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恍如隔世的庐山 | 李方悦

Clara 非常悦分享 2023-09-06

第一次到庐山,颇为惊讶地发现庐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峰回路转之后,突然出现一个遍布着各种西洋风格的别墅,有教堂,电影院,英文学校和肯德基,德克立商业街的小镇。


查了点资料才知道,原来1895年底的那天,九江道台,相当于九江地级市市长,与英国驻九江领事签订《牯牛岭案十二条》,不知道是不是算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不论如何,英国传教士李德立正式取得了庐山牯岭开发权,并聘用英国和美国的大师进行规划设计。



从那时起到二战前,形形色色的洋人到这里来避暑,定制他们的度假别墅,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在中国境内的外国社区。


这个社区可能是中国最牛的社区,没有之一,虽然这种热闹和繁荣在1949年不得不结束,但是其辉煌一直继续,成为共产党重要会议和度假的目的地,更以庐山会议而闻名。


庐山会议旧址


这就是轱岭镇的由来。听起来这位英国传教士爱上了这个避暑胜地,想到设法搞定了批文和土地指标,和开发了一个洋人聚居和避暑的特色小镇,叫轱岭镇,也就是洋名Cooling Town的意思。


今天的轱岭镇,已经成为了庐山最重要的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一个世纪来朝代更替和历史的变迁。百年风云人物像走马灯一样一幢幢别墅里活动,扮演各种历史角色,演绎出一串串趣闻故事和一件件重大历史事件。


朋友还带我们参观了叶剑英的故居,郭沫若的故居,邓小平的故居,张治中的故居等别墅。走在庐山轱岭镇,似乎每一步都会踏上一片历史和名人记忆,晚上走在轱岭镇的街上,似乎可以看到这些历史人物们,从一个房间出来,又从另外一个房间进去,留下一路的银铃样的说笑声,从你的身边走过去……



令人叹息的美庐别墅


庐山别墅群中,最有名的是美庐别墅,某种程度上,美庐简直就是庐山别墅的象征。这幢英国建筑风格的别墅,位于庐山牯岭河东路180号,1903年由英国蓝诺兹勋爵建造,1922年转让给医生赫莉女士,她与丈夫曾在长冲河西畔开了一家“伯力医院”。故选购此别墅居住。1934年赫莉女士将别墅送给了和自己私交颇深的宋美龄。


美庐无疑是庐山最神秘也最标志性的人文景观,它像纪录片一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史的一个侧面。 



1934-1948年,美庐是蒋介石在夏都官邸,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上演。


1937年6-7月中共代表周恩来两上庐山,与蒋介石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上演讲,强调“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均有守土抗战的义务”表明抗战立场。1946年7—9月,蒋介石在美庐会见了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大使司徒雷登,马歇八上庐山,调停国共军事冲突。1948年8月蒋介石夫妇最后一次向庐山告别。



虽然这一切,都是蒋介石为主进行的活动,但是所有人都觉得,美庐的一切,都是属于她美丽而高贵的女主人的,而这个女主人,就是宋美玲。


她的大英百科全书,她的钢琴,她的和马歇尔,司徒雷登的风采动人的照片,即使照片命名为“蒋介石和宋美龄一起在院内读圣经”,“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台阶上浇花”,“庐山谈话会后,蒋宋接见外国记者”……你看到的也只是宋美龄,边上,蒋公温和地微笑着站在一边……



美庐是宋美玲的传奇,而且这传奇还在继续。虽然百年之后,伊人不在,我们在这个房子里,仍然处处可以感受到她的存在。


洗手间里,有一个粗糙的蹲厕,非常不和谐地放置在西方的马桶和洗手间之间,那是解放后为毛准备的。但是美庐是属于美玲的,我相信其他人也感受到了,解放后,毛泽东和江青,虽然以统治者的身份入住,作为胜利的象征,但是毛也只住了几天的时间。



美庐中有一块枕石,那是1948年8月蒋介石,预感到大势已去时,最后来庐山时留下的绝笔,意思是宋美龄的房子,也是生活中”美“的房子的意思。


那一种失去江山的挫败心情,可以相像,是多么的五味杂陈。


美庐的现在,远处看,是神秘而令人神往的,但也似美人迟暮,只可远观,不可近看。在那空荡荡的房子里,你似乎可以听到一声清楚的叹息……



永不落幕的庐山恋


晚上从山上下来,看到庐山恋电影院,就进去看了《庐山恋》。这部电影,1979年拍摄,1980年就开始在这个电影院首映,每天不间断地播放,天天上映,经久不衰,创下了“连续播放首轮电影最长”,“用坏拷贝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等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令人叹为观止。


今日重温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感觉那时的演员是那么清纯,可爱,爱情故事那么简单,美好,虽然进去时只剩下了半个多小时,电影院也是四面透风,但是观众笑声不断,还不断跟着人物和剧情发出感叹,感觉真是一场沉浸式的怀旧体验,同时推广了庐山景区,我觉得实在是妙极了。



赛珍珠


到庐山来,一定不会错过两位女士,一位是美玲,一位就是赛珍珠。到庐山之前,我居然不能分清赛珍珠和赛金花的区别,以为一位前妓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真是错得可怕……


山上的文化名人老王非常友好地把他桌上的赛珍珠的代表作《大地》一书送给我一睹为快,我才发现,原来赛珍珠是一位美国传教士的女儿,因此也是一位美国人。她从事文学的经历,也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赛珍珠(1892—1973),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


赛珍珠是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115部作品,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得奖作品有《大地三部曲》、《异邦客》、《东风西风》等,主要描写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


1973年3月26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赛珍珠葬礼的悼词中称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的富于同情心的人”。1998年美国前总统布什访问中国时告诉中国朋友:“我当初对中国的了解,以至后来对中国产生爱慕之情,就是赛珍珠的影响,是从读她的小说开始的。”


看了下赛珍珠的经历,原来真的和赛金花有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赛珍珠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4岁时被任在华长老会传教士的父母带到了中国清江浦(今江苏淮阴)。1894年随父母移居镇江,后来就在中国接受教育,先后在镇江市私立女子中学(今镇江第二中学)和上海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崇拜中国清末名妓赛金花,自己取名赛珍珠”。


一位美国的女性以一位中国的名妓类似的名字命名自己,多么有意思的事,足见她是一位非常大胆和有个性的女性,我不禁对赛珍珠的人生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赛珍珠


1917年春天,赛珍珠与美国农艺师约翰·布克(John Buck)结婚。之后,夫妇俩去安徽宿县工作,后到南京定居,双双在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任教,大多数时间就住在一座小洋楼里。据说,有一天没有文学背景的赛珍珠对大家宣布说,我要开始写作了,从此她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写了下去。


1922年,赛珍珠开始文学创作,尤其以反映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闻名于世。1932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3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学院在授予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时,盛赞她通过自己质地精良的文学著作,使西方世界对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尊重,这些作品还赋予西方人一种中国精神和弥足珍贵的思想情感,“正是这样的情感,才把人作为人类而在地球上连接在一起。”


赛珍珠和她的丈夫布克(时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赛珍珠任金陵大学外文系教授)带着他们的女儿在南京度过了十多年的时光,赛珍珠也就是布克夫人一边做着家庭主妇(据说她连缝纫和烹调也常常是亲自动手的),一边写作,写出了她的处女作《放逐》和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地》等众多作品。


一篇文章这样描写赛珍珠的形象和容貌:赛女士住地东行不远,就是福音堂,教会办的启秀女校也在同一条街——大河南街的西头。赛女士由家去学校步行不用十分钟即或到达。大家都称呼她为“卜师母”。“师母”一词,是当时知识界、教会人士对已婚妇女的尊称。那时,她还是一位双十年华稍过的少妇,颀长、苗条的身材,一张椭圆形的脸上,鼻梁高高,两道弯弯的浓眉下,一双碧色的大眼睛,不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人们眼中,她同样具有东方的女性美。


赛珍珠和我近期造访故居并被深深震动的诗人徐志摩居然也传闻有恋情。闻徐志摩也曾到镇江去拜访她。那应该是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为其担任翻译,在南京一次欢迎泰戈尔的宴会上,赛珍珠与徐志摩相识并开始他们的交往。关于这段交往,据说赛珍珠生前曾透露给她的两位好友莎拉·布顿和诺拉·史迪琳。赛珍珠去世后,她们公布了这段“风流韵事”。莎拉说:“赛珍珠有个中国情人,这就是有中国拜伦之称的徐志摩。


非常巧合最近一个月的时间刚刚有去访问徐志摩陆小曼的海宁故居,并被深深打动,我也在写一篇有关他的人生的文章。想起来同时代的他们相识相爱其实并不奇怪,所有伟大的灵魂都会琴瑟鸣响。



石板上的轻音


庐山的别墅群,虽然历史丰富,故事多彩,实际上多数已经是年久失修。商业街是后来建的,像是三四线城市的商业街,布满了中低端的品牌,整个庐山,甚至没有一家星巴克,更没有一家像样的咖啡馆。想当年,咖啡馆应该是轱岭镇的一部分吧?


由于产权分散,并多在中央、地方政府和军队手里,管理不善,很多闲置,甚至败落,不少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招待所。这样一个顶级的度假胜地和历史名胜,以这样一种杂乱无章和低端的状态而存在,像是象征一个时代的结束,实在令人唏嘘。


站在街边,想像蒋介石和他的达令宋美龄挽着手走出美庐,美玲的旗袍和高跟鞋踩响了台阶,想像着赛珍珠抱着一本书,从高高的台阶,她的白色别墅走下来,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本文是李方悦原创作品。感谢摄影师王浩博提供部分庐山别墅的图片。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协调白名单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行走中的李方悦:

生命的十五年:让设计更有价值 | 奥雅工作十五周年纪念

让我们一起优雅老去 | 李方悦

梵高Still Alive: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大麻、橱窗女孩和荷兰设计:阿姆斯特丹

安妮弗兰克的避难所和启示 | 李方悦

阿姆斯特丹的城市保护和记忆中的北京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