441的思想,对于破除西方根深蒂固的文明中心论、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实现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提供了极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思想原则;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弘扬人类共同价值的新主张,对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具有深远意义和引领性价值的思想理念。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蕴含着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未来的思想智慧。它所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蕴含着全新的文明理念、文明追求和文明实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日益丰富,内容日趋完善,意义愈发彰显,集中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重大文明成果,将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





作者单位:庞立生,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 130024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12期

本次转载来源:“思想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