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可能结束前的职业选择

橱柜扫地僧 eBooksPlan 2022-09-26

友人小聚,亲朋畅谈,同事共处,话题总不免会汇聚到职业选择上,虽然每个人情况大相径庭,但一些基础因素总该是相通的。你一言我一语,自由散漫,加上「好久不见」的插科打诨,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深聊刚开始,就要忙着说再见,遂有此文,整理些关于职业选择「元因素」的想法。


按照 8 小时工作制,工作可占人生的三分之一,除去睡觉和零散时间,选择职业等于选择过怎样的人生,按照一般分析问题的框架,我们把内部因素(A)、外部因素(B)和随机因素(x)罗列出来。


一、内部因素(A)


1、我想要什么?(a1)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怎样的人生经历?想要怎样的生活体验?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十分确切的答案,但一定要有模糊且相对清晰的描述,且不断修饰,类似于素描画。


2、我擅长什么?(a2)我的天赋是什么?我做哪些事情最有热情?哪些事情是我无偿也愿尽力去做的?这里可以扩展下天赋的定义:输入和输出之间处理的函数即智力。根据哈佛大学认知与教育、发展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的研究(下面视频)大致可以分为八种,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有些人非常认路)、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博物)。大家可以按照这个框架来看看自己的天赋在哪里,别被「应试」那一套东西局限了。


3、我拥有什么?(a3)对于还未踏入社会的人来说,就是考虑家庭和社会现状了。周遭环境环境可以给你什么?是否有图书馆?是否有自习室?是否有篮球场?是够有好老师和教练?我知道,这很难,似乎出身决定了很多东西,但我总得打完打好这一手牌,不是吗?


二、外部因素(B)


1、评价体系是什么?(b1)哪些行业、工作是被社会推崇和需要的?哪些事情是可以改善社会顽疾促进多元性的?这里,往往是中国人的一个矛盾点,但回归到自己,如果不认可外部的评价体系,那就要构建一套自己的标准。


2、生存依赖是什么?(b2)我想要用哪种方式养活自己?养活家庭以及所爱的人?是花时间、技能、脑力?在这一点上,一定不要随波逐流。


3、小伙伴是谁?(b3)想要与什么样的人为友?想要怎么样的人际关系?生命中关键节点的喜悦想要分享给谁?朋友圈是个好东西,别被玩坏了就行,带着真诚去交友,总有回响和惊喜。


三、随机因素(x)

人生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了,自然气候、Politics、意外等都并不具备可持续的稳定性,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 all in ,总给自己一个 Plan B 。


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以上这些因素的权重在决策时的占比不同,以我为例:


S = A*50% + B*40% + x*10%


公式包含了几个逻辑:

1、职业选择,内因大于外因。我坚信,人生要靠自己掌控而不是被外界定义。

2、a1 是最难回答的,它的答案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点,类似于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它可以二者兼得。

3、a2,还是要回答那个 know yourself 的问题,把自己的长处做长,这是最好的战略选择。

4、b3,都说知己难觅,可都互联网时代了,只要自己留心探索,那一个隐秘的群体就在那里等你啊。

5、物质生活可能并不重要。中国物质最发达的城市是上海吧,上海人都幸福吗?精神的富足和闲逸在这个时代可能更有价值。至于,你的生活在哪里?需要寻找探索,只有你自己知道。

6、x,世界的不确定性在变大,国内的也在变大,疫情说不定就快要结束了,但结束后的世界可能并不会更好。


往外说开去,除了选职业,还有选爱人和选生活,会极大影响人生质量,于是在 Telegram 做了个调查,结果如下:

果然,大家看来,爱人还是最重要的呀,俺也一样认为。🤣


在这里我们也来投票一下吧。👇


另外,本文已经同步至小声读书博客,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还有,本公众号刚开通了「留言多轮回复」功能,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聊天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