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纬行研丨探粒寻微惠世间:核素药物的行业研究进展

医药荐客 2022-08-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生物经纬 Author 生物经纬


前言

2022年2月,远大医药集团联营公司Sirtex Medical Pty Ltd(Sirtex公司)的SIR-Spheres®[90Y]微球注射液近日获得NMPA颁发的药品注册证书,该药物也是目前FDA正式批准的唯一一款针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放射性微球产品;2022年7月,纽瑞特自主研发的钇[90Y]炭微球注射液产品获NMPA批准临床试验;2022年6月,CDE发布了《放射性体内治疗药物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主要针对剂量探索、辐射剂量学、辐射防护等一般药物研发的指导原则给出指导。

近年来在政策端和产业端,国内治疗类核药迎来新突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20余家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正推动着[177Lu]、钇[90Y]、镭[223Ra]等已在国外临床使用的治疗类放射性同位素的开发和应用。本文将从放射性核药发展历程、代表性药物临床进展、国内外放射性核药发展动态、放射性核药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对放射性核药进行介绍。

一放射性核药简介

自1913年Frederick首次开展用放射性镭治疗各种疾病的研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放射性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肿瘤诊疗、心肌显像、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发现和炎症组织显像诊断等,成为国际认可的重要手段。根据Frost&Sullivan研究数据,2020年全球放射性药物的市场规模达59亿美元,并以年复合增长率7%的速度增长,图1为2018年以来FDA批准的放射性药。

图1 2018年以来FDA批准的放射性药

放射性药物,也称为核药,是一类含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或治疗用的特殊药物,它不仅具有药物的特点,还具有放射性,可广泛用于肿瘤的诊疗、心脏疾病的诊断、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炎症组织的诊断等。按核素类型,可分为γ 核素、β核素以及α核素标记药物;按发展现状,又可分为单光子类型和正电子类型;根据使用途径可大致分为体外和体内两大类,体外放射性药物主要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免疫诊断试剂,体内放射性药物可按具体用途分为诊断用与治疗用。在诊断用方面,放射性药品可提供人体内靶器官或病变组织的影像或功能参数等信息;在治疗用方面,放射性药品可通过高选择性富集在病变组织产生局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从而发挥治疗作用,见图2。

图2 核药分类

放射性药物种类丰富,一般是由用于诊断或治疗的放射性核素、载体分子及两者之间的连接物3 部分构成,见图3。各种研究表明,用于靶向治疗的理想放射性核素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放射性核素发出的能量应低于40keV;

光子与电子的发射比不应超过2units;

放射性核素的理想半衰期应在30min~10 days。


图3 放射性药物构成

临床上常用的放射性药品是131I,125I以及32P、89Sr、90Sr等一些药品。核素偶联药物(RadionuclideDrug Conjugates, RDC)是一种创新的核药形式,有望成为高速发展的新兴赛道。

一般来说,RDC药物从偶联药物的形式上也可以划分为抗体靶向的核素抗体偶联药物(RadionuclideAntibody Conjugates,RAC),以及基于小分子(包括多肽)的核素偶联药物。

在药物结构上,RDC主要由介导靶向定位作用的抗体或小分子(Ligand)、连接臂(Linker)、螯合物(Chelator)和细胞毒/成像因子(放射性同位素,Radioisotope)构成,见图4。使用不同的医用核素,可以起到显像或治疗的不同功能,部分核素兼备两种能力。在作用机制上,虽然RDC与ADC携带的“载荷”不同,但RDC与ADC药物常用微管毒素(MMAE、MMAF、DM1、DM4)和DNA损伤毒素载荷所达到的目的类似,都是造成细胞损伤累积干扰细胞周期正常运转。放射性射线所产生的能量可破坏细胞的染色体,使细胞停止生长,从而消灭快速分裂和生长的癌细胞。


图4 RDC药物构成

01靶向配体(Targetingligand)

无论在ADC还是在RDC偶联药物中,靶向配体都是起到精准定位的作用,引导细胞毒或放射性核素到达靶标。在抗体的选择和使用上,可以参考ADC药物的优势和要求。

02Linker&螯合物

RDC药物由于载荷不再是小分子,而是放射性核素,因此,在Linker的选择上与ADC药物有所不同。在螯合物通过Linker与抗体链接的手段上,可以采用常规的反应性官能团共价结合的形式。自发的螯合剂-抗体结合可降低对靶受体的亲和力,不易形成最佳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更理想的化学选择方法将螯合剂与抗体结合。

03有效载荷/成像因子

RDC药物作为一种肿瘤放射免疫治疗(RIT),药物最佳的放射性核素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考虑到放射性核素的物理性质和可用性、螯合方法、成像的可能性以及患者的安全性和肿瘤治疗目的,大多数放射免疫疗法临床开发计划都涉及使用β衰变放射性核素。

由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小尺寸(仅一个原子)导致放射性同位素的低稳定性和不可控性,将放射性同位素缀合并固定到较大的功能实体,例如抗体,可以实现更好地控制。对于实体瘤,使用小尺寸抗体(例如单结构域抗体或scFv)偶联的放射性同位素探针,由于其小尺寸和良好的组织穿透能力,具有更高的优势,可更清晰的显示肿瘤并监测进展。

二放射性核药应用

核技术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我国诊疗一体化核素及放射性药物仍依赖进口,放射性药物创新能力较弱,核医学诊疗一体化临床应用总体处于起步阶段。

表1 常用诊疗放射性药物及临床应用

2.1甲状腺癌

123I(γ核素) 或124I(正电子核素)与131I(β核素)是分别用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经典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应用。

1941年,131I第一次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取得良好效果;1946年,131I用于甲状腺癌的治疗。DTC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癌,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均证明,131I治疗DTC 转移灶具有疗效好、操作简单、副作用小的优点,已成为DTC重要的治疗手段,且DTC有可能通过131I 治愈。此外,在98%的病例中,123I显像可正确预测131I治疗后的扫描结果,因此具有极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而124IPET /CT 诊断DTC术后病灶的灵敏度可达92.5%,其在明确转移性 DTC的疾病程度以及病灶大小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2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一般采用131I-MIBG和123I-MIBG显像,灵敏度分别为85.7%和90%,特异度均为100%,且123I-MIBG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131I-MIBG。123I不易获得,而131I-MIBG能预测肿瘤摄取,因此131I-MIBG治疗计划非常易于制订。

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方式首选手术切除,95%以上的嗜铬细胞瘤病灶可摄取131I-MIBG,因此131I-MIBG治疗嗜铬细胞瘤的疗效优于化疗。研究表明,131I-MIBG治疗转移性嗜铬细胞瘤的反应率为75%,经1~6次治疗后84%的疾病可达稳定状态。

124I-MIBGPET /CT 诊断嗜铬细胞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86%、100%,有助 于 指 导 嗜 铬 细 胞 瘤131I-MIBG的治疗。

2.3恶性肿瘤骨转移

骨显像是用于判断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常规检查方法。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可发现多发散在异常摄取影,是骨转移的常见表现。18F-NaFPET /CT 诊断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优于99mTc-MDP和SPECT/CT。骨显像是骨转移瘤诊疗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可指导临床进行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

89SrCl2治疗前列腺癌和乳腺癌骨转移的有效率分别为80%和89%,疼痛缓解持续时间为3~12个月(平均6 个月)。223RaCl2是一种有效的放射治疗药物,是美国FDA 批准的首个获批用于临床的α放射性药物,已批准用于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

2.4神经内分泌肿瘤

68Ga-DOTATATEPET /CT 是 神 经 内 分 泌肿 瘤 诊断、定位和分期的金标准,与传统成像相比具有显著优势。68Ga-DOTATATEPET /CT 诊 断 原 发 性肿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3%和91%。

手术通常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不适用于转移性疾病。在一项177Lu-DOTATATE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Therapy,PRRT)在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疗效的系统评价中,177Lu-DOTATATE具有良好的治疗疗效,肿瘤控制率约为78%~79%,且副作用较小。177Lu-DOTATATE是无法手术或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有效的治疗方法。

2.5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在前列腺癌细胞表面特异性高表达,在前列腺癌分子影像学及靶向治疗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68Ga-PSMA-11PET /CT 检查是评估前列腺癌的重要方法,可检测前列腺癌复发和转移。68Ga-PSMAPET /CT 检查在前列腺癌复发检测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8. 8%、100%和98.8%,68Ga-PSMAPET /CT 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度远高于传统影像学检查( 如MRI、CT、超声),应纳入前列腺癌常规检查。

177Lu-PSMA放射配体治疗(Radioligand therapy,RLT)是对标准治疗方案无效的晚期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Cancer,mCRPC)的有效治疗方案,2/3的患者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较三线治疗更少。


三放射性核药市场现状

3.1海外市场

美国目前有49种放射性药物获批上市(不包括标记Zevalin的90YCI),包括17种99mTc标记药物、6种18F标记药物。与国内相比,美国放射性药物竞争格局、品种分布相对分散,NDA/ANDA文号分散于多个企业,其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各种放射性药物最初由不同企业研发。从整体来看,GEHealthcare、LantheusMedicallmaging、DRAXIMAGE等企业合计仍拥有绝大多数品种,为业内领军企业。上世纪90年代以前FDA批准的放射性药物主要以99mTc标记SPECT诊断用药为主,治疗性药物仅有131I。随着PET-CT的出现,18F标记药物陆续获批上市,此外68Ga、123I也开始得到临床应用。治疗性用药早期仅有氯化锶(Sr-89)来昔屈南钐(Sm-153)和碘(I-131)化钠等少数品种,2002年90Y替伊莫单抗获批上市,该品种为靶向CD20的鼠源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复发或顽固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但该品种面临竞品较多且制备工艺复杂,销售规模有限。随着拜耳的Xofigo(Ra-223)、Novartis的Lutathera(u-177)相继干2013年、2018年获批上市,治疗性用药品种逐步得到丰富。

目前,全球从事放射性药物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是受限于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和供给的影响。全球领先的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有Novartis、拜耳、GE、Cardinalhealth、UPPI、RadioMedix、Lantheus等。早期核药市场增长主要由诊断性用药驱动,随着国际医药巨头进入核药领域,治疗性核药将成为全球核药市场新的驱动力,预计到2030年治疗性核药占比将达到60%,市场规模将达到240亿美元,近年来全球部分研究中的放药见图5。

图5 近年来全球部分研究中的放药

3.1.1Novartis

2017年,Novartis以39 亿美元收购AAA,获得Lutathera,核药平台的价值正逐步得到国际一流创新药平台的认可。Lutathera上市后销售额迅速增长,2018年销售额 1.67亿美元,2019年销售额 4.41亿美元,同比增长167%。该产品已经于2020 年 7月在国内提交临床申请。2018年,Novartis以每股24 美元、总值21 亿美元(溢价54%)收购Endocyte,获得177Lu-PSMA-617,该产品获批上市后有望成为下一个前列腺癌的重磅炸弹级产品,Novartis的放射性药物产品线进一步增强。

3.1.2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

法国AdvancedAccelerator Applications公司(以下简称“AAA”)于2002年通过从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中分拆后成立,是欧洲PET和SPECT诊断用药领军企业,覆盖了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配送和销售全产业链,公司的大部分产品是通过其在8个国家的19个基地生产,拥有14个的PET生产基地,2个SPECT生产基地,1个重水生产基地,产品供应欧洲地区250家医院。AAA研发的Lutathera(lutetium Lu 177 dotatate)于2018年获FDA 批准上市。Lutathera是一种放射性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可用于治疗生长抑素受体阳性的胃肠道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s),包括成人前肠,中肠和后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见图6。

图6 AAA公司放射性产品管线

3.1.3Endocyte

Endocyte成立于1996年,2011年完成了IPO。公司在癌症靶向治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专注于个性化治疗药物和配套显像剂研发。公司拥有药物偶联技术,可分别应用于放射性药物和CAR-T疗法。公司的放射性药物研发管线包括两款药物,其中177Lu-PSMA已经进入临床III期,用于治疗转移性去势性前列腺癌(mCRPC);225Ac-PSMA处于临床前阶段。

3.1.4BayerGlobal

BayerAG 是一家德国跨国制药和生命科学公司,成立于1863年,Bayer的Xofigo是全球唯一被获批的α-粒子辐射放射性治疗药物,用于治疗已扩散至骨骼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其活性部分模拟了钙离子,通过与骨骼中的骨矿物质羟基磷灰石(HAP)形成复合物,将辐射直接递送至骨骼,尤其是骨骼肿瘤(即骨转移)区域。镭233 发射的高LET 射线,能够在邻近肿瘤细胞中引发高频率的双链DNA断裂,从而产生强效的细胞毒效应。同时,由于其α粒子发射半径小于100微米(不到10个细胞直径),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 

3.1.5Lantheus Medical Imaging

LantheusMedicalImaging成立于1956年,最初命名为新英格兰核能公司(NEN),公司逐步成长为诊断成像领域的领军企业,目前公司共有7种放射性药物上市销售,钼锝发生器等产品除在美国市场销售外,也向境外市场销售。公司核药房数量较少,如图7为Lantheus产品,包括TechneLite、Xe-133和99mTc标记药物冷核等。放射性药物中第一大品种为TechneLite,在美国的市占率达40%。

图7 Lantheus产品

3.1.6Nihon Medi-Physics Co., Ltd

NihonMedi-Physics Co.,Ltd公司成立于1973年,日本住友化学和通用电气医疗各持有公司50%股份。与美国核药房经营企业不同,NihonMedi- PhysicsCo.,Ltd直接持有多个药品批文,与国内核药企业类似。公司产品可分为SPECT诊断用药(I-123心肌显像剂、I-123脑灌注显像剂、99mTc标记药物)、PET诊断用药(18-F正电子显像剂)和治疗性核药(I-125密封籽源,氢化锶89-Sr注射液)3大类。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324亿日元(21亿元人民币)其中SPECT诊断用药收入193亿日元,近年来基本稳定,PET诊断用药收入为120亿日元,年增长约3%。日本放射性药物市场集中度非常高,Nihon-Physics Co.,Ltd占据了日本70%市场份额,其中SPECT诊断用药市场份额约60%,PET诊断用药市场份额近100%。

3.1.7Jubilant Draximage Inc

JubilantDraximage Inc是印度JubilantLifeSciences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总部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在当地拥有1家工厂,主要从事核医学的放射性药物开发、制造和商业化应用,客户包括医疗机构和核药房。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拥有甲状腺疾病治疗/诊断的I-131胶囊、用于骨显像的99mTC-MDP肺灌注显像的99mTC-MAA、肾、脑和肺功能显像的99mTC-DTPA,用于PET心肌梗死患者诊断的氯化铷(Rb-82)也已经获得FDA批准。

3.1.8Boston Scientifics

BostonScientifics成立于1979年6月29日,是收购Medi-Tech 的控股公司。BostonScientifics于1992年5月19日通过IPO上市。目前市面上的Y90玻璃微球以BostonScientifics的TheraSphereY90玻璃微球为主。2021年3月,FDA批准波士顿科学TheraSphereY90玻璃微球用于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HCC) 患者。TheraSphereY-90是全球首款放射性玻璃微球,专门针对肝癌治疗,为晚期肝癌患者开辟了创新的内放射治疗。其原理是在肿瘤内部植入放射性粒子,通过持续低剂量辐射,杀伤肿瘤细胞。

3.1.9ABK Biomedical

ABKBiomedical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总部位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医疗器械公司。自成立以来,该公司一直致力于创新栓塞疗法,以治疗子宫肌瘤、高血管化肿瘤和动静脉畸形等相关病症,力求为血管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ABKBiomedical拥有Eye90微球™和Easi-Vue™栓塞微球两款产品。其中与新西兰奥克兰医院研究部合作研发的Eye90微球™是ABKBiomedical的核心产品。这是一种Y90放射栓塞装置。Y90放射栓塞是一种局部近距离放射治疗,目前用于治疗恶性肝肿瘤。Eye90微球™采用专有的不透射线玻璃组合物,通过荧光透视、X射线、CT和锥束CT成像模式将手术可视化。并且该产品还能为肝脏肿瘤的治疗提供预后剂量测定。目前,Eye90微球™开启了治疗肝脏肿瘤的首次人体临床研究。

3.2国内市场

目前,放射性药物国内市场规模较小,但受政策的整体带动,市场将有进一步的提升。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我国放射性药物年复合增速仅次于生物药,增长态势领先于中成药和化学药。预计未来中国放射性药物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提高,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市场规模于2023年有望达到78亿元。

目前全球市场中,中国市场占比仅为6%,北美市场达到4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放射性药物使用率较低,市场还有超10倍空间,仍旧是一片蓝海市场。在放射性药物领域,目前国内有20家左右的企业,但主要是被中国同辐和东诚药业两家企业垄断,两家企业通过并购,逐步形成了全产业链布局,二者合计约占中国核药市场的80%。除两家龙头企业外,远大药业自2018年起,通过并购投资的方式,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创新药的布局,不断引入新产品,成为国内放射性药物领域的一股新势力,大有打破两家企业垄断的形势。此外,智核生物、纽瑞特、通瑞生物等创新型核药研发企业也相继进入产业赛道,法伯新天等企业则专注于创新型放射性药物CRO,为放射性药物研发企业的创新需求提供服务。

3.2.1中国同辐

中国同辐是中国同位素及辐照技术应用领域的领军企业,于2018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生产产品锝[99mTc]标记注射液、氟[18F]脱氧葡糖注射液、碘[131I]化钠口服溶液以及氯化锶[89Sr]注射液均在全国范围内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中国同辐2021年中期报表披露的研发管线显示:治疗用碘[131I]化钠胶囊,已于2021年4月7日批准上市;截至2021年6月30日,同辐拥有7种在研发的显像诊断及治疗用放射性药品,其中二种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的放射性药品,即131I-MIBG(苄胍)注射液(自研,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等)、氟[18F]化钠注射液(自研,骨诊断显像),一种待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治疗用放射性药品,即钯[103Pd]密封籽源,四种处于各研发阶段的显像诊断及治疗用放射性药品(镥[177Lu]-DOTATATE、Y-90、镓[68Ga]-DOTATATE、镓[68Ga]-PSMA)。

3.2.2东诚药业

烟台东诚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于2012年在深交所上市,东诚药业高起点进入高技术壁垒和高成长性的核医药行业,相继并购成都云克药业、上海益泰医药、GMS(中国),完成公司从诊断用核药到治疗用核药的全产业链布局。东诚核医药板块在全国各地几十个城市设有子公司或分公司,致力于核医学领域药品等相关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设备供应、技术研究与咨询、售后服务等。东诚药业控股的成都云克药业是中国核素药物领域首家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其主要产品“云克注射液”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用于RA临床治疗的核素药物,并荣获国家发明专利。

3.2.3核欣医药

核欣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创新性靶向放射诊断、治疗一体化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团队具有丰富的药物研发经验和资源。公司已建立具有核心技术专利的双靶点分子设计平台、分子筛选及优化平台、放射性药物评价平台三大平台,针对具有广谱肿瘤诊断与治疗的肿瘤间质靶点以及针对肿瘤实质细胞的特异性靶点开发多个诊疗一体化RDC创新核药。公司研发进度最快的HX01为全球首创的以68Ga标记的双靶点诊断分子,可以在高危人群中早期诊断胰腺癌及评价胰腺癌的治疗效果。

3.2.4远大医药

远大医药肿瘤领域主要围绕“放射性核素”与“免疫”两个方面进行布局,其中放射性核素方向在三年的时间内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监管资质等多领域的全方位布局,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2018年,远大医药联合鼎晖以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irtex入局核药市场。Sirtex的核心产品为SIR-SpheresY90®,通过β放射线进行选择性内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转移性结直肠癌等。2020年,远大医药与TelixPharmaceuticals签订股份认购协议,引进了6款核药产品。全资收购了北京哈尔普尔伟业公司的股权,获得了放射性药品生产许可证、放射性药品经营许可证及辐射安全许可证等全部资质。2021年12月,远大医药宣布与德国ITMIsotope Technologies MunichSE达成产品战略合作,获得ITM公司三款RDC产品在大中华区的独家商业化权益,形成了国内外核药全方位布局,依托Telix、Sirtex及ITM搭建了具有国际化一流水平的RDC研发平台。在产品管线方面,拥有介入治疗产品靶向内放射核素产品SIR-SpheresY90树脂微球(Y-90)及9个全球创新RDC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均处于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共覆盖多种实体瘤诊断与治疗领域,产品管线品种和数量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3.2.5智核生物

苏州智核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为数不多关注放射性药物的研发的核医学创新药企,旗下拥有放射性核素蛋白偶联平台和单域抗体开发平台,并有重组人促甲状腺素、全身PD-L1表达放射显影剂等多个产品在研,覆盖甲状腺癌、乳腺癌、肿瘤免疫等多个方向。今年4月,智核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68Ga标记PD-L1的放射性显影剂药物(SNA002),已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新药临床试验批准,可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SNA002是一款以单域抗体为前体的,偶联放射性PD-L1表达的PET显影药物,拟用于评估实体瘤患者原发和/或转移病灶PD-L1表达水平。公司于2020年4月完成B轮数千万人民币融资,2021年7月完成亿元C轮融资,C轮融资由天士力渤溢资本领投,农银国际、兴业国信资管和启融创投等投资机构共同参与投资。

3.2.6先通医药

北京先通国际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2005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临床学术推广的创新型医药企业。从2014年起,先通医药与美国、欧洲等国际领先的放射药企业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先后取得了多个放射药产品的中国及全球的开发及商业化权利。同时根据放射药领域的发展现状,确定自主创新的研发产品线,产品涉及神经退行性病变及肿瘤、心血管等领域的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药物。根据公司官网新闻报道及数据库显示其至少10个以上新药,并陆续取得临床批件,2022年开始有产品上市。先通医药2020年7月完成2.8亿元C轮融资,2021年2月再次完成3.2亿元D轮融资,6个月内总计完成6亿元融资。D轮融资由中金启德基金领投,朗玛峰创投、隆门创投、盼亚投资、得怡资本等知名机构参与投资。同时,现有股东荷塘基金继续增持股份,募集资金将继续用于治疗性和诊断性放射药项目的临床前开发及临床研究。

3.2.7新旭医药

苏州新旭医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研发阿尔茨海默病和其它tau蛋白质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流诊断技术和治疗药物。新旭医药正在开发正子影像示踪剂以检测脑中神经纤维缠结的存在。2021年底,公司宣布完成总金额达美金4000万元C轮融资。新旭此次所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推进阿尔茨海默病tau蛋白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示踪剂在国内的临床三期试验与其商业化,以及继续开发适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

3.2.8纽瑞特医疗

成都纽瑞特医疗是一家集放射性药物研发、创新及产业化于一体的企业。公司是目前中国唯一、全球第三家具备放射性微球产品研发、生产能力与资质的企业。在研发方面,I-131炭微球”是纽瑞特第一个产品,其他系列“微球”产品、放射性特异诊断药物产品正在研发中。成立仅6年,纽瑞特今年预计将有两个一类新药进行临床注册。2019年6月,纽瑞特医疗宣布完成1.16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波士顿科学子公司英国技术集团(BTG)领投,杭州睿照投资跟投,原股东宁波中超投资继续投资。2021年3月,波士顿科学将用于肝癌内放射治疗的*TheraSphereY90玻璃微球技术转移至纽瑞特,以加速引进本土化生产这一全球领先的医疗产品。2022年7月,纽瑞特医疗自主创新第三代放射性药物钇[90Y]微球注射液获得临床试验批准,钇[90Y]炭微球注射液产品由纽瑞特医疗的科研团队历时四年自主研发制成,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是全球唯一成功实现核心原料三氯化钇[90Y]溶液、炭微球自主研制与生产的医药企业。

3.2.9中硼医疗

南京中硼联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首家专注于开展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AB-BNCT)系统产品全方位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公司以BNCT科学家刘渊豪博士为技术领军人,组建了一支跨学科专业团队,面向全球协助医院及科研伙伴推动BNCT技术、科研以及临床应用,为有需要的恶性肿瘤病人提供先进有效的治疗选择。公司以AB-BNCT系统技术为核心,通过产学研医用合作机制,助推我国首批AB-BNCT肿瘤治疗中心的建成,促进我国BNCT技术的临床应用转化与产业化。公司自主研发了全新硼化氨基酸药物BPA合成工艺,高效制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药物国产化,自主研制18F-BPA正电子药物,结合PET正电子显像技术,评估药物分布情况,精准筛选BNCT适应患者,正在探索开发多种新一代硼药剂。

四放射性核药挑战

4.1物流配送时效性高

核医学诊断最常用的类型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使用由放射性同位素直接发射并由伽马相机检测的γ射线,最常见的同位素是99mTc,该同位素半衰期是 6 小时,此半衰期足够检查代谢过程,同时又能最小化对患者的辐射剂量。然而从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基地运输到医疗机构又成为很大的问题。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ET)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检测 γ 射线方面与 SPECT 相似,其常用同位素是半衰期不到2 小时的18F,主要合成为氟[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相比SPECT有着更好的分辨率和更高的灵敏度,但由于半衰期过短,因此通常要求回旋加速器在PET中心或紧邻的位置。

目前国内的PET中心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与医院之间的距离十分紧凑,方便配送。但是长远来看,如何将放射性药物送到偏远地区的医院,将成为放射性药物公司必须考虑和布局的一个主要关键因素。

4.2监管要求高

核药在中国受到高度监管,各方面规定的复杂与严格程度远高于普通药品。由于核药具有放射性,企业需要取得相应等级的辐射安全许可证才可从事其研发和生产。辐射安全许可证只是行业入门的基础许可证,由生态环境部门进行严格管理。此外,放射性药品的经营、运输、进口、生产及使用等所有过程均有相关部门的严格管控,管理部门涉及药监部门及国防科工委、交通部门、卫健委、海关等。2017年3月,国务院最新修订了《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明确了放射性药物从研发到销售阶段的生产经营受到国务院的直接的监管。

4.3原料瓶颈

在同位素制备技术方面,我国在主要医用放射性同位素99Mo制备技术上比国外落后,除了60Co和18F,几乎所有国内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全部依靠进口,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的研究利用,特别是原料生产的断货,每年都有1-2次的发生,这种生产不稳定,会造成供应的风险,这成为了我国放射性药物制备及核医学发展的行业瓶颈。

近年来,中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重,可以预见,心脑血管、肿瘤等病人群体会越来越多,因此,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的需求必将增大,而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的核心,则是各种基因、蛋白、代谢分子构成的“靶向”分子探针(即“核药”)。中国目前的核药市场规模与欧美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核药未来的发展令人期待。


参考文献

[1]高洁, 郑小北,王红亮, 李建国,张岚, 杜进.放射性治疗药物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同位素, 2022,35(3): 151-163.

[2]汤琦.国内外放射性药品市场分析[J].张江科技评论,2021(6):4.

[3]火石创造. 行研| 国内放射性药物发展分析.

[4]陈跃.我国诊疗一体化核素及放射性药物临床应用与展望[J].协和医学杂志,2022,13(2) : 187-191.

[5]维渡纵横.行研|中国核药行业研究报告.

[6]药时代.行研|万物皆可偶联!“核”力全开,RDC赛道大幕已启2022.04.

[7]放射性体内治疗药物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8]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9]张桃桃,张红,狄翠霞.放射性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DOI: 10.13865/j.cnki.cjbmb.2022.04.1563.

[10]Fukuda H. Response of Normal Tissues to 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BNCT) with 10B-Borocaptate Sodium (BSH) and10B-Paraboronophenylalanine (BPA). Cells. 2021 Oct 26;10(11):2883.

[11]Fukuda H. 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 for CutaneousMalignant Melanoma Using 10B-p-Boronophenylalanine (BPA) with SpecialReference to the Radiobiological Basis and Clinical Results. Cells.2021 Oct 26;10(11):2881.

[12]Malouff TD, Seneviratne DS, Ebner DK, Stross WC, Waddle MR,Trifiletti DM, Krishnan S. 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A Review ofClinical Applications. Front Oncol. 2021 Feb 26;11:601820.

[13]Will H. Jin, Crystal Seldon, Michael Butkus, Wolfgang Sauerwein, HuanB. Giap; A Review of 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Its History andCurrent Challenges. Int J Part Ther 1 June 2022; 9 (1): 71–82.

[14]Radionuclide Antibody-Conjugates, a Targeted Therapy Towards Cancer,Current Radiopharmaceuticals, 2013, 6, 57-71.

图文编辑 | 刘爽

文章撰写 | 王盼、杨帼一、邢硕辉、金晓菲、李泰妮、刘乾阳、吴杰

欢迎自荐推荐和转发分享,电话/微信:13564288425

2022年大中华区医药行业薪酬报告-更新版

生物医药管理职位汇总及解析-20220701

创业吧l上海合成生物学公司招人啦

合成生物学公司招代谢/发酵/基因/计算等人才

创业吧l诚聘CEO或COO和药化总监

招聘抗体研发和肿瘤免疫领域总监/VP

诚聘首席商务官CBO-美国WFH

分子胶初创公司招聘药理和药化(高级)总监

PROTAC研发掀热潮,创新转型正当时

合成生物学报告: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中的机遇与挑战

重磅!mRNA行业全景图:火种已燃,大势已至,聚力向前,技术为王

溶瘤病毒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吸入制剂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生物医药明日之星——外泌体深度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中国小分子创新药行业研究报告

类器官行业研究报告

双特异性抗体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探针资本_行业研究:基于结构生物学的药物发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