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大脑去哪里了?

橱柜扫地僧 i 小声读书 2023-01-04

我能感觉到:过去这几年,似乎某些人或者某些东西正在熔化改造我的大脑,重写我的记忆程序。目前我的神志还没有消失,我能够感觉到它正在改变。我不再以过去习惯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当我阅读的时候,对这一点的感受最为强烈。


以前我可以轻松自然地沉浸在一本书或者长文当中。作者对观点的论证,时而旁征博引,时而耐心叙事,二者交织进行,把我的思绪紧紧抓住。即使是一些价值不大的侃侃而谈,我也能花上几小时沉浸其中,享受交流的乐趣。但现在这样的情形已经越来越来越少了,看上四五页,注意力就开始游荡不定,深觉心绪不宁,思路阻塞,走马观花。


过去那种自然而然的精读如今已经变成了费力挣扎的苦差事。


我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过去几年,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互联网上,还在各种各样的 App 上,沉迷于各种优美的交互界面,试玩那些新奇便捷的功能。 即便封闭的微信体系阉割了外部链接的跳转,我依然在这里可以完成支付、预定、阅读、社交等行为。



互联网带来了便利,但这是有代价的。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体不仅仅是信息通道。媒体提供思考的素材,同时也在影响思考过程。互联网所做的就是把我们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打乱搅拌成混沌。


问了下我的朋友陈伟达,他是一位芯片设计人员,每天需要阅读大量的技术文档和回复邮件。他坦诚自己现在几乎已经不读书了,却而代之的是微博信息流和各种影视作品。他这样推测:我们的阅读都在网上进行,一味贪图便利性,连带着思考方式也会改变。


我也不得不承认:我再也读不了《百年孤独》和《红楼梦》这样的书籍了,我已经丧失了通读长篇文章的能力。甚至是篇幅超过 1000 字的文章,我都会觉得内容太长太多,只能略读,一瞥而过。


陈伟达和另外一位朋友王卓群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表达能力一流,对于自身阅读能力和专注能力的衰退,他们相当乐观,综合来说,迅速获取关键信息、保持与他人(外界)的联系,是可以弥补翻阅书籍这一能力丧失的。


互联网和未来的 5G 世界会把我们变成缺乏耐心的阅读者,但是在很多方面我们也会变得更加聪慧敏捷。人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多,意味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加强了,很少有人会甘心回到过去那种信息闭塞的时代。


有些人看来,读书已经是一件落后的事情,甚至有些愚蠢,把一本书从头到尾翻下来不是利用时间的好方法。你应该看过不少人讲搜索的技巧(包括我在内),让你成为一个「娴熟的猎人」,这样就可以让大部分书籍成为多余的东西。



过去那种线性的思考方式可能已经过时了。心平气和、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这样的线性思维正在被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取代,它要求你以简短、杂乱的方式收发信息,遵循越快越好的原则。


在网上游荡几个小时后,我常常会有一种「变聪明了」的感觉。蛮多人应该有过类似的体验,逛完知乎或者某个小站,自觉知晓了某个秘密。到头来,大家的秘密都是一样的,你不说我不说,莫名好笑。


线性的文学思维是人文和科学的核心,它启发了文艺复兴、推动了改革开放、更是现代社会的革新精神,但是它就要变成了昨天的思维方式了。


端午假期期间去了趟图书馆,坐在狭长的书架过道上,被数不胜数的书籍环绕包围,我居然没有打开 Kindle 或 iBooks 那种信息过载的感觉,也没有分享给他人的想法。在那些图书的静默不语中,有一种沉稳宁静的东西,在等待适合读者的出现,把它们取出来,带走,它们愿意一等数年,甚至数十年(这图书馆修建于 2003 年,离家不远)。布满灰尘图书们正在窃窃私语:“不要着急,我们哪里也不去。”


关于阅读,最近有些新体验,看下图👇:



在留言区一起讨论下这个问题吧,随机抽取 2 位读者送上纸质书籍,可自选。


本文对你有帮助的话,不妨点个【在看】,或者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