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秋收起义: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

2017-12-20 福建党史

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以湖南省委的名义,向中央提出“国民党的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秋收起义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


  8月30日,中共湖南省委会议决定领导秋收起义的是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秋收起义部队叫“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秋收起义部队的旗号为“镰刀斧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毛泽东在《西江月·秋收起义》这首词的头一句,实际上就是他对当年这段历史的表述。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一文中对这面旗帜的伟大意义作了高度评价:“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现在陈列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那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军旗,吸引了千百万观众的目光。许多观众禁不住要问,这面红旗是如何产生的,是谁设计的,怎样设计的,它有何重要意义?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员毛秉华,他曾于1988年10月拜访过军旗设计者之一、时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陈树华。

  毛泽东首提公开打出共产党的旗帜

  今年78岁高龄的毛秉华告诉记者,据他多年的党史调研,首先提出公开打出共产党旗帜的是毛泽东。干革命,首要解决举什么旗的问题。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武汉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决定秋收起义也同南昌八一起义一样,打“国民革命军”的旗号。

  毛泽东代表党中央领导湖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他一回到长沙,亲眼看见国民党军队已站在反革命立场上,疯狂镇压工农革命,残酷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这时,毛泽东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秋收起义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不能再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子”,要是再打国民党的旗子,就会严重脱离群众。

  8月20日,毛泽东在以湖南省委名义写给中央的信中说:“国民党的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一点,我在鄂时还不太觉得,到湖南这几天,看见唐生智的党部是那样,而人民对立则是这样,便可以断定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

  毛秉华解释,毛泽东在这封信里说的那个“唐生智”是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的总司令,控制着湖南、湖北两省的军权。

  8月30日,在中共湖南省委会议上,就秋收起义作出了这么几项重大决定:一是领导这次起义的是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二是起义部队叫“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三是起义军的旗号为“镰刀斧头”。

  何长工通宵设计军旗

  1988年10月,毛秉华在北京拜访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设计者之一、时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的陈树华先生。

  陈树华回忆,1927年9月初,前委把设计军旗的任务交给了起义军的第一团。这个团原来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也叫武汉警卫团。北伐时是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下面的一支队伍,连、排以上干部中有三分之一是共产党员。团部的参谋何长工、参谋处处长陈树华和副官杨立三接受了设计军旗的具体任务,以共产党员何长工为主。

  何长工思路敏捷,热情奔放,精力充沛,接受军旗设计任务后,在修水商会东厢房一张宽大的八仙桌上,连夜通宵达旦地干。何长工根据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见过苏联红军的旗样,提出了“这面军旗要有镰刀、斧头和五角星”的设计方案,得到了陈树华等人的赞同。陈树华立即到当地一家裁缝店里借来了硬纸、剪刀、尺子和画线用的粉包。

  按照这种构思,何长工接连画了几个图案,但都不太理想,要么就是计算不准确,要么就是裁剪不标准。大家苦苦思索,寻找最佳方案,不知不觉吸了好几包从英国进口的“金老鼠”牌香烟。三个人边设计,边琢磨,边修改,整整干了一个通宵,终于拿出了布局合理、比例适当、角度准确的设计方案。

  第二天一早,他们按设计方案缝纫出了一面军旗,旗底为红色,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旗中央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星内有镰刀斧头,代表工农,意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镶在旗杆旁边的白布条上写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一面庄重、神圣、鲜艳、凝聚工农革命意义的军旗就这样诞生了。

  消息传开,许多官兵都来看,他们为这面军旗的设计制作成功而拍手称快,赞扬它体现了工农革命的性质,是光明与希望的展现。它对秋收起义,无疑是一种呼唤,一种动力。

  20余裁缝连夜赶制100面红旗

  据起义参加者赖毅回忆,各个团、营、连都有旗帜,他们主要根据师部的样式,相应地缩小尺寸进行制作。并且每面军旗都有一个油布套子,起义战士每人发了一条红布做的识别带。

  曾任修水县党史办主任的刘烈根告诉记者军旗制作中的一些故事,其中有个老表专门负责给何长工送饭,何长工问当地是否有裁缝,说想缝制一些军旗袖章之类的东西。老表找了20多名裁缝,这些裁缝都答应免费为部队缝制。因为时间紧迫,20多名裁缝连夜赶制,共缝制红旗100面,袖章1000枚。尽管缝制了袖章1000枚,但是还是不够用,起义过程中,部队部分士兵使用红领巾代替。在当地有首歌谣还在传诵:“红领巾系在颈,不顾生来只顾死。”另外,制作军旗的布料为平江红布,是当地布店免费赠送的。

  事实上,军旗制作完之后,部队给每个裁缝都发了工钱,一人10块铜板。至今修水秋收起义纪念馆还保存着7块铜板,这铜板是当时一名叫朱菊英的裁缝留下的,之后她一直当家宝珍藏着,关于铜板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1977年,修水建立纪念馆时,朱菊英的儿子送来了7块铜板,自己保留了三块,告诉了这个故事。目前这7块铜板被确认为江西省二级文物。

  11日统一改旗易帜

  9月9日,修水的暴动就已经爆发,军旗早已做出来了,但是9日的暴动所打的旗帜并不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而是江西省防军第一师。事实上第一面军旗已经制作出来,为什么弃而不用?这是一种策略。

  用时任师部参谋处处长的陈树华后来回忆说:“对外要向修水收税,就不好用工农革命军的名义。同时,我们想取缓兵之计,集中精力练兵,所以又做了一面江西省防军第一师的旗帜,以省防军的官方印信盖税务收据,还造具全师名册,派人到南昌请朱培德收编,以迷惑他。”

  直到9月11日,秋收起义正式爆发,全师三个团统一改旗易帜。

  刘烈根认为,何长工等人负责整个第一革命军的军旗制作,制作完之后,分发到各个团。

  二团因为位于安源,安源远离修水,并且为通路,所以二团的军旗与袖章分发工作不是由一团分发的,而是通过武汉军部转发。军部与安源在此时已经开辟了马路,通过骑马送达。而三团在铜鼓就直接由一团派人送去。

  不过铜鼓原党史办主任林兆福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旗帜是每个团部自己制作的,根据中央的要求。设计的图案是由中央决定的,而不是何长工所在师部所能决定的。

  红旗飘扬井冈山

  1927年9月9日,在前委书记毛泽东、总指挥卢德铭的率领下,举世闻名的秋收起义爆发了。一面写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军旗在师部所在地的修水县上空迎风招展,高高飘扬。

  卢德铭率领起义部队在修水渣津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大会。师部和第一团的全体官兵,佩戴着用红布做的领带和臂章,个个英姿勃勃,生龙活虎。面对气势磅礴的军旗,官兵们振臂高呼,震天动地。

  毛秉华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就是率领秋收起义部队高举这面红旗向井冈山进军的。

  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一文中对这面旗帜的伟大意义作了高度评价:“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湘赣边界的党、红军和工农政府就是公开地、高高地树起这面革命的大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来源:江南都市报,记者:罗宁毅 王文 陈明 实习生胡丽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