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曙光: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与中国实践

中社学人 2022-09-09




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与中国实践



摘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确定的,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社会主义本质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实现形式和实践路径是不确定的,不存在单一固定的模板。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态,是中国独到的、独有的、独特的社会主义形态。社会主义不是凝固不变的,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在中国的实现形态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如何全面地、完整地、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没有终结。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创新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和实践路径,书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中国实现形式





1982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道路、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践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从这个重大命题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40年来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确定的,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本质在各国的实现形式、实践路径是不确定的,每个国家都有权利走自己的路,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本质在中国的实现形态,是中国独到的、独有的、独特的社会主义形态,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书写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确定的,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性飞跃。自从社会主义国家登上世界历史舞台,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根本问题。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困难并最终导致苏东剧变的颠覆性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曲折,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对这个根本问题的片面认识,源于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出现了重大偏差。
社会主义本质究竟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答案。正因为如此,传统观念将无产阶级专政、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体制,教条化地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实践证明这些传统观念是有极大局限的。什么样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什么样的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从多个角度作了深刻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比如,从发展水平的角度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从分配正义的角度强调,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从经济体制的角度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发展布局的角度强调,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政治建设的角度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治也没有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从社会建设的角度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没有党内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从党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角度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等等。这些重大论断,对于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首倡者是邓小平。1980年5月,邓小平会见外宾时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强调对看待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要解放思想,但并未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明确界定。1986年9月,邓小平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这两次谈话,已经大体勾勒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雏形。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过去的长期思考进行总结,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完整表述,将之明确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概括,把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也为我们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社会主义本质是确定的。所谓确定性,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确定不移的品质或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的确定性,是指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具有自身独特的、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内涵、品格或特征。社会主义本质的确定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拆分开来,这是确定的。这五句话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整块钢”,少了其中任何一句话、一个方面,都不构成社会主义的完整本质。任何国家发展社会主义,都无法绕开这五句话的总要求,这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普遍共识和最大公约数,区别仅仅在于不同的国家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其本质,在不同程度上、在不同时间跨度内加以实现。离开了五句话总要求,就从根本上离开了社会主义;抛弃了五句话总要求,就从根本上抛弃了社会主义。
第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两个不可或缺的维度,不能只讲生产关系,这是确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前面两句讲生产力,后面三句讲生产关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克服了过去只讲生产关系的局限性,同时也彻底摆脱了“公有制本质论”“计划经济本质论”的窠臼。过去,我们侧重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特征来理解社会主义,忽视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重要特征,是片面的。我们说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归根结底“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之所以向共产主义过渡,最终也取决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
第三,既要讲解放生产力,也要讲发展生产力,不能只讲一个方面,这是确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纠正了过去只讲发展生产力、忽视解放生产力的不彻底性。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有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也存在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只看到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是片面的。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是解放生产力,虽然解放生产力未必一定能够转化为发展生产力,但不解放生产力必定无法发展生产力。
第四,手段与目的是一个统一体,不能只讲发展目标,这是确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后一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前面四句指明了实现目的的手段,纠正了只讲终极目标、远大理想的片面性。过去,我们比较看重奋斗目标,突出强调共同富裕,忽视了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这是片面的。离开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手段,离开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一重要手段,“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过是乌托邦。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确定性不等于固定性,不是定型、固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确定的,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过程,不断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在发展。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必然有深化的空间,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时代特征的新变化作出新的补充乃至修正,赋予社会主义本质新的时代内涵。这一点也是确定的。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形式和实现路径是不确定的,不存在单一固定的模板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确定的,但社会主义本质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实现形式和实践路径是不确定的,是开放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现实国情、历史传统、文化血脉,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不存在唯一的、固化的实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从来反对先验模式论,从来不认为存在某种超历史的“万能公式”,从来不构想某种具体的、以致可以无条件、无变化地直接运用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模板。1890年8月21日,恩格斯在致奥托·冯·伯尼克的信中写道:“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也指出:“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任何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化也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思路、建设布局和方针政策。概言之,社会主义本质在各国的实现形式是不确定的,在一个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实现形式也是不确定的。
其一,不确定性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阶段是升级递进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依据社会发展的成熟程度,明确将未来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明确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命名为“社会主义社会”,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命名为“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还指出:“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不可能一出场就是完美的,必须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一步步走向新的更高发展阶段,一步步走向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也具有典型的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曾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7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我国是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直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时间跨度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大的历史过程,期间必然要经历若干具体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是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一步步迈向合格的社会主义的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形式是不一样的。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站在新的起点上向着新的目标进发的一个阶段,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一个阶段。
其二,不确定性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是发展变化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拿中国来说,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样,越南、古巴、老挝、朝鲜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有权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中国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有着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如朝鲜的主体思想、越南以胡志明思想为主体的思想体系、古巴的马蒂主义和卡斯特罗思想、老挝的凯山-丰威汉思想。中国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同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符合各自实际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着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文化内涵、文化特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三,不确定性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布局、路线方针是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没有统一的模板,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国情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社会主义的发展布局、战略部署和路线方针,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形式和实践路径,这不仅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习近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不是教科书里的教条,不是刻板僵化的戒律,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比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行单一公有制的经济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公有制为主体、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新时期调整为达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初期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今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等等。这些看似差异极大甚至大相径庭的发展布局、体制机制、路线方针、政策主张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都是社会主义本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实现形式。


三、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刻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进而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全新课题。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苏联模式是唯一可供参考借鉴的实践样板,但是,毕竟俄国不是中国,苏联模式不是为中国量身打造的,将其挪搬到中国,水土不服的症状很快表现出来。此外,苏联模式本身并不完美,弊病丛生,是继续以俄为师,还是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后者,开始了以苏为鉴的实践探索。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提出了独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并没有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严重偏离了中国实际,社会主义事业陷入困境,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实践告诉我们,封闭僵化的老路发展不了中国,发展不了社会主义。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党执政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向全党发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领导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对这条新道路作了高度概括,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自此,我们始终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接力奋斗,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代化的西方道路之外拓宽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是好,关键看实践。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经过连续40多年的发展,2021年中国经济体量突破17.7万亿美元大关,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确定的高收入国家门槛。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已经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主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连续十多年保持第一,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创造了两大奇迹,前所未有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赶上了时代,无不证明了这个颠簸不破的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大战略、世纪大工程,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干下去。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赶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主题没有变,思想旗帜没有变,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走向民族复兴,走向美好未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是社会主义本质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态,是中国独到的、独有的、独特的社会主义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不是从他国挪搬过来的,而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成果。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形态。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就在于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没有抛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始终遵循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框架,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囿于本本,不迷信西方,不屈从权威,不盲从经验;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贯穿于内政外交国防各个领域。“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态。中国搞社会主义,不是其他社会主义模式的翻版或再版,而是赋予了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0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晶,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世界上没有定于一尊的发展模式,科学社会主义也没有固定的实现形态,不能寄希望于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也不能寄希望于一种方法来建成社会主义。每个民族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国情,不断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套用经典作家设想的母版,不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再版,更不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盗版,而是从中国实践中闯出来的社会主义,这是其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遵循某种僵化的理论教条,不是从经典作家的本本出发,而是一以贯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是其理论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他国模式“克隆”出来的社会主义,而是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历史命运的社会主义,是赓续千年文脉、传承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这是其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也不同于以德国为代表的莱茵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以北欧国家为代表的福利国家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不走老路、邪路,而是开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这是其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唯一实现形式,甚至也不是社会主义本质在中国的最后实现形式。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动和改革的,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终将向更高阶段迈进,到那时,社会主义本质在中国的实现形式也将迎来历史性的飞跃。


五、结语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社会制度。“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自十月革命以来,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实践,今天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的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同时,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仍然在路上,如何全面地、完整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如何探索社会主义本质更为有效的实现形式,还存在很多未知的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创造中不断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和实践路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年第1期


平台编辑:段佩佩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