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视剧《三体》导演:我们如何应对科幻黄金时代来临的机遇和挑战?

郄国伟 八光分文化 2023-08-18
7月27-28日,青海冷湖(2023)科幻文学影视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青海省海西州会议中心举办。本次大会以“冷湖不冷,未来已来”为主题,百余位国内顶级科幻文学影视创作者汇聚于此,畅谈科幻文学影视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

本文为科幻电视剧《三体》B组导演郄国伟的现场发言稿。




郄国伟导演在大会现场发言



▽ ▽ ▽


上学的时候,我的理科就比较好,尤其是物理,是我所有的学科里边最好的。所以我自然而然,就喜欢科幻。高中那会儿自己订阅了《飞碟探索》,我觉得那本杂志为我打开了科幻世界的一扇窗。后来读了凡尔纳的《地心游记》,现在虽然很多年过去,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这部科幻文学作品是真正意义上为我打开了科幻世界的一扇门。

通过一本科学杂志和一部文学作品,我意识到,原来我们可以上天,可以入地。我们的世界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肉眼可见的范围内。我们的世界还有很多种可能,而这些可能是那么充满魅力,充满诱惑。也许这一生我不一定能真正上天入地,不一定能真正离开地球,前往太空,或者前往另一个纬度,另一层空间,如果这些都有的话。但是不是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实现呢?当然可以,那就是通过文学和影视给我们提供的空间和想象来实现。

可以说后来我走上影视这条道路,跟我的这种向往有很大关系。那么有人问了,为什么没走上文学的道路呢?我也想啊,但是后来发现写东西写不过人家嘛!高中那会儿韩寒通过新概念作文写出来了,那个时候我立马把他视为我的偶像,我也自诩文笔还可以,但后来发现,这可能是我对自己的一种深深的误解。以至于深到需要碰壁好多次,甚至好多年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好在影视这条路我好像对自己误解不深,或者说认识还算比较正确。也正是因此,才有缘跟杨磊导演一起执导了电视剧《三体》。


科幻电视剧《三体》


电视剧《三体》拍摄现场(郄国伟导演提供)


因为我上学期间物理和数学一直比较好,哪怕高中后来读的是文科,很多理科生还会去找我探讨一些物理题。所以在做《三体》的时候,我就承担起了跟科学家沟通的主要工作,我成了从科学到影视的这道桥梁。因为科学是抽象的,但影视是具象的,所以在这两者之间就需要一个转化,在前期筹备的时候,这就是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咱们前面第一位发言的苟利军老师,其实不仅仅是电影《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也是我们的科学指导老师。


做的时候压力山大,诚惶诚恐,特别害怕辜负了这部伟大的作品。所幸的是,《三体》的播出得到了多数观众的认可和喜欢。这让我们倍感鼓舞。

那么跳出这个项目本身,站在整个中国影视的角度来看,作为我个人,对于我们的这版《三体》,我不敢给予什么样的评价和定位。但我觉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坐标意义的。


很多人说,《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上映的2019年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而今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和《三体》剧集则掀起了科幻影视的热潮,甚至我们即将迎来中国科幻影视的小爆发。

确实,影视市场在经历了疫情影响的低迷之后,在2022年,就已经表现出不错的成绩。


根据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2022年共上映国产科幻电影10部,年度国产电影总票房前10名中,国产科幻电影占据4席,《独行月球》以超过31亿元票房获得年度票房亚军。2022年共上映国产科幻动画电影7部,票房为16.4亿元。


这一年的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77.5亿元,比2021年增长47.9亿元。其中科幻影视产业总营收83.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6%,科幻院线电影、科幻网络电影、科幻剧集、科幻微短剧和科幻中短视频等取得的成绩都可圈可点。

2023年开端,随着《流浪地球2》和《三体》剧集的上映,更是引发了观众对科幻作品的持续关注,甚至是热情高涨。同时,我们的影视市场上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正如刘慈欣老师所说,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


那么,接下来,我们作为从业者,要如何面对历史给我们提供的这个机遇和挑战呢?


从大的产业角度,我不敢妄言,因为我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创作者。那么我就从创作的角度,来粗浅地谈一点我的看法。



▽ ▽ ▽


首先,我认为,我们要认清形势,要抓住事物发展的本质。


我们知道,科幻是舶来品,它来自西方国家,或者说来自西方文明体系。就像现代科学体系是来自西方文明体系一样。我们的科学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向西方学习追赶,直至超越的过程。那么,科幻影视也一样。


《流浪地球2》上映的时候,刘慈欣老师说如果放到30年前,《流浪地球2》是拍不成的,因为不可信,中国怎么会有宇宙飞船、太空电梯呢?但是现在却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我们眼见着我们的航天探索日新月异,我们的宇航员也可以上天,我们也有自己的空间站,我们还研究出了自己的量子计算机……这些在过去看上去属于科幻或者未来的事情,已经变成了我们的现实。所以说,长足发展的科学技术,是滋养科幻文学和科幻影视存在的最肥沃的土壤。


电影《流浪地球2》剧照


当然,这些是表象,是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程度的表层呈现。谁都能看得见。那我们说点儿可能大众不一定看得见,或者不一定会去思考的。


我们知道,咱们中国在中古时代以前曾经是世界四大古国中文明程度相当高的一个古国,甚至在中古时代鼎盛一时。在科学时代来临以前,中华文明甚至创建了世界技术体系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可到科学时代,我们骤然衰落了。所以后来才有了近代的打开国门,师夷长技,要引入“赛先生”。


但是科学的引入其实绝不仅仅是引入各个自然学科那么简单。那么这就回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没有发展出科学。这是个很宏大的命题,也不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我所讲的也不是我的独创,用一句广告语来形容,叫“我不生产知识,我只是知识的搬运者”。所以在各位科学家和科幻从业者面前,其实是斗胆班门弄斧。

但这个斧子还得弄。


简而言之呢,西方的文明体系是哲科思维体系,它所发展出来的是科学。而科学的基础是逻辑。我们的文明体系是经验体系,是技术体系,在中华文明史上没有诞生过逻辑,离逻辑的诞生最近的可能就是两千多年前关于“白马非马”的讨论,但离逻辑的诞生还是有一步之遥。


那么没有逻辑,怎么支撑科学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扎根呢?

我们知道科学的发展多数是以逻辑推导先行,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


就好比哥白尼当年建立日心说的时候他并没有证据,他只是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思想模型有严重的破绽,他设想,如果把太阳放在中间,让地球和星辰都围绕着太阳运转。那么托勒密的逻辑模型会更简单、更严谨,但他没有任何证据。这就是为什么哥白尼死后五十年,布鲁诺提倡哥白尼的学说,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万民欢呼;这也是为什么直到哥白尼死后七八十年,伽利略晚年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还被西方宗教裁判所判为软禁,而学界没有任何抗议之声。原因是哥白尼的学说没有任何证据。直到哥白尼死后将近一百年,三大证据才逐步出现——金星盈亏、光行差、恒星视差。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


再比如,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根据生物遗传现象的特征,在纯逻辑上建构基因组型,这就是著名的双螺旋基因组型。这个时候人类是看不见基因的分子结构的,因为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直到十几年以后发明出了隧道显微镜,大家才发现他们的这个构型居然分毫不差。它说明什么?逻辑建模在前,实践检验在后。


再比如刚才苟利军老师提到的,爱因斯坦通过广义相对论推导出引力波的存在,但是在一百年后我们才探测到,也就是才找到证据。


那再比如苟利军老师提到的虫洞,目前还处于逻辑推导的模型阶段,我们还需要等待我们的科学家去通过努力寻找到真实存在的它。这个时间可能很快,但也可能很慢,甚至是不是一定会找到呢?目前我们不得而知。因为科学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经走过不少弯路。所以站在历史的当下,没有人知道自己所在的路口到底是通往哪里。

总而言之,这种基于逻辑推导的科学思维其实是有西方文明本身的哲学基础的,是刻在他们的文化基因里的。


那么科学上的各种逻辑推理也好,假设也好,猜想也好,可能科学家们更看重的是科学逻辑本身,在极其严密的逻辑推理中,寻找有可能存在的假设和猜想。而更浪漫的一些人,可能会更释放自己一些,让自己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去提出更超前、更具有想象力的一些假设和猜想。


而这些假设和猜想,就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了出来,那就是科幻。

所以我认为,科幻,就是科学思维更极致、更有想象力的发展结果,是更浪漫的体现。


也正是因为这些科幻想象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天马行空,而是建立在基本的逻辑推导的基础上的,所以有那么多的科幻想象最后都被应验了。


比如英国科幻小说家亚瑟·查尔斯·克拉克,曾于1945年在《无线电世界》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球外的转播》的文章,其中详细描写了可将广播和电视信号传播到全世界的远程通信的地球同步卫星系统。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简直就是妄想,即使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也对此设想表示了怀疑。然而,仅仅二十年后,人们便真的发射了名为“晨鸟”的地球同步卫星,而他在文章中提到的长途电话和卫星电视同样变成了现实。于是,地球同步卫星轨道,也被命名为了“克拉克轨道”。


亚瑟·查尔斯·克拉克(1917-2008)


比如潜水艇,直升机,地球人登陆月球,这都是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凡尔纳写在自己作品中的概念。


再比如万维网,原子能,甚至我们今天再也熟悉不过的信用卡,手机,电台,电视台,智能手表,视频通信,无线耳机等,最初都是先出现在了科幻作品中。


再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电影《黑客帝国》,它所描绘的世界不是好像正在向我们逼近吗?Chat GPT的出现,更是让人们相信,人工智能对抗人类的那一天似乎真的会到来。


更是有科学家提出,也许我们的宇宙就是一种全息投影。如果真的是全息投影的话,那我们又算什么呢?


科幻电影《黑客帝国》

好,话说回来。


我们的文明虽然没有先于西方发展出科学,但我们引入了科学,学习了科学,接受了科学,发展了科学,甚至在某些领域做到了世界领先,实现了超越。


这说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所学到的已经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本身了,而是在这么多年的消化和吸纳过程中,科学思维也已经慢慢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


虽然可能只是开始,但,中华文化一向是以包容和吸纳见长,我相信这种融合只会做得越来越好。


科学思维的不断拓展,一定会让我们的科幻创作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让观众对科幻的接受度和宽容度变得越来越高。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各位的时代到了。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时机。


以上是我想讲的第一点。听上去有点过于理性。


▽ ▽ ▽


那么接下来聊点儿感性的。聊点儿关于科幻内容本身的。


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是一个有双重身份的人,一方面他是哲学家,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天文学家。我觉得他身上具备的这两个身份属性,就像一部好的科幻作品应该具备的两种属性——哲学性与科学性。

我一直觉得深入人心的科幻作品往往带有一种哲学性。我们在欣赏科幻作品的时候,绝不仅仅只是满足于作者独特的想象力和作品本身带给我们的单纯的猎奇感。我认为,更多的可能是,我们被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对于我们人类个体和以及群体命运的深入思考,以及那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生命态度与追求所打动,所震撼。由此激发出来我们内心中神圣的价值和使命感。


刘慈欣老师也说过,科幻这种文学形式关注的不再是旁边的一亩三分地,它关注的是人与大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


所以说,科幻做的是人类命运的思考,是哲学的思考。


科幻作家刘慈欣(图左)在电视剧《三体》剧组探班


电视剧《三体》拍摄现场(郄国伟导演提供)


而我认为,科幻作品,也恰恰是承载人类终极思考的非常合适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先人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发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几千年下来,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些终极问题的追问。


比方说二十年前上映的经典科幻电影《黑客帝国》, 除了在感官上给到我们观影的刺激之外,它确实直指了一个哲学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是谁?”我们是真实存在的吗?现实与虚拟要如何区分?我们是否被所谓的命运所掌控?这个话题随着我们当前这个时代,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各种前沿科技的发展,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但其实静下心来思考,我们会发现追本溯源,对于它们的讨论早就刻在了人类的基因里。


东方有庄子的庄周梦蝶,探讨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也很形象地阐释了人类关于真实与虚拟的思考。 这个比喻说的是一群囚徒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背对一堆篝火,面对一面墙,头颈不能转动,看到的只是一些墙上的投影,他们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存在;当其中一个囚徒解脱束缚,能够行走,看到篝火后,终于明白了自身所看到的全是虚无,再去看那些投影,反倒有些不适应;等到这个人走到了洞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呈现在他的面前——刺眼的太阳照射在所有的物体上面,而且创造着一切物体的影子——他才明白,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往近处看,这让我想到了《三体》中科学边界的两个假说,就是靶子上的二维智能生物和农场主与火鸡理论。


从古至今,这样的追问从未停止过。时间走到今天,作为一个渺小的人类个体,我也在思考,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我们要做一点什么呢?我们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火炬传递手呢?我想,踏踏实实地拍好科幻影视作品应该是我个人可以贡献的一点力量吧。


电视剧《三体》剧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看科幻作品有时候会比较沉重。


甚至可以说很多作品带有着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脆弱与渺小、钢筋与肉体、虚幻与真实。


其实也不无道理,起码被爱因斯坦称为“第一定律”的熵增定律就是会让我们感觉不到希望与出路。好像一切的存在到头皆是徒劳。


但是,人类就是不服气啊!即使前方就是死亡我们也要向死而生,即使宇宙最终逃脱不了“热寂”的结局,但是人类还是会向星辰大海进发啊。于是,人类上天入地,在科技之路上越走越远。在艺术作品中,我们有了《星际穿越》、有了《流浪地球》、有了《三体》。

这么说来,爱因斯坦其实也很矛盾啊。他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物种得以存活,如果我们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如果我们想拯救这个世界和每一个居住在世界上的生灵,爱是唯一的答案。”


所以到底是 “墒增理论”会赢还是“爱”能笑到最后。这又将是一个遥遥无期的问题。好在,我们可以在我们的作品中进行讨论。

当然了,宏大主题并不是我们在创作时候的唯一选择。小人物的命运和身边事依然是科幻创作很重要的题材。尤其是在一些软科幻项目中,可能我们更多探讨的是围绕某一个具体的设定,而去表现更加复杂纠葛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


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开发的一个项目,讲述的就是时空顺序被打乱之后,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变幻莫测。


当然,我们在围绕科幻进行创作的时候,其实可以加入更多类型片的元素,比如悬疑,动作,爱情等等。这样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制作公司来说,也许在小成本范围内会是非常可取的操作方法。成本不高,还有可能破圈。而且有了这些类型元素,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接受起来也会更容易一些。


但,不管是宏大主题,还是瞄准身边人的生活,不管多么炫酷的科幻设定,不管我们怎样追求奇观和刺激,大家都谨记一点——我们的作品是做给人看的。就是说,一切都需要围绕人物和人物情感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大家最大程度的共鸣,也才能获得作品的成功。

电视剧《三体》拍摄现场(郄国伟导演提供)


除了内容本身,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在影视制作的技术层面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跟西方国家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所以说技术已经不是我们的科幻影视发展的掣肘。那么在思想层面和技术层面都已经做好准备的当下,可以说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确实已经到来。我们这一代人有幸站在了历史的节点,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时机,通过我们集体的努力去构建中国特色的科幻产业,探讨中国科幻影视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表达,努力挖掘中国科幻产品的文化元素,折射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变迁,体现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我觉得,中国科幻应该被世界看到,也一定会被世界看到。这一切将有赖于每一位包括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的创作者的努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