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动态】何山青:人民主体性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内在化

何山青 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 2022-09-09

    【内容提要】人民主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属性。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主体性思想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由人民评价这三个方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人民性”。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实践价值在于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依靠什么力量来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及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等一系列涉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主体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时代,是执政党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径,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 人民主体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民主体观的当代中国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5BKS041)”、2019年度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海实践’的新进展及未来展望研究(2019BKS012)”、2019年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培育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内涵和理论结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山青,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文献来源】《海派经济学》2020年第3期。

      本文系作者投稿,经作者授权转发。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1],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就体现在其鲜明的人民主体性。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2]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和价值诉求一脉相承,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内核和政治灵魂。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主体性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3]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体现了“一切依靠群众”,回答“依靠谁”的问题(郭广银,2014)。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主义者毕生的追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创造主体
马克思指出:人既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剧中人”,又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剧作者”。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历史,离开现实存在的人的活动,也就无所谓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习近平,2014a)人民是历史创造的主体,人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创造主体。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表达了历史主体是人的思想,“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5]。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中最大的群体主体,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民在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创造主体,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造主体。
(二)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主体
在党的十八大闭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做出了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2014b)。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始终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体,这其中就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在思想上理顺了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内容和发展的目的。党的十八大从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作为新时代统筹推进的总体战略目标之一。人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主体,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由于人作为历史主体能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劳动,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通过实践活动,“人化自然”得以实现,同时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也得以完成。(潘建红等,2018)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民在连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实践。
(三)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
“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6]。马克思告诉我们,通过实践,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证。实践赋予人以主体性。“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7]。可以说,实践不仅创造了世界,还创造了人本身,它创造和发展了人的主体性。人民是社会实践的实施者,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习近平,2014a)。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一再告诫广大党员干部,一旦“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8]。
1949年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运动,例如:节约资源运动、环境卫生运动、环境保护运动、水土保持运动、植树造林运动、水利建设运动、防灾减灾运动等(潘家华等,2019),这些运动的开展集中展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环境保护,增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主体性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
马克思主义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党再次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2020)。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生态文明建设要贴近人民
生态文明建设要符合人民的需求,人民的愿望,人民的期盼。“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习近平,2013)。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的环境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的环境运动往往将生态中心主义作为其目标,忽视劳动人民的基本需要和利益。相比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人民的需要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环境保护是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给人民群众蓝天白云、清水绿岸,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让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当前,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不断推进的时刻,习近平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既是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又是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9]。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一切为了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不例外,这是我们根本的政治立场。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0]。
(二)生态文明建设要关切人民
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关切人民的利益诉求,关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说,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世南,2018)。马克思主义始终致力于谋求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11]。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生态环境关乎人的生命健康与生存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是必须加以重视的重大民生问题,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态就是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生态民生这一根本宗旨,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改善民生质量,推动民生发展(张乾元,2019)。“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12]。
(三)生态文明建设要引导人民
生态文明建设要引导人民形成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最终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13],给自然生态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休养生息和可持续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党应该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进而“使广大群众真正在选择的过程中、利益的追求中成为真正的主体”(习近平,2007),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创新主体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个问题,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对“人民群众所表达的意愿、所创作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14]充分尊重。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15]。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共识,那就是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16]。我们一定要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出行,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17]。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主体性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由人民评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反复强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习近平,2014c)。因此,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的自觉需求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自觉需求,人民群众才会自发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生活的根本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8]。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人类只有不断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转换,才能保证自身生命体的正常运转,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物质资料、保障基本的物质民生,人类不可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无法实现人类自身的创造和发展。
其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曾说,当人类“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19],自然界是人的身体的延伸,是使人类自身得以充实并使其本质得以表现不可或缺的需要。自然界生态环境的优劣关系着民众生活质量的高低,影响民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会限制并阻碍人们的生产生活,还会影响人们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质量,降低人们的生活品质,甚至造成环境公害、自然灾害,引发多种疾病,威胁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充足、良好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满足人们在吃喝住穿用上更优质的物质生活需要,保障并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而且有益于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思维、智力、体力,满足人们休闲、旅游、审美等精神生活需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张乾元,2019)。
(二)生态文明建设要体现人民的获得感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让人民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原则,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做到“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20],努力做到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努力做到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努力做到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努力做到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努力做到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让人民在不断增长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很够获得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执政党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径
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执政党的重要意义。他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1]。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大事。作为执政党,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多次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清楚地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他告诫全党一定要始终牢记我党为人民谋福祉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政治从来都不是抽象空洞的说教,而是与人民福祉和民族发展紧密相关的客观具体实在的东西。生态危机有着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不讲政治导致的严重后果。生态危机的背后是政治理念、政治体制、政治路线的失误。生态危机会引发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强烈的不满情绪,对现实生活不美好的印象,会引发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进而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习近平站在生态政治学的高度反复指出: “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22]。生态环境问题,“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23]。将生态问题视为重大的政治问题,体现了党中央在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同时,高度注重其蕴涵的重大政治价值,有助于我们自觉地从讲政治和加强政治建设的高度,肩负起政治责任,发扬政治担当精神,加强政治纪律和将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作为加强政治建设的过程,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推进社会和谐稳定、民生福祉实现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方世南,2019)。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主体性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实践价值在于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依靠什么力量来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及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等一系列涉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2018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4]。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永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人民主体性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一)明确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寻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外思想家在这方面也有广泛的探讨,其中有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感悟山水”等。西方社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信奉“人类中心主义”,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然中心主义”。晚近以来,西方绿色思潮比较活跃,大致可划分为“深绿”、“浅绿”和“红绿”三个组成部分(王雨辰,2016)。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刻地指出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内在统一,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凸显了唯物史观思想的一脉相承,即提出,我们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我们建设的生态文明,是要平衡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相得益彰、互为基础、相互促进。我们所追求的是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5]。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历史发展警示我们,任何一个文明的兴衰与其所具有的生态基础息息相关。历史上,无论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国、西夏王朝,还是世界范围内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无不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缺乏实质性的有效保护,最终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灰飞烟灭。与之相反,那些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国家和地区,或者在生态环境出现问题及时应对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瑞典等,则纷纷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道路(崔恩帅,2020)。构成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指出: “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存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你找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26]。
4.构建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需要冲破中西壁垒进入生态文明时代。数百年工业文明的发展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损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接近临界点。资本宰治下的社会不仅在剥削和压迫人类,而且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能否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张云飞,2020)。
马克思、恩格斯在借鉴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唯物史观的科学的“世界历史”观。“世界历史”是基于普遍交往而形成的世界一体化的历史趋势和历史格局[27]。资本主义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就创造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通过对世界资源的掠夺、环境污染的转移,打破了世界生态安全,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危机。
也正是在“世界历史”的基础上,伴随着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决定性的统治地位,全球化得以可能。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人类社会已然成为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从全球性问题的客观存在和现实危机出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将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作为基础,将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目标。为此,“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28]。中国积极履行自己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责任和国际义务。例如: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推出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国家,而且是世界上率先发布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的国家。中国出台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2014—2020 年) 》,积极促成《巴黎协定》的通过和生效(张云飞,2020)。我国主动承诺“将于 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0% - 6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 左右,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45 亿立方米左右”[29]。目前,我国对新能源、再生能源的利用力度史无前例,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二)明确了怎样发展生态文明
1.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全面地深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不仅要转变传统落后的发展观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而且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在全社会,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生活领域都要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绿色生产力,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革命性变革(张乾元,2019)。让绿色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永续动力。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30]。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要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31]。
2.严守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笼子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坚持依靠制度和法治,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曾强调: “各项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说立行、严格执行,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把制度当 ‘稻草人’摆设,而应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习近平,2007)。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完善主题功能区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我们必须牢牢牵住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我们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32]。
3.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长期以来,我国的生态治理在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片面的局部性的治理方式,这严重制约了生态治理的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环境治理是个系统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必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习近平,2020b)。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因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33]
习近平根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特殊地位和重大价值,提出了“两个清醒认识”的论断,他说:“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4]。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和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都是确保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了实现人民福祉和保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方世南,2019)。
(三)明确了依靠什么力量来创造和发展生态文明
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35]。建设生态文明是在新的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伟大活动,也是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活动。我们要“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36],团结和带领人民共同创造生态文明的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37],这些重要论述明确地表明了中国梦蕴涵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更是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看作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凸显出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自觉(潘宁,2014)。
坚持人民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38],只有始终如一地站在人民的原则立场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经得起历史的各种考验,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方世南,2018)。生态建设惠及民生,人民是受益的权利主体,也是建设的责任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自律、自主、自觉、全程、全面、全效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强大的根基和巨大的发展力量(张永红,2017)。



注释/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第1版,2019年11月06日。

[2]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集体学习,http://www.gov.cn/ldhd/2013-05/24/content_2410799.htm,2013年5月24日。

[3]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5/15/c_1125987668.htm,2020年5月15日。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18-119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42-74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8]《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页。

[9]习近平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http://news.youth.cn/sz/202004/t20200403_12270734.htm,2020年4月3日。

[1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4/c_1122783997.htm,2018年5月4日。

[11]任晓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http://www.wenming.cn/djw/djw2016sy/djw2016xxll/202003/t20200319_5483736.shtml,2020年3月19日。

[1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第1版,2016 年 5 月 10 日。

[13]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第1版,2018年5月20日。

[1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第1版,2013年12月27日。

[15]习近平,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07/c_119658991.htm,2014年3月7日。

[1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页。

[17]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第1版,2018年5月20日。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8页。

[20]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第1版,2018年5月20日。

[21]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第1版,2018年5月20日。

[2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 5页。

[2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 4 页。

[24]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第1版,2018年5月20日。

[25]习近平,20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第 544 页。

[2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 4 页。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36页。

[2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1页。

[29]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光明日报》第1版,2015 年 12 月 1 日。

[3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第1版,2015 年 10 月 30 日。

[31]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人民日报》第1版,2020年05月23日。

[32]《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05页。

[3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 55 页。

[3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 7 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04页。

[3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4/c_1122783997.htm,2018年5月4

[37]习近平等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人民日报》第1版,2012年11月16日。

[38]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人民日报》第1版,2020年05月23日。


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赐稿

投稿邮箱:politicalyouth2020@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